红林悟道《韩非子-六反》 第二十三章 术行

红林悟道《韩非子-六反》 第二十三章 术行

红林悟道《韩非子-六反》上一章韩非子从利益的角度分析了重刑的意义,从而说明君主厚赏重罚的作用。

君主的大利在于天下,治国追求的是国治,国家强盛,社会安宁,百姓安乐。君主想要实现国治的目的,必然厌恶社会混乱无序,痛恨奸邪之人,因为一切危害社会的人必然会导致社会混乱,这是君主大利的最大威胁,与君主之愿相背。其实,天下的利益都需要维护与保护,社会混乱利益自然无法获得保护,更不要说获得利益。所以天下之人都想获得利益,更不想失去利益,有此心态能不厌恶导致社会动乱的奸邪吗?

对于君主来说治理国家本质就是罚禁违法者,君主的地位就决定了其先天具有对违法者的厌恶之心,原因很简单因为违法者是国家安定的破坏者,是君主与臣民利益的损害者。国治与违法本就是“不两立”的矛盾双方,当世学者妄言“轻刑”就是要将国治与违法兼容并立,因为“轻刑”为不法者预留了生存发芽的土壤,这是不可能的,贤明的君主绝不会同意。

韩非子从利益的获得与保护说起说明“国治”的重要性,而国治就要罚禁奸邪,罚禁奸邪就必须要采取重刑法治轻罪重罚,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治。对于君主来说赏罚是权柄,如何将权柄通过律法实现最大的治国之力,韩非子的策略是厚赏重罚,通过厚赏奖励有功者,树立奉公守法的社会风气,通过重罚,禁止奸邪,镇慑邪恶,达到国泰民安的目的。当百姓的生活安定美好时,利益能得到保障时,自然就会知道君主采用轻罪重罚的良苦用心,再也不会因厌恶“刑罚”而厌恶法治了。

韩非子论述完重刑对法治与国治的意义与作用后,继续批驳轻刑者。他说“今取于轻刑者,其恶乱不甚也,其欲治又不甚也。”意思是:现在主张轻刑的人,不太厌恶动乱,也不太想治理好国家。一句话揭穿了主张轻刑者的实质,轻刑者看似“为民”着想,实则是披着仁爱的外衣维护着自己的既得利益,所以他们不厌恶社会动乱,更不想治理好国家,因为他们是社会动乱的获利者,甚至是社会动乱背后的始作俑者。否则,怎能主张“轻刑”呢?

主张轻刑者的本质是“此非特无术也,又乃无行。”意思是:这种人不但不懂策略,也不懂道理。策略,是根据形势而确定的原则和方法,对于具体事物来讲就是斗争艺术或采取委婉的办事方法。道理,也指事理,事物发展的规律。韩非子的意思是指轻刑者既不懂得根据国情制定治国之策,也不按事物发展规律治理国家。总之,主张轻刑就是在乱国亡国。

有了前面的论述,就可以按选择“轻刑”还是“重刑”来判断一个人智愚,韩非子认为“是故决贤、不肖、愚、知之美,在赏罚之轻重。”意思是:因此判断一个人贤与不贤、笨与智的方法,在于他对赏罚轻重的看法。选择重刑,自然是智贤之士,因为做事有策略,讲道理,能按事物的发展规律办事,自然成功,成功者自然是贤智之士。这一论述也让君主只能选择重刑法治,因为君主也想成为贤智之人。

韩非子讲到这里,已经讲完了重刑法治的意义与作用,但,为了更好的说明重刑法治的社会价值,也为了淡化重刑的残酷性,韩非子接着说“且夫重刑者,非为罪人也。”意思是:况且重刑,不单是为的惩罚有罪的人。说明重刑还是更加深远的意义,具体是什么?我们下一章讲。

【今取于轻刑者,其恶乱不甚也,其欲治又不甚也。此非特无术也,又乃无行。是故决贤、不肖、愚、知之美,在赏罚之轻重。且夫重刑者,非为罪人也。】

道理教育不了人,能教育人的只有教训。孩子们说大人只会讲大道理,可他们不明白这样的大道理是无数教训的结果与总结,等孩子们在成长的道路上被实事教训后才知道这是道理。生活常识的教训可以经历,但,有些教训危及身体与生命,这样的教育谁也不想经历,也不能经历,所以律法的规范与约束价值就显得特别重要。

你可能感兴趣的:(红林悟道《韩非子-六反》 第二十三章 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