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性红利》—多样性人生的非实用指南

最近一段时间,我因为各种原因认识了许多的新朋友,接触了许多不同的生活方式,也见识了许多高低远近的人生境界。

面对密集的信息量,开始有些消化不良,于是我审视了自己一系列的问题,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条:

应该如何跟不同思维、阅历、地位的人相处,怎么让自己在内心和外在表现之间保持平衡;

不如别人才思泉涌、见多识广,关键时刻常常羡慕别人的高光时刻;

不论生活还是工作都很单调,但又觉得距离别人的精彩人生很遥远;

炒股被割韭菜的那个总是自己,预测规划的总是被现实打脸。

这些看起来好像都是问题,但是否这个前提本身就有问题呢。换句话说:这个世界形形色色,本就不是你想象的那样,这算是问题吗?

斯科特佩奇的《多样性红利》给我了启发:接受这个世界的多样性,你就完成了以上所有问题的破局;主动选择人生的多样性,你就会赢得意想不到的红利。

01

赢得多样性的三板斧

市面上讨论多样性的书和文章有很多,但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总结多样性的奥义,我认为就是:留出意外的空间

给自己一些时间和空间去尝试新的体验;试着接受一些“无用”的东西,接纳一些“不对付”的人,就很有可能获得意想不到的多样性红利。

于是围绕这句话,我删繁就简,将各式各样有关多样性的行动版本锻造成了你可以拿来即用的三板斧,和你一起拆解招式。

第一板斧:建立你的多模型思维

《多样性红利》作者斯科特佩奇的另一本畅销书《模型思维》,和查理芒格所践行和倡导的多元思维模型一样,都在提醒我们一件事:建立足够多的思维模型才能帮助我们看清和把握这个世界。

在《模型思维》这本书中,作者将人的思考能力分为了四个层级,我觉得很有启发。这四个层级从低到高依次是:数据、信息、知识和智慧,这里简单解释一下:底层的数据就是指直接收集和观察到的事实;信息则是面对数据的归类统计;更高一层的知识是对提取的信息的处理方式,某个特定规则下的处理方式就是一种模型;而最高层次的智慧就可以抽象为不同模型间的选择和切换的能力。也就是说,只有当你吸收了不同知识,头脑中同时装有多种思维模型,并且能够根据环境自如切换,才称得上拥有智慧。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而这个系统又由无数个复杂的子系统构成,它们各自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运行规则,因此也可以说,建立多模型思维就是识别和运用这些不同的规则,然后,你才有可能改变甚至重新制定新的游戏规则。

那么我们这些普通人要如何获得多样性思维呢,我推荐的方式有两种:

一种是参加不同领域的认证考试、培训讲座的形式。这可以最集中、高效、专业的掌握到某个领域的独特核心与规律方法,更何况拿到的证书本身还能增加你打开不同世界大门的几率。

当然性价比更高的另一种方式就是阅读,这里特指大量广泛的阅读。这就涉及到阅读的方法论了,和逐字逐句的精读不同,泛读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加自己的多样性维度,因此了解核心思想和重点章节段落就可以了。我建议你阅读本篇文章也可以这样。

第二板斧:触发和识别你的社交涟漪

多样性的好处之一是涌现。这就好比化学试验,不同的试剂组合,常常能发现很多意外的新产物。

一个人在头脑中建立多模型思维当然可以产生这种创意的涌现,不过“三个臭皮匠定个诸葛亮”这句谚语流传至今,就很好的说明了一个浅显的道理:外部的多样性才可以产生更大的红利。

人类活动离不开社交,而每个人的社交半径就像一圈一圈的涟漪,在最里面的一圈和你的联系最紧密,依次往外可以划分为命友、密友、好友和圈外人这四类

一朵涟漪的最外层最有可能和其他涟漪产生奇妙的干涉和影响。这也是常说的“弱关系网络最能带来意想不到机会”的意思。要想获得多样性带来的意外好处,就应该好好利用这种社交的交互效应。


我认为可以有两种方式达到这种效果:

一是自己要做斜杠青年。这样才可能触发更多朵涟漪,比如我既是一名采购规划师,也是名街舞爱好者,现在还是个业余公众号写手,每一个技能都能触发一朵涟漪,涟漪之间可能产生的干涉红利才有更大的概率波及到你。

二是要识别涟漪的圈层。我的建议是设定一个识别信号,比如我个人的识别信号就是三个关键词:好友的标准——多元、真诚、有趣;密友的标准:向上、聪明、开放;命友的标准——信仰、理想、共情。这样做的好处是双向的:功利性的说,你可以更好地有层次地管理你的人脉;从另一个角度看,你也可以将更多的情感和注意力分配在离你更近的人身上。多样性红利不会均匀的出现在你周围,也不会平白无故的为你涌现到你面前,这就是我说的识别圈层的意义。

