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小产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阿酸

流产算是我做医疗口译以来感觉最棘手的病情。大部分情况下是询问病史时,医生会问病人怀孕过几次,不一定是问有几个孩子,因为病人可能一孕多胎或者多孕少产。说中文的病人有时会提到自己有流产,更加隐晦的表达方式可能是“我的孩子没了”,或者“我流掉了”——人工流产(abortion)还是自然流产(miscarriage)?为了保证翻译准确性,明明知道病人是想一带而过,我每次都还得硬着头皮问清楚。压力更大的是直接面对流产病人,无论是人工流产还是意外流产,都得小心翼翼。

我已经翻译病房里的坏消息很多次了,但是面对小产病人仍然十分艰难,更别说毫无准备地突然应对小产情况。

我刚见到护士,做完自我介绍,她就马上要求我帮忙拨个电话给妇产科医生,医生有话要说——美国的医疗系统要求每个人都要配置家庭医生,再根据个人不同情况由家庭医生转接给专科医生,所以这位病人正在家庭医生诊所给妇产科医生打电话。

我一脸懵地拨给了护士要求的号码,护士马上离开了,留我和病人面面相觑。好不容易医生接通,她温柔地解释道:“很抱歉,您这次怀孕的心跳在超声波图上检查不到了。”几乎只有一秒钟的延迟,我的大脑里闪过了一系列情况:天啊,这是一次小产病人,我刚才语气是不是太欢快了?医生不说宝宝(baby)不说胎儿(fetus)那么pregency我该如何翻译?护士在哪里呢,我能不能向她求助病人背景资料?

“很抱歉,您这次怀孕的心跳在超声波图上检查不到了。”我压低声音,用最笨拙的语法拼凑生硬的词汇传达了最显然的信息:她流产了。只沉默了两秒,没有我以为的情绪失控,家属克制甚至刻意地回应道:“谢谢,听到这个消息我们心情很悲痛。请问是什么原因?”

医生早已训练有素,她冷静地解释了自然流产的原因未知,是自然选择事件,跟孕期女性没有关系,“您什么也没做错。”

早期妊娠丢失(流产)很常见,大约10%的已知怀孕和高达20%的怀孕都可能流产。大约一半的流产病例是随机事件,因为胚胎染色体数量异常而导致异常发育,进而流产。

女性在怀孕前工作、锻炼、做爱、使用避孕药不会导致流产,孕吐不会导致流产,大多数情况下摔跤、击打、惊吓不会导致流产。一些研究表明吸烟会增加流产风险,而其他研究则表明吸烟不会。孕早期饮酒可能会略微增加早期妊娠丢失的风险,但研究尚不清楚。怀孕期间每天摄入200毫克或更少的咖啡因(相当于两杯中杯咖啡)不会增加早期妊娠丢失的风险。

——美国妇产科学院(ACOG)

道理谁都懂,更何况这个道理令人存疑:我真的没有做错事情吗?还是你只是在安慰我?

家属发出了一个又一个疑问,“跟这个有关系吗?”“跟那个有关系吗?”“以后怎么才能避免?”重复久了,连我都有些累了,还要坚持一句句回复:没有关系,您没有做错。更糟糕的是,因为翻译要求准确性,无论医生和病人使用任何语域,我都得诚实翻译,上一句是医生严肃冷静地谈论“这个怀孕/孕期(pregnancy)”,下一句就是家属情绪波动地追问“那个宝宝(baby)”。

一来一往,医生的用词和情绪已经受到了影响。她深吸了一口气,又重重地叹了一口气——我听得一清二楚,甚至有些揪心,她的情绪已经被打乱了。她开始回应病人,但是不再坚持专业标准,似乎破罐子破摔地使用了宝宝(baby)这个词。我希望她能回到原先的专业状态,毕竟用“宝宝”来称呼这个病例实在残忍,但又必须体谅她经历了一轮轮解释已经太累了。

2019年5月28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将职业倦怠(burnout)列入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ICD-11)作为职业现象。定义如下:

倦怠的概念是由于长期承受工作压力且无法成功控制而导致的一种综合征, 它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1 感到体力下降或疲惫;

2 对工作产生心理上的距离感,或者对自己的工作感觉消极或怀疑;

3 工作效能下降。

她的语速越来越快,最后解释中断,略带愠怒地问我:“翻译,护士在哪里?”“等等,为什么一直是家属在讲话?”“抱歉我真的不能再跟您说下去了,我只是打电话通知您。”翻译要保持透明性,家属呜咽时我也呜咽着提问,医生不耐烦地提高音调时我也高声翻译,把重音放在几个状语上,暗示对话需要结束:“我【真的】该挂电话了……”

