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华生,(1878——1946)出生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的特拉弗勒斯·雷斯特。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35岁创立行为心理学,引起了20世纪初世界心理学的一场持久革命。华生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和实践、情绪条件作用和动物心理学。他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不是意识而是行为,主张研究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其方法必须抛弃内省法,以自然科学常用的实验法和观察法来代替。由于当时社会的局限性,行为主义很多理论被当代心理科学证明是不合时宜的,比如“环境决定行为论”等。通读全书,就此问题,有些看法。
先看几个定义:
行为,查“百度”,是指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外表活动。说白了就是举止行动。
华生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心理学任务就是在于发现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联系,这样就能根据刺激而推知反应,反过来又可以通过反应推知刺激,从而达到预测和控制行为的目的。
环境定义。查“百度”,是指人类生存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环境也可以解释为对人的心理发生实际影响的整个生活环境。
社会环境的定义解释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指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具体环境,具体而言就是组织与各种公众的关系网络。广义的指包括社会、经济、文化和心理等等环境大的范畴,它们与组织和发展也是息息相关的。
《行为心理学》中的环境指的是社会环境。比如“良好环境”,指的是包括家庭和学校的培养教育、社会法治的制约等等。华生在《行为心理学》第七章第二节写到:“对于环境作用……我愿做这样的担保: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并让他们生活在我所设定的特殊环境里,你们可以随便挑选其中一个孩子,说出你们想让这个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医生、律师、艺术家、政客,我都可以让你们的想法实现。”这就是他最著名的“一打婴儿”名言。
环境作用真的能训练成任何类型的人吗?回答是“否”!
现在人们已经确认,基因和环境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遗传构造和独特的环境因素,其比例是由孩子的基因决定的。这一新观点对“环境塑造儿童决定论”是否定的。
华生“行为主义”理论的误区就是否认基因和环境同时对心理的作用,认为“刺激——反应”这一公式是唯一的,把人看成是一架被动的机器;认为只要给定适宜的环境刺激,就可以塑造人的相应的行为反应;认为只要显现人的反应,就可以推知他(她)所受到何种环境的刺激。由于华生坚信,有什么刺激,必定会产生什么反应,把环境刺激看作是人的行为的决定力量,这样,在解释人的行为时,他成了一个极端的“环境决定论”的鼓吹者。
下面以基因和环境密切联系才能造就人才这一问题,举两个例子:
1986年,国家实行企业职工子女接班政策。某个企业接受了一批职工子女,由于遗传基因和接受教育的参差不齐,这些子女在企业培训技能期间,同是一样的教育环境,可是有的子女考试成绩好,有的子女考试成绩不好,甚至有的子女只是小学初期的水平。
再一个例子和上一个例子基本相同。新中国初期,民政部门收留了一些流浪儿童、盲人、聋哑残疾人。经测试,这些孩子基本是文盲。但是,在接受新事物的智力上又参差不齐。于是,按智力的高低将孩子们分班,分别学习绘画、推拿和戏曲。智力较高的孩子分到绘画和推拿班,智力较弱的孩子分到了戏曲班。同样在一样的教育培训环境下,发现智力高和智力低的孩子在学习上明显不同。学习绘画和推拿的孩子接受能力比较强,教育培训时间3年就毕业了。而学戏曲的孩子接受能力比较弱,教育培训3——5年时间才毕业。
以上这两个例子说明,仅仅靠环境是训练培养不出人才的。基因和环境的共同作用下(也包括个人的努力)才能实现造就出人才的愿望。
有趣的是,关于基因问题,华生在他的思想早期与晚期存在明显差异。他早期思想中并不否认遗传本能的作用,也按照架构心理学框架的做法,使用直觉、情绪和意义等等术语。随着他研究的深入,特别是对客观化的重视,他越来越排斥和否认遗传本能的作用。在他的晚期,“在心理学中再不需要本能的概念了。”直接把基因问题打入冷宫了。所以,在《行为心理学》中论述“刺激——反应”环境与人才中,华生“一打婴儿”的名言,肯定保证环境作用下能训练出像医生、律师、艺术家和政客一个个这类人才,这岂不是一句空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