第三板斧:15.87%的黄金比例

作为理科生天生就有这个毛病,你告诉了我要多读书和多交朋友这种定性的道理还不够,最好告诉我可以一个定量的答案。所以当我看到一篇有关最佳意外率的研究文章时,我才感觉这个关于获取多样性的方法论算是完备了。

研究者们发现15.87%是一个神奇的数字,它既可以是学习新知识的最佳更新进度,也可以是训练效果最好的出错比率,还可以是游戏任务难度设置最佳的爽点。总之,这是一个关于人脑思维学习的黄金比例

万维钢提出的一个心理公式叫“喜欢=熟悉+意外”。我觉得和我前面说的,要留出意外的空间,有异曲同工的味道。这个意外空间的最佳比例也就是15.87%,或者不那么精确的说法叫:“六分之一的惊喜”。

进一步地解释,现在常说的人要跳出熟悉的“舒适圈”,其实并不是跳出,而是应该叫扩大你熟悉的地盘。那按照什么样的进度扩大最合适呢,这个15%就是一个很好的参考指标。保持这个程度的多样性,就是保持足够的意外,就能最大程度的扩张你的认知和能力边界。

我的一个朋友是一名婚礼策划,她的职业经验就是不求老套,但更不能把惊喜变惊吓,15%的创意策划原则总能让她获得新人客户的满意回馈。我的阅读经验也是这样,如果想了解某个领域的知识,也会选择大约六分之一的内容为相近相关领域的读物作为补充,这样可以让你收获更深刻的洞见。

02

三板斧的威力

说完了这三板斧,你可能会问,它们到底有什么用?我这里给你四个有关的答案:拥有更全面的上帝视角、更高阶的抽象思维、更多有创意的解决思路和更好的预测准确度。

威力一:拥有上帝视角

常有人自嘲“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咬着金汤匙长大的人也未必能理解为什么要提倡光盘节约;键盘侠们整天站队撕逼、朝三暮四无非就是接受了屏幕另一头的选择性喂养,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恨国党们之所以变得为了反对而反对,也是因为脑中的思维模型和身边的社交圈层早已经固化。

没有两个人眼中的世界是一模一样的,但几乎每个人都相信自己看到的就是真相全貌。这是因为认知这个世界依靠的是每个人所拥有的视角,而不同广度和角度的视角又有赖于你获得的知识、结识的朋友和经历的景象。

多样性的三板斧这个时候就派上了用场。想象你是站在一所封闭的环形房间内,而在墙上朝着不同方向都可以推开一扇窗户,透过窗户所看到的就是你以为的真相,但只有当你所打开的窗户越来越多,打开的朝向越来越不同,你才会发现自己原来固有的认知是狭隘的。这些想象中的每一扇窗户就是你拥有的不同知识、朋友和经历,足够的多样性可以让你拥有上帝般全局的视角。

上帝并不是因为全知全能才能俯视众生,而恰恰是因为他知道自己并非全知全能。承认自己视角的狭隘,就是拥有更广视角的第一步。


威力二:高级的抽象思维

抽象思维是人类独有的一种高级思维方式,但抽象的能力却因人的视角而异。这是一种探究本质的能力,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对事物、问题和现象分类的能力。

同样一桌菜,既可以按菜系来分类,也可以按口味来分类,甚至还可以按荤素、凉热来分类。分类的方式取决于你要解决的问题,也决定着你解决问题的效率。

普通人遇到问题喜欢就事论事,而高手则善于抽丝剥茧、探究本质和内在的联系,这是他们拥有多模型思维训练的结果。

拥有的思维模型越多,你抽象的层级就越高级。

打个比方,有人会认为上班经常迟到、违章闯红灯和忘记了女朋友生日是三件完全不同性质的错误。但从本质上探究,迟到和忘记生日都是时间观念不强的表现,迟到和闯红灯都是漠视规则的表现,闯红灯和忘记生日都是不顾及他人的表现。再抽象一层,这三件事都能是不能被人信任的理由。

威力三:创意层出不穷

创意的本质就是想法的连接。对于个人而言,越多的视角和多样的信息知识储备,就越容易发现事物的本质或联系,越能产生“跨界”的好创意效果。

一般来说,创意启发就是跳出固有的框架思维。比如一家饭店要做创新,选择音乐餐厅、摆盘3D投影、创意菜品、一鱼多吃等就属于跳出了饭店、餐具、菜系等传统框架后在不同维度上的创新。

