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爱孩子的父母,必心怀远见
前几年,有一则特别轰动的新闻:
一个湖南的“神童”魏永康,从小就得到母亲的悉心教导,两岁识千字,四岁学完初中的课程,13岁考入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考入中科院硕博连读。
然而却中途辍学在家,再也无法继续学业,也无法出去工作谋生,“神童”的神话就此中断。
魏永康的成功是因为母亲的教导,失败也是因为母亲的溺爱。
从小到大,母亲对于魏永康的学业极其苛求,对他的生活却是一手包办。
“只有专心读书,将来才会有出息。”
除了学习,家里任何事情都不让魏永康插手。
每天早晨连牙膏都要挤好,给儿子洗衣服、端饭、洗澡、洗脸,甚至为了让儿子在吃饭的时候不耽误看书,还手把手给儿子喂饭。
在母亲的溺爱和包办下,魏永康没有任何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最终学业也无以为继。
《触龙说赵太后》中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真正爱孩子的父母,必心怀远见,必高瞻远瞩,必能一切从孩子更长远的未来出发。
有远见的父母都知道:
没伞的孩子,必须努力奔跑
《向往的生活》里有一句话,让很多人产生共鸣:
孩提时代的我们,总是很难先知先觉,父母的逼迫可能严厉,却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每每回想起这句话,朋友小雯都十分感谢父母当初狠下心“逼”了她一把。
小雯出生在一个山村小县城,村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出生在山里的孩子只有两条路:要么努力学习,考出大山,走向外面的世界;要么在村里找一个门当户对的人家结婚生子,延续父母辈的务农生活。
小雯小时候,终日和一些不思进取的小姐妹在一起,听她们说读书有多么辛苦,考出去有多么艰难,鼓动小雯长得漂亮就该早点嫁个好人家。
小雯听了这些话,回头就和母亲说她不想读书了。
母亲听完沉默了很久,第二天挨家挨户地去找上小雯的朋友,告诉她们不要撺掇自己的女儿,还剪去了小雯漂亮的长发,让小雯安心读书,什么都不要想。
在那个封闭的小城,小雯的母亲为了让女儿看到外面的世界有多么美好,斥巨资给孩子买了电脑,装了网线,给小雯报了线上的课程,让小雯看到这个世界有那么多的东西值得自己去努力。
母亲的远见,成就了小雯人生巨大的蜕变。
十年后,小雯成为了为数不多走出大山的孩子,进入了名牌大学,毕业后加入外企,短短几年就成为了出色的职业经理人。
而她成功的秘诀,就是把一份长远的思量和眼光带到工作中,自然心中有丘壑,做事有格局,格外让人另眼相看。
成才的孩子,都离不开父母的坚持。
很多父母都觉得,孩子还小,让孩子快乐成长就好。
然而应该一句话,虽然说得有些偏颇,但是话糙理不糙:
“废掉一个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他用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孩子小时候对于世界、对于未来的认知并不全面,对于人生更没有什么理性地规划和思考。
这个时候,如果父母因为心软,一味地追求让孩子享受童年的自由,而不让孩子学习应该学习的技能,那么等到孩子醒悟的那一天,一定追悔莫及。
有远见的父母,都会狠下心来,让孩子在该吃苦的年龄不享福,在该学习的年龄不放纵,在该努力的年龄不放弃。
这一点,伊能静就做得非常好。
伊能静的儿子小王子,3岁的时候就特别喜欢画画,也非常有绘画天赋。
但是孩子难免心性骄纵,吃不了苦头,很多时候孩子也会喊着画画太累了,不想再画了,想要放弃。
面对着这么可爱的孩子的苦苦哀求,伊能静但凡有一点心软,一定会动摇:“算了,孩子累了,就让他休息吧,这也没什么大不了。”
然而伊能静却选择严厉地告诉儿子:
这个人生是你的,你负全责。
神给每个人一样的天赋,有人愿意付出百分之百还心存感激,有人只愿意努力百分之二十还喊累,收回这个天赋的人从来不是神,而是你自己。
别在该抓紧孩子的年纪,选择放手。
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这句话正是在告诉所有父母,很多事错过了,一定会追悔莫及。
尤其是孩子刚出生到八岁的阶段,有非常多成长的关键时期,如果能把握好孩子的关键期,孩子的能力发展将得到极大的提高。
很多敏感期,一生只有一次。
对于0—8岁孩子来说,最为关键的就是语言敏感期。
在语言敏感期内,孩子的听、说、读、写能力将得到极大地提高。
在语言敏感期内让孩子学习一门外语,不仅能刺激活跃大脑的语言区,奠定孩子终身的语言学习自信,更能够促进孩子思维能力的发展,让智力表现更加出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