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卷二·四七】
虞山王次山先生峻风骨严峭,馆蒋文肃公家,晚不戒于酒,肆口嫚骂。蒋家人群欲殴之。文肃呵禁。次日,待之如初。先生不自安,辞去。余己未会试,出文恪公门下,闻此说而疑之。后读先生《哭文肃公》诗云;“回首却伤门下士,少时无赖吐车茵。”方知此事信有,愈征文肃之贤,而先生之不讳过也。先生少所许可,独誉枚不绝于口。以故,枚虽报罢鸿词科,而名声稍起公卿间。惜无所树立,以酬先生之知。而先生自劾罢都御史彭茶陵,直声震天下。后竟卧病不起,悲夫!
博陵尹元孚先生,少孤贫,以母教成名。督学江南,好教人读《小学》,宗程、朱。余时宰江宁,意趣不合。一日,先生驺唱三山街,为某大将军家奴所窘,诈称某王遣来,太守不敢诘,予收缚置狱。先生以此见重。适高相国斌有事来江宁,先生面称枚云:“才如子建,政如子产。”亡何,先生薨。予感知己之恩,将赋挽诗,见次山先生四章,不能再出其右,遂搁笔焉。其警句云:“母教成三徙,君恩厚两朝。”又曰:“士幸方知向,天何遽夺公!”
从古文人得功于母教者多,欧、苏其尤著者也。次山题钱修亭《夜纺授经图》曰:“辛勤篝火夜灯明,绕膝书声和纺声。手执女工听句读,须知慈母是先生。”
虞山,指常熟。
王峻,(1694年—1751年),字次山,号艮斋,江苏常熟人。少敏慧。与同里宋顾乐皆受业于陈祖范,时称“王宋”。雍正二年(1724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绾,授编修。历云南乡试正考官。补江西道监察御史,拜官方三日,即劾左都御史彭维新,著直声。遭母忧去官,遂不出。主讲安定、云龙、紫阳书院,皆以古学提倡后进。善书法,尤工诗。所书碑碣,盛行吴下。《艮斋诗文集》十六卷,《汉书正误》四卷。均《清史列传》并行于世。
蒋文肃,即蒋廷锡,(1669年—1732年),字酉君、杨孙,号南沙、西谷,又号青桐居士,江苏常熟人,是清朝康熙、雍正时期官员、画家。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进士,历任礼部侍郎、户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太子太傅等职。雍正十年(1732年)卒于任内。谥文肃。
嫚骂,音màn mà,书面语,义同谩骂、漫骂等,但较正式。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于是高祖嫚骂之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
己未,指乾隆四年,1739年。是年,袁枚参加会试。
文恪,当时会试的主考官,死后谥号“文恪”。不知具体姓名。
车茵,音chē yīn,指车上垫的席子,车座垫。典出《汉书》卷七十四〈魏相丙吉列传·丙吉〉》:“吉驭吏嗜酒,尝从吉出,醉呕丞相车上。西曹主吏白欲斥之,吉曰:‘以醉饱之失去士,使此人将复何所容?西曹但忍之,此不过污丞相车茵耳。’遂不去也。”颜师古注:“茵,蓐也。”亦作“车裀”。
彭维新,(1679年—1769年),字肇周,号石原,又号馀山。清湖南茶陵县人。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进士,先为翰林院编修,累迁赞善谕德,后典山西、陕西乡试,督山东、浙江学政,迁少詹事,出为直隶、河南按察使,浙江布政使,调任礼部、刑部、吏部右侍郎。雍正改元,充日讲起居注官。七年(1729年),奉命往江南会同巡抚尹继善清理积欠钱粮。事竣,署理江苏巡按。后奉命检查浙江海塘兼审积案,又内转吏部左侍郎,迁都察院左都御史,署刑部、户部尚书,升协办大学士。为官清正,多遭忌恨。总理户部时,受果亲王弹劾,下狱。乾隆元年(1736年)获释,仍署左都御史。三年(1738年),御史王俊弹劾其在“丁忧期间,依然到署视事”,再次落职。六年(1741年),授户部侍郎,又升任兵部尚书,充三礼馆副总裁,会试副主考官,并充经筵讲官。时奉命议处总兵高奇案,又以违例被革职。及至十四年(1749年),再授左都御史,次年又被劾夺职。至此,虽四度罢官,而不改初衷,最后优游林下19年。三十四年(1769年)卒。善为诗,有《墨香阁集》行世。《沅湘耆旧集》收入77首。
博陵,即博野,今河北省保定市博野县,地处河北中部。东汉本初元年(146年),析蠡吾置博陵县(治所在今博野县城),属中山国。南北朝北魏景明元年(500年),博陆县改为博野县。明洪武元年(1368年),始徙博野县城治,属祁州;洪武六年(1374年),改属保定府;洪武八年(1375年),从博野县析出蠡县。清代,属保定府。1958年撤销博野县,并入安国县。1962年,恢复博野县制,仍属保定专区。1994年,保定地市合并,博野县属保定市。
尹会一,(1691年—1748年),字元孚,号健余。博野东章村人(今保定市博野县)。雍正二年(1724年)中进士,授吏部考功司主事,后升员外郎。四年(1726年)充任广西乡试副考官,五年(1727年)任襄阳知府,十一年(1733年)任两淮盐运使,晋总盐政,兼佥都御史。乾隆二年(1737年),诏署广东巡抚,次年改调河南巡抚。十一年(1746年)授工部侍郎,提督江苏学政。十三年(1748年)转吏部侍郎,升吏部尚书。著有《健余先生文集》10卷、《诗草》3卷等。后人汇其所著为《尹健余先生全集》。
