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教育=父母养生=伪科学重灾区?

上有老,下有小,中年人着实不易。

生活的压力暂且不说,光是每天要识别各种伪科学,就够你喝上一壶。

老年人养生估计大家早已无力吐糟,一个张悟本倒下,千千万万个张悟本站起来。真是赶不尽,杀不绝。

说到这里,无数中年人只能摇头叹息。

没办法,谁让老人家“没文化”。等我老了,肯定不会这样!

Really?

恐怕未必,因为无数的中年人,其实早已在另一件事情上,变得像自己的父母一样整天被各种伪科学狂轰滥炸而毫不自知。

这件事,就是子女教育。

但凡家里有一两只神兽的中年人,谁的手机里能不收藏几个育儿宝典、教育秘籍、学习方法之类的公众号。千大万大,孩子最大,亏了谁都不能亏了孩子。

除了物质上要给够,精神上咱也要多多学习。

1

学习自然是好事,在子女教育这件事情上,怎么反而越学越糊涂呢?

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公号,不同的频道,你经常发现相互矛盾的内容。

今天说快乐童年,明天说鸡娃要趁早。

今天说和谐关系,明天说严肃立规矩。

今天说线下互动,明天说网课名师多。

今天说感恩教育,明天说别绑架孩子。

今天说多看多读,明天说重质不重量。

……

怎么那么矛盾,可怎么又都那么有道理?

这就是当今子女教育圈的一大怪!

而根源其实就是伪科学泛滥。

我把教育子女分成三个层次:一要有教育意愿,二要有学习能力,三要有实施毅力。

第一条不用说了,你收藏了那么多公众号,意愿肯定是有。可是学习能力,恐怕就要拦下来一大批家长。

要知道,教育在大学里面可是一门单独的学科,可以读到博士的那种。如果就凭天天看几个自相矛盾的公号就能参透教育本质,那教育学家们岂不是要无地自容了?

如果只是看看碎片化的文章,刷刷抖音、头条、朋友圈,有一搭没一搭地看些毫无关联的文章,那必然会看到各种矛盾的观点。也必然只能被这些伪科学洗脑。

2

人是这个世界上最复杂的“机器”,没有之一。

人到现在连自己的大脑构造都没有完全了解,对于以大脑构造为基础的教育自然也只是一知半解。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用科学的方法实施教育,因为科学家会用各种各样的实验尽可能帮助我们接近真理。

所以,尽管教育难,尽管教育很难有一定之规,但确实有规律可循。

因此,在真正着手教育子女时,首先要解决的是最基本的规律。

比如,尽管我们至今并不能完全搞清楚大脑的记忆方式,但却可以通过现象总结规律。

所以艾宾浩斯记忆曲线是近似于真理的,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变通。

尽管艾宾浩斯记忆曲线诞生之后,人类对大脑运作方式的理解进一步加深,但只是在原理层面提供了更好的理解,并没有否定这一规律。

就好比万有引力是个现象,是真理。背后的原理可能需要进一步研究,但这个现象不容否认。

我曾经听过某个记单词的课程标榜“艾宾浩斯记忆法是世纪骗局”,后来跑进去一听,完全是为了博人眼球。主讲老师给出的论据与论点完全没有关系,纯粹是混淆视听。

可是,这种内容,一旦被缺乏判断力的家长以碎片化的方式听到,那结果就可想而知。

类似艾宾浩斯记忆曲线这样的科学规律在教育和脑科学研究领域有很多,作为家长,未必要具备直接阅读学术文献的能力,大部分时候也没有必要。

但最起码,应该知道哪些是真正科学的规律,然后坚定基本路线,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个性化调整。