我很想安慰她,就像我面对情绪波动的病人一样,我真的忍不住想要介入。但作为翻译,我的身份是中间人——除了开始自我介绍到翻译过程有误可以要求确认(比如没听懂或者医患有文化差异影响交流),不能有任何个人观点。医生也经过训练,她只会跟病人交流,将翻译当作媒介。但是当时我明显感觉到她对我的需要,她希望我可以一次性跟病人解释清楚,最好能帮她推辞一些累积的提问。我明明看到了她的无助,却只能一次次将病人的问题抛掷给她。

最后,她终于抓住机会,正式提出这次电话的另一个目的:“你们要找个时间,把这个怀孕给取出来。因为,它(it)不能一直在身体里……”怎么取呢?她又耐着性子比较了吃药和手术引产。

病人从头到尾没有说话,家属一直皱着眉头冷静地提问,病房里还有小孩子在尖叫打闹,医生在电话里重复着安慰和叹气。我不知道目光该转向哪里,只能直视前方。当时的气氛剑拔弩张,我感觉下一秒病人和家属就要嚎啕大哭,或者医生就会情绪奔溃,或者我就要把头低下去了。

“我们并没有直接经历创伤场景,但是当我们听到这样那样的故事,当我们经常听到类似的故事,当我们同时拥有极端同理心带来的恩赐和诅咒,当我们被这种情绪折磨时——我们感受到了来访者的感受。我们经历了他们的恐惧。我们梦见了着他们的恶梦。最终,我们乐观、幽默、希望的火花熄灭了。我们累了。我们明明没有生病,但我们不是自己了。”

——Figley (1995)

结尾出了一个小状况,病人需要做引产,却要自己电话预约时间,不过找不到电话翻译可以帮忙预约。医生问我:“翻译,我该怎么办?”我很抱歉,但是真的想不到办法,帮她叫了护士求助。等了一会,护士还没到,医生想了一个不怎么完美的办法,终于挂了电话。


共情疲劳(Compassion Fatigue)是与遭受创伤事件的人一起工作后导致的情绪残留或情感张力。当共情疲劳的概念刚提出时,跟职业倦怠和二次创伤可以互换,后来学界才细分,将共情疲劳定义为必须有共情的大量消耗。从前人们认为共情疲劳只影响医疗从业者——所以上面引文Figley认定的影响来源是医疗从业者服务的的客户/来访者(client),但是随着媒介发展,暴力、流血、天灾、意外带来的情感冲击不再只属于亲历者,另一头的观众读者也会揪心难过。

如果想了解自己的共情疲劳指数,可以参阅由世界领先的共疲劳专家Beth Hundall Stamm博士开发的专业生活品质量表(PROQOL)。中文版的翻译有些生硬拗口,建议参考英文原版估分。此量表从1995年开始使用,目前最新的版本是2009年修改的,鉴于十年间网络和媒体发展推动信息爆炸,个人暴露于共情事件的数量增加,共情疲劳的评估可能不准确。

管理共情疲劳的技巧(AIS):

找人聊聊;

明白你感到的痛苦是正常的;

适当运动和饮食;

保持充足睡眠;

休息一下;

培养医疗工作以外的兴趣;

明确什么事情对自己最重要。

医疗口译承诺遵守健康保险及责任法案(Health Insurance Portability and Accountability Act of 1996, HIPPA),本文未涉及病人隐私和可识别信息。

参考资料:

B. Hudnall Stamm, 2009-2012. Professional Quality of Life: Compassion Satisfaction and Fatigue Version 5 (ProQOL).

The ProQOL 5 Self-Score (English)

http://www.proqol.org/uploads/ProQOL_5_English_Self-Score_3-2012.pdf

Chinese (ProQOL 5).專業生活品質量表.

https://proqol.org/uploads/PROQOL_5_Chinese.pdf

Chinese - Simplified(ProQOL 5). 专业生活品质量表.

https://proqol.org/uploads/PROQOL_5_Chinese_Simplified.pdf

Figley, C. R. (1995). Compassion fatigue: Toward a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 costs of caring. 共情疲劳:对护理成本的新认识。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ecologists, ACOG. (August 2015) Early Pregnancy Loss. 美国妇产科学院(2015年8月)《早期妊娠丢失》

https://www.acog.org/Patients/FAQs/Early-Pregnancy-Loss?IsMobileSet=false#how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Stress (AIS). Compassion Fatigue. 美国压力研究所《共情疲劳》

https://www.stress.org/military/for-practitionersleaders/compassion-fatigu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Burn-out an "occupational phenomenon":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世界卫生组织《倦怠是一种“职业现象”:国际疾病分类》

https://www.who.int/mental_health/evidence/burn-out/en/

(本文配图来自无版权图片网站https://www.pexels.com )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次小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