小学,又称中国传统语文学,包括分析字形的文字学,研究字音的音韵学,解释字义的训诂学,围绕阐释和解读先秦典籍来展开研究,因此又被称为经学的附庸。古代把研究文字训诂、音韵方面的学问叫小学。每个文字具有三个部分:1、字形;2、字义;3、字音。在汉代,分别不很显著。宋末王应麟《玉海》已分成三种:体制.训诂.音韵。清代的《四库全书》,把小学书分为:训诂、字书、韵书三类。读书必先识字,掌握字形、字音、字义,学会使用,周朝儿童入学,首先学六甲六书(六甲指儿童练字用的笔画较简单的六组以甲起头的干支。六书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西汉时称“文字学”为“小学”,唐宋以后又称“小学”为字学,“小学”之名即由此而得。
程、朱,宋代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和朱熹的并称。
驺唱,音zōu chàng,指驺从传呼喝道。邹,指驺人,主驾车马的小吏。《北史·郭祚传》:“故事:令、仆、中丞,驺唱而入宫门,至于马道。及祚为仆射,以为非尽敬之宜,言于帝,纳之。下诏:御在太极,驺唱至止车门;御在朝堂,至司马门。驺唱不入宫,自此始也。”按:还有“唱驺”一词,指旧时显贵出行,随从的骑卒在前面吆喝开道,令行人回避。明·何景明《严治篇》:“乘驾唱驺,人望而避之。”
三山街,位于南京市秦淮区中华路与建康路交汇处,是南京古地名之一,筑于明初,因李白诗“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句,且临近三山门(今水西门)而得名。三山街是明代上元县和江宁县的分界处,南属江宁,北属上元。清代,三山街曾是刑场之一,文学评论家金圣叹因“抗粮哭庙”案即被处死于此处。辛亥革命后,三山街道路被取直拓宽,成为中华路与建康路、升州路交界的十字路口,旧貌已不复存在,但三山街作为地名沿用。相传,明初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在筑建南京明城墙时,将城南的三座无名小山也围在了城中。这三座山正好挡住了从城北通向南门——聚宝门(今中华门)的去路。恰逢当时正在城东燕雀湖修筑宫城,于是将这三座山填进了燕雀湖。三山挖平后,在山基修了一条街道,取名为三山街。
高斌,(1683年—1755年),字右文,号东轩,奉天辽阳(今辽宁辽阳市)人。慧贤皇贵妃的父亲,清朝中期大臣,外戚,著名水利专家。高家原为汉族,为内务府包衣。其女受宠册为乾隆嫔妃后,抬入满洲镶黄旗,赐满姓高佳氏。雍正元年(1723年)起,高斌历任内务府主事、苏州织造、广东布政使、浙江布政使、江苏布政使、河南布政使、江宁织造、江南河道总督,官至吏部尚书、直隶总督、文渊阁大学士等职务。乾隆二十年(1755年)三月,卒于任上,终年72岁。追授内大臣衔,谥号文定,命与靳辅、齐苏勒、嵇曾筠同祭于河神祠,入祀京师贤良祠。
子建,指曹植,(192年—232年),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华美见长,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为宋人所编。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
子产,(?—公元前522年),姬姓,公孙氏(一说国、东里亦为其氏),名侨,字子产,又字子美,谥成,历史典籍以“子产”为通称,亦称“公孙侨”、“公孙成子”、“国侨”等等。他是郑穆公之孙、公子发(字子国)之子,前554年为卿,前543年执政,先后辅佐郑简公、郑定公,卒于前522年。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子产在执政期间,既维护公室的利益,又限制贵族的特权,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主要措施是:为田洫,划定公卿士庶的土地疆界,将农户按什伍加以编制,对私田按地亩课税;作丘赋,依土地人口数量交纳军赋;铸刑书,修订并公布了成文法;实行学而后入政、择能而使之的用人制度;不毁乡校,愿闻庶人议政,有控制地开放言路。其政治经济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时社会的转型。在对楚、晋等国的外交方面,子产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郑国在子产的推动下呈现出中兴局面。
从古,意思是自古以来。
欧、苏,北宋散文家欧阳修和苏轼的并称。
钱修亭,即钱陈群,(1686年─1774年),字主敬,又字集斋,号香树、柘南居士、修亭。浙江嘉兴人,清朝大臣。详见《闲读<随园诗话>(703)》
(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