而不是整天听风就是雨,人云亦云。那样不仅会摇摆不定,甚至可能南辕北辙。

3

要解决这个问题,推荐一个做法:少看手机,多看书。

自媒体的出现,极大地降低了信息传播者的门槛,随便一个人,会写两句话,就能把自己的观点发表出来。

但真正得到广泛传播的,往往未必是真正的真知灼见,而是懂得传播甚至以此为生的一批人,而这批人又往往对真正的专业知识未必精通。

即便精通,他们的重点也往往不在于此。

譬如,你所知道的各路“网红经济学家”往往并非真正的“经济学家”。

一切都是利益使然。比如各大培训机构的公众号,你就很容易看到许多把育儿写得诗情画意的文章,除了扰动心灵,让你忍不住去分享之外,多数并无半点参考意义。

原因在于,他们本就不是为了分享理念,只要吸引你转发了,目的就达到了。

许多类似的以自媒体为生的人,也往往是这样一种模式。不管他们是真不懂,还是装不懂,但他们的焦点和目标确实不是传播理念,而是吸引流量。这是眼球经济的本质。

所以,你在朋友圈看到的内容,多半都不会太有营养。真正有营养的东西,反而未必能得到大范围传播。

一则,很多人转发文章也是带有自我标榜的目的,一定是文章里面某些东西让他想要标榜,才会更愿意转发。而真正激发一个人主动标榜欲望的文章,往往要具备很强的营销属性,这就难免造成观点极端,有失偏颇。

二则,某些家长真的找到了宝藏公众号,反而不太愿意分享,喜欢一个人默默去看,生怕被别人发现了自己的“宝藏”。

4

更何况,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的朋友圈里,除了工作上的关系,往往都是许多与自己三观较合,层次较近的朋友。

他们转发的内容,往往也不会大范围拓宽你的认知。所以营养并不会太丰富。

不过,从这个角度来看,朋友圈和公众号其实已经很不错了。

真正应该坚决摒弃的是头条、抖音这些使用人工智能算法推送内容的平台。这些平台都会根据你的兴趣和浏览记录推送系统认为你感兴趣的内容。

比如说,你今天看到有人说小学生学新概念挺好,后期就会看到越来越多类似的内容。于是,你的既有认知被进一步加强。

可是,万一你的认知是错的呢?或者,你的认知并不完善呢?那只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毕竟,自媒体人人都能做,而无论平台还是自媒体作者,多数情况下都只追求流量最大化。一味地迎合固然给平台和自媒体带来了流量,但也固化了你的认知。

兼听则明在这些平台上往往就会成为一句空话:人人都享受到古代皇帝的待遇,只看自己想看的东西,只看感兴趣的内容。最终,只会把自己变成井底之蛙。

更何况,当今的网文早就成了一条成熟产业链,人家从一动笔,就在思考如何抓住你的眼球

他们会选题,选你喜欢的,或者能抓你眼球的题目。然后对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编排,一步一步把你引入其中,让你不自觉地按下转发、点赞、打赏的按钮。

从这个角度来看,反而是一些传播性不那么强的公众号更有营养,只是挖掘起来确实很有难度,很多时候要靠运气。

5

因此,我更推荐大家看书。如果你关心教育,最推荐的自然是脑科学方面的内容。

不一定要看文献,也可以看一些专业的科学家写的通俗读本,通过这些内容了解大致的框架,然后就具备了基本的甄别能力,而不至于看到有人说“艾宾浩斯记忆法是世纪骗局”这样的话,就轻易动摇。

看这些书有个好处,未必要太精细地去看,而是可以挑重点,快速浏览。毕竟,你不是为了搞学问,只是想要了解这些真正的科学

其次,要看真正搞教育出身的人写的路线图或者具有实际实施方法的内容。心灵鸡汤不是不能喝,但是公众号上已经喝得够多了,没必要再跑书上去继续“增肥”。

这方面可以看有多年一线教育经验的老师写的东西。

最后,可以看一些真正有成果的家长总结的建议。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想到著名的“虎妈”。最近很多文章似乎也在批判她。

但那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你关注的是她的育儿经验,其他的事情先放到一边,如果连就事论事都不会,那你作为成年人恐怕也未必合格。

可是,教育毕竟是个性化的事情,虽然有总体适用的规律,但却没有任何一个细则是包打天下的。因此,无论其中哪一种,都要对应到自己的实施过程中。

比如,你可能通过对人脑发育过程的基本了解,明白了语言学习要趁早。

于是,你决定早早给孩子做英语启蒙。具体的实施方法有很多种,大致路线也很清晰,什么儿歌——分级——章节。这些都已经有充分的案例和理论来支撑。所以可以全盘接受,不必质疑。

但具体如何实施,每天看多少,听多少,那就是自己的问题了。没有人比你更了解自己的孩子。此时就要讲究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而不能一刀切地刻板遵守某些细节建议。

