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想方设法复读,有没有道理?


刚刚和一个伙伴聊起,他说现在是想方设法让孩子能够复读。

和一个高三学生家长聊天,说起孩子的高考,如今还没有参加高考的他们,已经决定放弃艺术的成绩,只用纯文化课来参加高考。设若成绩不够理想,那么在着实在高三蹲上一年,沉淀沉淀,正儿八经的考一个理想的大学。

我很同意这种认识,这个高三家长说,艺术学校收费高,将来择业也相当困难,倒不如只用纯文化课的分数,上一个普通的大学。

设若没有强烈的热爱,没有艺术天赋,而只为了上一个本科而学艺术,艺术也是相当难学好的,想有成就更是困难。

况且,如今的艺术专业录取,除了要求一定的艺术分数,对文化课的分要求很高,有的就是文化科的本科线,有的是本科线的75%。也就是说,学艺术再也不是捷径了。除非你发自内心的喜欢,分数高你也毫不在乎。来自内心的热爱,学起来也会深入,对以后的生活也有意义。

学了艺术而不按艺术走大学,这说明孩子逐渐了解自己,花了四五万块钱买来这样一个教训,也是值得的。

多年前,一个做教育的伙伴说,如果孩子考上了大学,先不要去上,办个一年的休学手续,那一年,要去社会上打工,去闯荡,去体会生活的不易,这样才会珍惜大学的生活。

颇以为然。

非常可惜,这种非主流的认识很难得到大家的认同,而那些坚持做自己的人或许做到了,收获了。而没有采取此行动的孩子,或许大学荒废度就增高了。

高中里要求很严格,到大学里放飞自我,这种前紧后松的生活方式,让孩子迷失在最该学习的大学里,后面的考研和择业往往困难重重,如此想来,倒不如在当时的高三复读沉淀一年,心智成熟以后的道路,自己就有了规划,走起路来就会坚定而踏实。

我们再也回不到过去!

以满身的教训看,孩子从小就该培养一个有规划的人,对自己负责的人,比起学习成绩来更加重要。

父母都是老师的家庭,往往拿拿优秀学生的标准去要求孩子,混淆了工作和家庭的界限,总以分数论英雄,忽略其他素质的培养。因为要求严格,大学里远离父母的孩子就特别放松,迷失自己,后来的事情就不尽如人意。

总有一些弯路是必须要走的,家长的想法常是盼望孩子少走弯路,可,成长一直没有捷径可言,也没有什么后悔可言,该走的弯路一定要走,走过了这些,才知道后面的路该怎样走。

一个老教师说,家里的亲戚能够复读最好,也就是说,他们甚至想方设法能让孩子复读。高三复读的一年,是他受挫的一年,也是他心智沉静的一年。经历过高考的打击,落后于同学一年的高三复读,会让他奋起直追,读大学后,会格外珍惜,后面的考研、就业,也会相对顺利。这样看,复读这一年或许能解决以后七八年的问题。如果勉强读了一个本科,成为一个幸运儿,大学或许就容易放松,容易将幸运当成实力,迷失在梦境中。说不定就不够珍惜后面的考研和就业。

复读,用一年的时间,来赢得六七年,比起用一次的幸运荒废六七年,前者要好的多。

复读从来不是坏事,他是让人更成熟的一个阶梯。

几个同事的孩子都复读过,后面的学习工作生活,感觉都挺有模有样的。

这样看,想方设法复读,利大于弊。

你可能感兴趣的:(高三想方设法复读,有没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