创意启发其实也是有方法的,在总结各种前人的方法之上,我推荐一种“搭积木”的创意方法论——场景X元素X工具。

场景是你的任务框架,元素是你的见识积累,工具是指SWOT分析、SCAMPER策略(产品创新方法的一种)等各种构思套路。这样三者的组合就会有非常多的可能,这个方法论后面有机会我会专门写一期,对于经常从事脑力工作和创意的人值得尝试下。

威力四:开启预言之眼

在这个世界上绝大部分命题其实都可以归为两类:解决问题和预测性任务。

预测其实占了我们生活和工作中的很大一部分,但是似乎由于太过普遍和不确定性,导致人们忽视而主要关注如何解决问题。

最容易联想到的预测就是对股价的预测,随着而来的还有理财收益的预测、企业业绩的预测、未来天气的预测、项目工期的预测、对生命财产意外的预测、大选投票的预测等等。

而我们的预测的依据一般就基于两条:经验和理论

所以提高预测准度的方法就是增加经验积累,或者找到合适的理论模型,这两者都需要用到实现多样性的三板斧:多参考不同圈层人的独立意见,反复多次的预测来积累和校正你的数据库,以及预留15%的意外风险。


03

多样性的误区

我们经常用到的两个成语:过犹不及、物极必反,古人的智慧总是言简意赅。对于多样性的理解和实践也同样适用。这里我主要提出三个可能的误区的警告:

警告一:多样性发挥效力是有边界的

因为人的大脑容量和精力上限,随着掌握的信息和知识不断增加,注意力和思考力是呈一个先上升后平稳再下降的过程。所以这个边界是由于人的本身条件所限制的。

许多企业做大之后,自然而然就会选择多元化经营。但即使像通用集团这样的大象,也曾经历过因经营项目过于分散而导致濒临破产的恶果。商业中的惨痛案例比比皆是,对于我们个人来说也同样适用。

好交朋友的人会骄傲的宣称自己的微信通讯录已经有几千个好友,但真正互相都称为好友的能有多少呢?

因此建议从朋友的圈层数量上做一个边界的限定,这里有一个我随口编的顺口溜:命友也就三五人,密友不过一两席,好友别超邓巴数(148),圈里多样圈外来。

警告二:模型化的思维也是有局限的

模型是简化的解释,尤其单一模型,只能解释片面或局部的问题。所以具体生活还是要具体经历的。

迷信某种模型就是掉书袋了,许多咨询顾问公司其实提供的就是模型化的思路或方案,但并不是所有接受咨询的企业都能见效,原因当然有很多,但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企业是否做到了模型的内化,简单来说,就是是否能把他人的外部局部方案变成自己的内部全局解。

尽信书不如无书,与其拿来主义吸收各种已有前人总结归纳的通用模型,也不妨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创造属于个人的小案例和故事集

警告三:不是所有东西都能拿来跨界创新的

万维钢在他的一篇文章《“递弱代偿”和民间哲学家》中对于所谓民科有一段批驳,提到民科思想中总有一种想找到“大一统”理论的冲动,认为某个规律、现象甚至是理论反之四海而皆准。但事实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有些物理定律也不能随便套用在商业上

我感觉现在很多互联网公司下场做餐饮、做汽车就是这样,认为互联网思维可以降维打击、包打一切,但事实可能是事与愿违。

印象比较深的一个例子是听罗辑思维有一期讲的:一家餐馆新开业,为什么一般选择低调试营业,而不是向苹果、华为一样高调的开产品发布会呢?因为餐馆提供的是服务,要在试营业过程中不断调整优化自己的服务质量,如果像手机发布会一样高调宣传,就会在试营业过程中很可能失去潜在的忠实客户。

这种肤浅的跨界的生搬硬套并不是多样性的本意,多样性产生红利一定是基于抽象后探究本质的融合。

写在最后

上个周末趁着一个人在家,又重温了下《哈利波特》的系列电影,感觉有了新的理解和收获,这是一部隐喻现实世界的伟大文学作品。

老校长邓布利多其实拥有着比大反派伏地魔强大得多的能力,但为何他没有成为黑暗的一派,或者说伏地魔和希特勒这类人,到底是什么注定了他们的失败?

我想是他们追求的是绝对的统一、纯粹、单调,他们不能容忍不一样的事物和思想,不能允许混沌和嘈杂的出现。

而邓布利多最大的可贵之处就是包容多样性,他接受这个世界的多元,甚至庇护狼人、哑炮、麻瓜、食死徒叛徒。

正是这种多样性共同组成着这个世界,我们任何人都无法改变它,而只有拥抱它的人才能得到最多人的拥护。

想要更多的交流,也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公众号:革运青年GO——革故鼎新 求是承运,期待您的关注。

你可能感兴趣的:(《多样性红利》—多样性人生的非实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