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什么是学习之道

01

前段时间去一位朋友的新家作客。

喝喝茶,聊聊天,是我喜欢的方式。不单单是可以放松休闲,更可以从别人身上汲取“营养”,毕竟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和阅历都是不同的,人无完人,但可以逐步完善。

其间,我讲到自己的近况,朋友突然说:“安迪,你能力很强,想做什么事都可以做成,也善于学习。我觉得你这几年学得东西足够了,但那些只停留在‘术’的层面,以你现在的成就,该考虑上升到‘道’了。”

02

回家路上,我脑海里一直在思考朋友的这段话。

朋友的事业做得很成功,比我也年长几岁,我相信他的很多感悟会比我要更加丰满和深刻。他愿意分享心得,是对我的认可。我不想左耳进,右耳出,必须细细品味,少走弯路。

当然,很多道理是需要时间来消化的。

我一直认为自己从30岁开始才慢慢懂得生命的宝贵,感恩每天早晨的醒来,用心去体会过程,很多事情是急不来的。

到家后,我简单画了张手绘,贴在书桌旁的墙上做提醒。

03

此后的日子里,我偶尔抬头看到这张图,思考一会儿,却迟迟没有答案。

随着时间的推移,那句话真正要表达的轮廓似乎越来越清晰。

知识管理专家萧秋水有一档音频节目叫关于知识,你最看重什么?道?术?还是器?

突然想到自己写文章时的一个自我质疑——干货好吗?半干半湿,甚至没有干湿之分的知识是否更好些?

现在有很多“干货”文章颇受欢迎。比如“做到这3点,月入10万”、“掌握5个技巧你就能……”

用标题来诱发网络文章的打开率没有错。

但换一个角度看,这些类型的文章更关注结果,迎合现代人追求短平快,却忽视过程的特点。

从我个人的成长经历看,一个人“三观”的变化和发展:

一要靠做具体的事儿,二要系统地读几本书,三要走出去长见识来实现。

04

我在参加英国博赞思维导图认证管理师培训班的时候,来自台湾的Phoebe老师第一节课就强调——有“用”才“有用”,没“用”就“没用”。

这让我想起当年参加NLP执行师课程时美国NLP大学的Sid 老师在每一个阶段课程结束后也同样强调练习的重要性。

从学习的层次来说,器和术是最简单的。

特别在器上,我们很容易陷入误区是买买买。仿佛只要把工具买好,马上就能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确实工具的选择可以提高做事的效率,但如果一味追求器(毕竟要达到目的很简单)将会是一个非常肤浅的行为。

05

我最感谢自己的是终于在三十多的年纪养成阅读的习惯。我有时会齐思乱想——在20、30年前,没有手机,有限的电视节目年代人们都是如何度过的。

对于那时候的生活已经忘得一干二净,比较多的印象的那时会利用寒暑假时间练毛笔字,夏天游泳,没有所谓的定期旅行计划。

人们都在过着一种低欲望的生活。

反观最近5年的发展,人们的心理越来越浮躁,越来越要求快捷,因为每天一睁眼,各种信息就充斥在我们的周围,但我们并不具备处理信息的能力。

首先,我们要具备剔除无用信息的能力。很多信息都在占用我们的注意力和时间,甚至左右我们的思想,对未来的决策产生错误的偏差。

其次,我们要在众多信息中仅选择一个重点方向的信息作为近期努力的方向。

最后,为了支持这条决策,我们要围绕该方向继续搜集相关的信息,让学习和决策的效率越来越细化、具体和可落地。

如此操作,便是将输入逐步变成输出的过程,光知道学习是没有用的,必须有产出、有成果,这才是学习之道。

可惜,这不是一、两个小技巧就能解决的问题,有待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情况实际操作。


临近隆冬年底,不少人都慨叹:

1、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在寒冷的冬天早起?

2、一年又快过完,但年初制定的不少计划还没有完成,新年度我该如何实现年度计划?

3、天冷吃得多,但体型也随之吹气球,拿什么拯救我的身材?

双12我也来凑热闹,三门热销课通通特价12元。还可邀请你的朋友一起听课赚钱,双12后恢复原价39元。

记住完成付费、听课、做笔记、实践和小结提升的知识管理闭环。还可以加私人微信andylee2017,看我在朋友圈打卡跑步、早睡早起和冥想。

课程购买二维码如下: 

                                                                       你离成功只差一个早起 

                                                               跟我制定和执行可实现的年度计划

                                                             如何高效健康瘦身和有效辟谷养生

祝冬日温暖,我在微信朋友圈等你来撩~~

你可能感兴趣的:(浅谈什么是学习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