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棺材之谜》:作者与读者最公平的较量

《希腊棺材之谜》在本格推理中,历来评价极高,“推理小说中的圣经”,“古典推理小说范本”,这些说法虽然有点中二,但可见大家对其的认可。

《希腊棺材之谜》在故布疑云的手法上,可谓炉火纯青,抛出一个个烟雾弹,把读者骗了又骗,当读者以为自己已经获知真相的时候,立马一个反转,打破读者的猜测,将本格推理的魅力发挥到极致。

要明白为什么《希腊棺材之谜》是作者与读者之间最公平的较量,就要搞清楚作者究竟抱着什么样的想法在创作。作为古典推理小说的巅峰,埃勒里·奎因一直致力于让读者与作者拥有同等的信息,从而展开较量,以作者获胜为目标,以此制造经典。

埃勒里·奎因其实是美国推理小说家曼弗雷德·班宁顿·李(Manfred Bennington Lee,1905—1971年)和弗雷德里克·丹奈(Frederic Dannay,1905—1982年)表兄弟二人合用的笔名。

同时,埃勒里·奎因也是书中虚构主人公的名字,角色本身也是一位侦探小说作家兼超级侦探。侦探埃勒里·奎因和他的父亲——纽约警察局的理查德·奎因警官是大多数作品中的主要角色。

好的侦探小说从故布疑云开始:

真相是需要通过抽丝剥茧之后,去除多余无用的信息,找寻那唯一的可能性。

增加信息的复杂性,既是对读者的考验,也是对作者写作技巧的炫耀。

《希腊棺材之谜》不仅有大堆扰乱线索,甚至还进行了二次推理。让主角埃勒里·奎因自己推翻自己,使得情节逻辑更加严密、合理。

《希腊棺材之谜》开篇就是一个葬礼。读者常常遇到这样的开篇,用死亡作为序幕,仿佛能特别吸引人。

在一切看起来如此正常的时候,死者古董商乔治·卡基斯的遗嘱不见了,这时读者也许会想到,卡基斯真的是正常死亡,这难道又是一个为遗产杀人的案件?

在寻找遗嘱的过程中,埃勒里·奎因一口断定,遗嘱就在卡基斯的棺材里,老奎因对儿子深信不疑,然而打开棺材后,并没有遗嘱,却出现了一具尸体。

事情从这时开始变得有趣起来。

奎因的小说的杀人手法总是用一些新奇,并且让人迷惑不解的手法。比如《法国粉末之谜》中商场展柜里离奇出现的女尸,《荷兰鞋之谜》中在上手术台之前就已死亡的病患,《埃及十字架之谜》中如殉道般的杀人手法……

《希腊棺材之谜》也是一样,棺材里的尸体名为阿尔伯特·格里姆肖,是一个刚被释放不久的囚犯。神奇的是古董商乔治·卡基斯家的所有人都声称没有见过这个人。

在顺藤摸瓜追查线索时,竟发现卡基斯家几乎所有人都在格里姆肖死亡前一天晚上见过他。

在事情越发复杂时,卡基斯的秘书琼·布莱特也显现出不自然的状态。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好似所有人都有嫌疑,读者被搞得一头雾水。仔细分析一切线索,都无法得出一个合乎心意的结论。

嫌疑人的死亡

书中最大的一次误导来自于埃勒里·奎因对乔治·卡基斯的判断。

乔治·卡基斯原本是一个眼瞎、心脏不好的病人设定,但奎因根据领带颜色来判断卡基斯的眼睛早已康复,其并不是瞎子。

再加上死者格里姆肖在死前曾到府邸见过卡基斯,于是奎因判断杀害格里姆肖的人正是卡基斯,那么卡基斯又是谁杀的呢?

然而让人疑惑的是,所有的线索都指向,卡基斯先生是正常死亡。

难道这是一起犯罪嫌疑人已经死亡的案子。

就在案子不上不下时,一位名为詹姆斯·诺克斯的百万富翁出场了,他是一名古董收藏家,并且与卡基斯来往甚密。

随着新线索的不断出现,卡基斯杀人的嫌疑的被排除,其是否眼瞎也由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事实给侧面佐证。

百万富翁诺克斯告诉埃勒里·奎因,卡基斯曾经修改遗嘱,修改内容正是要将收藏品总库的的继承权由吉尔伯特·斯隆(卡基斯妹夫)改为格里姆肖;诺克斯还透露了一个消息,即卡基斯曾出手了一副达芬奇的名画。

于是吉尔伯特·斯隆的嫌疑陡然增加。就在所有案件线索都指向斯隆时,他“自杀”身亡。

第二个嫌疑人死亡!

