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被平等对待

一个从小就在平等,民主家庭氛围中长大的人,比较倾向于采用平等的方式对待他人。

而一个从小就在权威,高压家庭长大的孩子,就比较倾向于采用权威的方式对待他人。

武志红在为何爱会伤人一书中曾提到过这样一个观点,那就是,一个人的外部关系,往往是内在关系投射的结果。

所谓外部关系,就是指一个人的外部社交关系。所谓内在关系,就是指内在父母和内在小孩儿之间的关系。

一个人的内在关系往往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如果小时候父母咋用平等的方式对待孩子,这个小孩儿就会慢慢形成平等式的内在关系。

当这个小孩儿长大后再处理外部关系时,他就会采用平等的方式去对待他人。如果父母用权威的方式对待小孩子,这个小孩子就会慢慢形成全面式的内在关系。

当这个小孩长大后他就会用权威的方式对待他人。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拥有权威是内在关系的人,在人际交往会首先以权威的父母角色自居。把对方当成无助的小孩儿对待,因此看起来会比较凶,然而一到遇到另外一个比自己更加权威或者更加严厉的人,那么这个人则会扮演起无助的小孩儿角色,又会显得异常乖顺了。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就会明白,为什么当我抢用平等的姿态对待出租车司机,或者某些微信平台的提问者的时候。反而会得不到平等的对待。我们可以推测他们有可能,出生在一个权威式的家庭,从小就没有被平等的对待过,因此他们就形成了权威式的内在关系。

在与人交往的时候,他们要么显得盛气凌人,扮演权威父母的角色,要么现在一场归顺扮演无助小孩儿的角色。

看到这里你也许会问,知道了这么多道理之后又有什么用呢?

的确,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大,我们没有办法买上改变对方,尤其是改变对方的内在关系。让一个在权威是家庭环境中长大的人,变得温文尔雅,平等待人。除非他们能够深刻反思自己的成长经历,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才能改变的可能。

但是明白这些道理之后,我们却可以更好的和别人沟通,更好的保护自己。

具体是怎么做呢?如果你想用非常平等的方式对待另一个人,但是对方却根本不领情,反而采用更粗暴的方式来对待你,那么这么说明对方把内心那个无助的小孩儿形象投射到了你的身上。

而自己却以权威的父母形象自居,这个时候只要我们不接受对方的投射。或者将自己的语气变得更加强硬一些,对方反而会退回到扮演无助的小孩儿的形象了。

也就是说沟通的法则不是一成不变的,对待不同的人应该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

如果对方是和平等的沟通,那么我们就采用平等的姿态,如果对方不喜欢听的的沟通,那么就索性加重一下语气。

化身为权威的形象去和对方沟通,这样反而会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

阿侯的心理学读书笔记01

你可能感兴趣的:(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被平等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