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曾国藩传》笔记1

在中学历史课本中知道了曾国藩,之后没有再关注过。最近发现,好多人研究曾国藩,谈论曾国藩,我很好奇,于是读了张宏杰老师写的《曾国藩传》,看后明白:为什么这么多人研究曾国藩,推崇曾国藩。

一、尚拙

曾家世代务农,家境一般,到了曾国藩爷爷突发奇想,一定要曾家出一个读书人做官,于是不惜重金请来当地最好的老师教曾国藩父亲读书,结果其父太笨,读书读的很辛苦,曾国藩的爷爷很倔强,说:儿子不行,有孙子,孙子不行还有重孙子。就这样,曾国藩八岁起开始跟父亲读书,十四岁时,开始跟着父亲参加科举考试,连考六次没考中,直到第七次终于考上了秀才,这年曾国藩22岁,从此开始了不一样的人生。

书中写到:

曾国藩成名之后,湖南乡下流传着一个关于他小时候读书的小笑话。说是曾国藩从小读书非常刻苦,每天不背下一篇文章不睡觉。有一天黄昏,他坐在书桌前背《岳阳楼记》,有一个小偷,潜入他家,爬到房梁上,准备等这家人都睡着了,下来偷东西。结果没想到,曾国藩这篇课文怎么也背不下来。小偷在房梁上睡了两觉了,醒来一看,曾国藩还在那儿背呢:“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听来听去,连小偷都背会了。到后来,小偷实在忍无可忍,从房梁上跳了下来,指着曾国藩的鼻子,破口大骂:“就你这个笨样,还读什么书?你听我给你背一遍!”说着,从头背到尾。然后,一甩门,扬长而去,留下曾国藩在屋里目瞪口呆。
这当然只是个传说,不过这个传说说明了两件事:一个是曾国藩确实很用功,另一个是曾国藩确实很笨。
艰难的科举过程塑造了曾国藩独特的人生哲学,那就是“尚拙”:崇尚笨拙。
今人尚巧。办事越巧妙,越少费力气,越走捷径,当然就越好。很多人办事,都追求高效率,甚至不择手段。然而曾国藩不这样。曾国藩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就是说,笨拙胜过机巧。办事笨拙,才靠得住。
作为一个笨人,曾国藩发现下笨功夫有下笨功夫的好处。
第一,笨拙的人没有智力资本,因此比别人更虚心,更肯付出。第二,笨拙的人从小接受挫折教育多,总是失败,因此“逆商”比较高,抗打击能力特别强。第三,笨拙的人不懂取巧,不走捷径,遇到问题只知硬钻过去,因此做事不留死角。
他考秀才考了七次,举人和进士却考得顺利,就是因为他基础打得牢。开了窍后,就能一顺百顺。相反,那些有小聪明的人不愿意下笨功夫,遇到困难绕着走,基础打得松松垮垮,结果走不远。所以,“笨拙”看起来慢,其实越到后来就走得越快,就好比盖房子,因为基础打得牢,房子就盖得比别人高。
曾国藩的人生哲学是“尚拙”。既然天性钝拙,那么曾国藩就充分发挥钝拙的长处。他一生做事从来不绕弯子,不走捷径,总是按最笨拙、最踏实的方式去做。涓滴积累,水滴石穿,追求的是扎实彻底,一步一个脚印。他做人讲究“拙诚”,人以伪来,我以诚往,不玩心眼。他带兵讲究“结硬寨、打呆仗”,从不凭奇谋诡计,只凭坚忍踏实,死磕到底。这种方式正如“重剑无锋”,表面上看起来迟钝,实际上锋利。这是曾国藩一生成功的秘诀,也是他常向别人谈及的道理。
他在《送郭筠仙南归序》中这样说:“君子……赴势甚钝,取道甚迂,德不苟成,业不苟名,艰难错迕,迟久而后进。铢而积,寸而累,既其纯熟,则圣人之徒。”那意思就是说,君子不走捷径,不图虚名。锱铢积累,艰难前进。君子成功也许比别人晚,但一旦成功,就是大成功。
在同时代的这些人当中,曾国藩取得的成就最大,达到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境界。

什么是人生的底层逻辑,这就是人生的底层逻辑:不偷懒,不取巧,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稳稳地走好每一步,看似慢行,实则快行,在人生的每一个节点中,都能顺利前行。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曾国藩传》笔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