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记得,爸妈曾经也是孩子。

图片发自App

我们对父母的态度如何?
还在因为父母没能给予我们更好而心怀怨恨吗?
还在因为父母年纪老迈而嫌弃他们是拖累吗?
还在因为花着父母的血汗钱而心安理得吗?
还在因为父母的诸多缺点而不肯原谅吗?

这本书很温暖,作者在描述他的妈妈,他的爸爸时,他的兄弟姐妹时,也让我想到了我的家庭,想到了我和我妈我爸我姐我哥之间的关系。

这本书的结尾作者以一句话结束:

(本故事纯属虚构,一切与实际人物无关。)

当我读到这句话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我不觉的是虚构。

文字最强大的地方就是可以把一件平淡的事情描绘的有声有色,把人物的缺点优点放大,既立体,又形象,而且感情会更加饱满,读起来,犹如身临其境。

我不觉得虚构的原因就是作者就是如此写的,读起来特别温暖。与母亲较量,想养宠物的较量,学习上的较量。在这些细节上处处都看到了在家庭里母亲的爱,母亲的付出,母亲的牺牲。还有每次打钱给母亲,母亲都存起来的小举动。很多时候爱的无声无息。

“车窗外的灯光模糊了。这场最后的较量,我明明该有九成九的胜算,却在最终回合翻盘。”

却在拿到钱时泪模糊了眼,也模糊了车窗外的灯光。

看到父亲这个德行的矛盾心理。父亲是油漆工,非常平凡的人,平凡的工作,胆小,懦弱,敏感,害羞,还爱喝酒。小时候竟记得父亲下班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酒来”,我总埋怨怎么有个这么差劲的父亲,向往有个体面的好爸爸。虽然作者心理很矛盾,但是在和父亲一起工作,发现父亲的艰辛,发现父亲的专注,也是对父亲,对工匠这职业充满了敬意。

母亲虽然骂骂咧咧,但还是很爱父亲。生病时的照顾。通过作者的描述,就发现这家非常温暖。在作者后来的描述中,他的印象中始终记得父亲是笑着的。

作者对父亲母亲爱的深沉,纪念的如此浓烈。作者开始谅解自己的父亲了,他竟然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开始谅解的。最后的最后,讲到了父亲的身世,读一段时想着书中对父亲性格的描述,还蛮难过的。

“我认为,一个人是不是长大成熟,要从他对父母的态度来判断。当你面对父母,觉得他们“好可怜”、“真不容易”时,就是迈向成熟的第一步。一把年纪,还把“不能原谅我爸”挂在嘴上的人,充其量只是个小鬼。”

要记得,爸爸妈妈曾经也是孩子。

父亲母亲是和我们一样的人,会累,会痛,会心碎,因为父亲母亲,要为小小的我们撑起一片天,就未曾喊过累。要学会爱自己的父母,感受他们的心声,减轻他们的压力,保护他们的名誉,为他们的晚年铺平道路。
父亲母亲是和我们一样的人,有优点,有缺点,更有人性的弱点。我们需要换位思考,站在父母的角度体贴父母的辛劳。体贴父母的不容易,感恩父母的养育,照顾。我们的父母可能很平凡,很普通。儿不嫌母丑。能多一点忍耐,多一点包容,多一点尊重。

当我们渐渐成长,而父母渐渐白发催年老时,需要关爱和温暖时,我们要使父母感受到爱和温暖,以及快乐。

给予在多的金钱,也满足不了老人内心对亲情的渴望。

在怎么送到福利院,也忽略不了儿女身上应尽的义务。

“孝顺二字,孝是养老,顺是顺从。要了解父母的心意、想法,知道他们真正的需求是什么。我经常讲,所谓孝顺,最关键的是要成就父母,而成就父母的第一条就是先要知道他的心愿。”《诗经:越古老,越美好》

我始终认为,家有儿女的就一定要赡养自己的父母,不要送他们去福利院。不要因为有钱,或者没时间,或者嫌弃老人,而把这责任推给别人。我做义工时,去福利院看望那些孤寡老人,心里都很不是滋味,这些老人重复最多的就是:我的儿子,女儿,孙子啥时候来看我啊。每次回来内心都沉重很久很久不能自拔。我都在思考,工作重要还是照顾父母重要,该怎么去平衡。该怎么去选择。

从我母亲生病我就开始面临这选择,人生中,很多事情很难两全,我爱我的母亲,我发生很大的改变,学会做饭,学会持家,学会照顾人,改变了我的暴脾气。再次感受到爱的能力和伟大,爱一个人,就会改变自己,而不是改变对方。我母亲对我说:从我生病以来,再也没见过你发脾气。我外表很淡定,其实内心已泪流满面。

看着母亲虚弱的身体,一天一天的消瘦,我想让我母亲更快乐,感受到更多的温暖。

我遗传我父亲的暴脾气,我父亲脾气不好,幽默,善良有担当,很爱我的母亲,我父亲从我母亲生病开始改变了脾气,对我母亲百般忍让,学会了煮饭。

我父亲最强大的地方就是有一颗感恩的心,他总能在每件不好的事情上看到好的一面。这一点我很佩服。他对我母亲那种默默的爱也让我十分羡慕和感动。

我生长在一个非常幸福的家庭。

祈愿每位老人都能得到温暖,祈愿每一位儿女都能换位思考,帮助自己的父母。

默默的为每一位老人,每一个家庭,祈祷,愿每位老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照顾,愿每个家庭都能幸福和睦平平安安。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要记得,爸妈曾经也是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