通过一系列真正有营养,有体系的书籍了解了大致路线后,再来具体研究细节信息。这才是真正科学的模式。

6

可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往往会反其道而行之。

先听到一个案例,然后倒推出某个理论。以个案总结规律,是科学精神的大忌。而无数的公众号和抖音头条,也正是借助这样的模式在天天给我们灌输各种伪科学。

比如,他们会先告诉你某个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学习英语,家长带着孩子奔波于各种辅导班,结果等到真的长大上学以后,很快就被之前没学过的同学超过。然后就此总结出提前学英语根本没用。

我之前专门写文章分析过这种现象。

再比如,在“揠苗助长”方面,伤仲永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最著名的例子。

可是,这种以个例倒推理论的方法之所以不科学,是因为你举出一个方仲永,我可以举出千万个张居正。最终谁也说服不了谁。

反倒是旁边的吃瓜家长最终因为伤仲永这个故事的千古流传而坚定了“早慧无用”的信念。

毕竟,反差更具传播性,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这样的反差对比,一定比一个神童一路平步青云的顺理成章,更容易被人记住。

只要是有人的地方,传播学的基本原理就亘古不变。伤仲永的故事无非就是一个流传了千百年的“10万+”爆文而已。

个案倒推理论本身就不科学,更何况很多时候你看到的信息并不真实,或者并不全面。

中国家长对美国的教育存在一个普遍误区,认为美国孩子好像就是天天疯玩而已。但实际上,那只是美国公立学校的现状。

美国真正优秀的都是私立学校,而私立学校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与国内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只是具体方法并不相同而已。

但很多不了解真相的吃瓜家长,却就此认定了这条“快乐教育”路径。

其实很简单的一个逻辑就足够驳斥这种理论:在任何一个地方,资源都是有限的,你想要得到别人得不到的“好东西”,自然要比别人多付出努力。

既不想付出努力,又想成为人上人,那就只有拼爹一条路。

但现实却无比讽刺:能拼爹的别人努力得像是没爹可拼,拼不了爹的你却轻松得像是家里有矿。

7

子女教育的伪科学之所以能泛滥,还有一个原因在于很多教育实践是无法在短期内看到效果的。

人做事都希望得到反馈,而在子女教育方面,反馈链却往往很长,长到你难以接受,甚至要用一生去等待。

你今天实施的方法,改变的行为,往往难以看到短期效果。这就必然磨练你的心性,导致你的意志不坚定,随时可能坚持不住。

譬如,你今天看到某个公众号说,学习英语要趁早,于是开始给孩子报班,带孩子亲子阅读。可是过了一个星期,发现没啥效果。于是就开始自我怀疑。

恰好在这个时候,你又看到另一篇公号文章强调要讲究快乐童年,因为很多东西最终都会水到渠成。

正合你意,于是你干脆不管了。英语启蒙也就此停止。

等到一两年后,看到其他小孩子口语流利程度媲美原装老外,你心里又犯了嘀咕,又开始四处打听学习方法……

类似的情况绝不少见。根源其实还是在于对基本理论不够了解,对基本方法不够清楚。太容易轻信各种网文公号,而没有形成自己的一套信念。

短期内看不到效果,就会在有人给你台阶的时候趁机倒戈。

如此循环往复,最终只能竹篮打水一场空。

所以必须在坚定信念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目标,了解多大的付出会对应多大的收获。然后主动去寻找细节反馈。

接着上文的例子说,你可能已经亲子共读一周,但并未见到明显效果。但如果你了解英语启蒙理论,那对此应该早有预期,所以并不会急功近利。反而是应该从细节上观察孩子的反应。

可能孩子最初完全不能接受英语,但现在可以坐在那里看上两眼,听上两句。这就是进步。难不成读了一个星期,就想着流利开口?

8

教育之所以难,就难在不像某些学科那样大部分时候都有定理可以遵循,少数没有证明的东西交给科学家去完成就好。

而教育恰恰相反,真正的底层原理其实并不多,只是大部分家长并没有下功夫去了解,只是一味沉迷于抖音头条这样的快餐难以自拔

真正的实践都要靠我们千千万万的普通人在生活中去一点一滴地践行。

掌握了基本原理之后,对待教育其实就更像是开发软件:需要不断的“迭代”。

在不偏离基本框架的情况下,综合自己对孩子的判断来不断试错,最终寻找合适的模式。

在这方面,绝对没有一劳永逸的方法,试错是必由之路。

你可能感兴趣的:(子女教育=父母养生=伪科学重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