再次反转的剧情

随着达芬奇名画的出现,秘书小姐琼·布莱特的神秘身份也水落石出,她竟是受博物馆所托,特来寻找达芬奇名画的。

在卡基斯去世后,在埃勒里·奎因的帮助下,布莱特小姐去到百万富翁诺克斯处继续担任秘书。

紧接着关于凶手的重要线索出现了——两封恐吓信!

经过重重分析,埃勒里·奎因认为第二封恐吓信来自于诺克斯办公室的打印机。

难道凶手是布莱特小姐?

然而,百万富翁诺克斯被捕了!案件到此水落石出?诺克斯为了独吞达芬奇名画,于是杀害了这些人?

真相——最后一个反转

原来诺克斯被捕是埃勒里·奎因设的一个局。

奎因假意散发出达芬奇的画有两幅,只有两幅画放在一起比对才能看出哪一幅为真迹。

真正的凶手知道后,果然落入圈套,最终被警方抓个现行。

凶手的身份确实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知晓真相之后,发现处处皆是伏笔。抛开种种繁复的线索,最终出现了唯一的指向性。

评价一下

书中有一处常为人所诟病的情节,埃勒里·奎因根据茶水判断人数。

格里姆肖在死前曾去拜访过卡基斯,根据证人的证词,判断当晚除了格里姆肖,还有另一神秘人物登门。也就是说,当晚会面是三人之局。

但奎因通关观察茶杯和茶水,判断当晚只有两人,于是认为神秘人物就是卡基斯自己,卡基斯利用这次会面,杀害了格里姆肖。

有的读者认为,关于茶水和茶杯的分析太过于牵强,且让情节显得啰嗦。

可以知道,其实这里面有着作者自己的考量。小说中前半部分如此多的扰乱真相的情节,都是在为二次推理做伏笔,以让整本书的逻辑更加严谨。

作者运用倒叙的手法,让读者知道这是埃勒里·奎因所经历的早期的案件,无形中为埃勒里的冲动、张扬打下了阅读情绪基础,同时也用埃勒里的性格推动的情节的发展。

小说从逻辑、写作手法、人物塑造上,并没有太大问题,但小说中细节太多,有些指向真实凶手,有些为扰乱视线,难免显得琐碎、拖沓。

埃勒里对于百万富翁诺克斯与秘书小姐琼·布莱特没有杀人嫌疑的推断太过薄弱,可以明显看出作者的倾向。所以在打字机线索出现的时候,我仍然在怀疑布莱特是否为杀人凶手。

作者在情节的设置上倒也遵守着所谓的侦探故事叙述法则:凶手应是已经出现过的任务(诚实的侦探小说,凶手在开头就应出现。)

读者与作者的公平较量

奎因的作品很擅长用间离效果。

埃勒里·奎因很为读者着想,很多时候会在书本开头便会展现一个出场人物表单,以及凶案现场构造。同时,作者也乐于制造间离效果。书中有时会出现这样一些话:

挑战读者

谁是凶手?

小说读到此处,您已经掌握了正确破案的全部必要的事实,此时向读者的才智提出挑战是我的习惯。

读者看到这里就会明白,原来所有线索都已经出现,于是读者和作者的较量正式拉开序幕。

“侦探小说是一场虚拟的游戏,作家扮演与侦探相反的角色:他不断搅乱线索,掩盖证据,将读者引向死胡同,致使罪犯逃脱读者的睿智。”

作者倒未致力于掩盖证据,只是在不断搅乱线索,将所有人物、所有细节,都一一摆在桌面上。当然,读者如果妄图跟上文中埃勒里·奎因的思路是很不容易的。一不小心就会落入奎因的思维圈套当中。

但正因如此,最后揭秘真相的时候,才尤为有趣。若推理出了真相,心中不免自喜;若未推理出真相,则惊叹于作者的布局功力。

这约么就是推理小说的魅力所在。

另外的话

奎因的推理小说对后来人影响很大,经典日剧《古畑任三郎》算其中代表。

不过《古畑任三郎》自有其创新之处,其先告知凶手是谁,以杀人手法为剧集悬念,可谓本格推理中的翘楚,值得一看。

你可能感兴趣的:(《希腊棺材之谜》:作者与读者最公平的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