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李焕英》 悲伤是我们为爱付出的代价

2021年第一场电影,居然是我家太后“点播”。

我妈很喜欢演员贾玲。在春节假期快结束时,她让我带她去看贾玲的电影,我火速买票。出门前,往包里塞了一大包纸巾。影院的人很多。我听着着周围人一会大笑一会抽泣,随着节奏给我妈递纸。

电影的剧情很简单:

贾玲母女两人由于意外的车祸,穿越回了母亲年轻的时代。女儿为了弥补母亲的遗憾,做了一系列想要改变她的人生,让她更幸福、更快乐的操作。结果却发现命运早已注定,但她体会到了母亲的心意,最终也和自己和解。

《你好,李焕英》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李焕英是贾玲已故母亲的名字。

贾玲的母亲因意外去世,这给她留下了非常大的遗憾。为了纪念与母亲的感情,她从2016年将这个故事写成小品后,又筹划了四年半的时间,将其搬上了大银幕。

谈起母亲,贾玲说,“妈妈对我们的爱就像空气,从你出生时就有,所以你经常忽略它。但是当你失去的时候,你才体会那种室息感和无助感。这是你这辈子都不愿意去体验的那种痛苦。

贾玲多次在节目中说,这部电影是圆自己一个心愿,她做到了。

《你好,李焕英》从影视剧专业角度来讲,可能不是完美的,但它感人,因为它很容易引起人的共鸣。

观众随着剧情捧腹大笑,又因为一个眼神,一个凝视而潸然泪下。

那“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伤;想和自己的母亲像朋友一样敞开心灵的沟通;想穿越到过去改变遗憾未来的幻想等。女儿说“我不争气”,母亲说“我只要我的女儿健康快乐就好”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更是戳中了很多人的泪点。

有人说:“我们经常低估了孩子对父母的爱”。

剧中的贾玲觉得因为自己,而让妈妈不幸福,充满了愧疚。想要妈妈与其他人结婚,这意味着自己不会再出生。但她还是这样做了。

而剧中的妈妈依然选择了贾玲的父亲,放弃了可能更美好、轻松的生活。她说“谁说我不幸福?”

我想说“我们也常常低估了父母对孩子的爱”。

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在“9·11”袭击受害者纪念仪式上说:“悲伤是我们为爱付出的代价”。

丧亲之痛是无法避免的一种伤害。它带来的悲伤,最初会像海啸一样席卷而来!

我们的生活被打断,负面情绪和突如其来的变化铺天盖地。

我们习惯的角色和自我定义都面临新的挑战。

我们的信念被切断了,很多人会说“为什么是我!”“虽然我知道……但为什么是现在?”

我们不能理解世界为何一夜之间变得陌生,心里本来满满的感情突然就没了依托。

“我的天好像塌了”。

在面对重大丧失时,人们一般会经历五个阶段: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沮丧、和接受。

01

否认(denial)

我们会认为发生的一切都不是真的。这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是人们遭遇突然丧失时的缓冲剂,防止我们被强烈的情绪淹没。

电影中,贾玲母亲躺在病床上,贾玲穿越回去。母亲年轻漂亮——活着,自己有机会去改变她的人生,其实就是对死亡的一种否认。

02

愤怒(anger)

是我们苍白的“反击”阶段,人们会对他人的死亡产生愤怒:“为什么要抛下我!”,然而又因为自己的指责感到内疚,进而更加愤怒,并将愤怒转化为攻击,攻击亲近的人、甚至陌生人。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些蔼可亲的人在亲人离世后突然性情大变,变得既有攻击性又难以相处。

03

讨价还价(bargaining)

我们会试图争取时日,也可以称作“与死神的交涉”。我们会祈祷“让他多活几个月吧!”“至少过完年吧!”或者“用我的生命来换他活着!”

当然,这些祈祷都不会生效。

04

沮丧 (depression)

我们会放弃做任何挣扎,强烈的无助、沮丧、痛苦,对人的哀悼,压倒了一切希望、梦想和未来的计划。觉得失控,麻木,甚至想要随他而去。

05

接受(acceptance)

最终承认这个人已经去世的事实,并且把亲人去世这个事件整合到自己的生命中,使之有意义。

不是所有人都能走完这5个阶段,也不是所有人都会依照顺序经历这些阶段。这个分段只是帮助我们理解他人的处境。

△现实中贾玲母女

谈起母亲去世,贾玲说,时间会推着你往前走,只是伤口不一定会愈合。在母亲这件事上,没有“时间会冲淡一切”。

“(母亲去世)那段时间很煎熬,因为这是你无法改变的事情。我已经很幸运了,我有这个机会能够纪念一下我和我母亲的情感,但也有很多人他们做不到了。”

经历朋友和亲人的去世,50%-85%的人,会在事件发生后最初几周甚至几个月内,体验到强烈的哀伤情绪,并伴随出各种哀伤反应。

悲伤像巨浪冲击着我们,我们的生活一团混乱。虽然痛苦、煎熬,但大部分人会慢慢让波浪平静下来。

研究表明,强烈的悲伤通常在6-12个月后开始平息。

大概也有10%-20%的人,体会到的痛苦迟迟无法缓解。他们会在哀伤前四个阶段来回反复。

随着时间的流逝,不去处理的严重悲痛会成为一种心理障碍,影响到人的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

这些人常常会说,“我走不出来”,“我失去了真正快乐的能力”,他们对丧亲的记忆在任何时候提起都“十分新鲜”,他们会告诉你,“好像就是昨天发生的一样”。

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请一定、务必要重视,并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

贾玲说丧亲带来的伤口不一定会愈合,这个观点我不同意。

正常哀伤会减弱,会过去,不是这件事对我们不重要了,更不是我们不难过、不痛苦、不爱死去的人了,而是我们接受了“死亡”这个事实。

死是生的一部分,死亡是父母教给我们的最后一课。

丧亲之痛扎在心口上流下的血,不是时间让它停下来的,而是我们自己。我们让血停下来,让伤口愈合,甚至会让它留下一个疤。

这道疤带给我们的意义,远比撒泼打滚让亲人复活更深刻,更实际。

在整部电影中,我印象深刻的是结局:

贾玲开着红色的跑车,身边坐着妈妈,两人有说有笑。镜头一转,她一个人开着车行驶在孤独的路上……

人生不就是这样吗?

生命的旅途上,一开始是父母开车载着我们。后来,我们自己掌握方向盘,父母坐在副驾上,最后,又留下我们独自驾驶。

我们不能因为此时副驾无人,就否定他们曾坐在那里的事实。何况,现在没人,不代表一直没有。不要为自己独自驾驶心存内疚,更不要因为副驾有了其他人就觉得忘记了父母,背叛了他们,不存在的!

父母在任何时候都与我们同在——以各种方式。这不是迷信。

我们最初面对人生的“驾驶技术”,是来自父母的传承啊!

感谢贾玲团队诚意献上的作品。

你好,李焕英,很高兴认识你。

再见,李焕英。

再见,那些逝去的亲人。

你不在了,我难过。

但我依然会好好生活。 



个人公众号【貘谈闲话】ID:motalk818

聊心理,聊影视,聊绘画,聊菜谱,聊各种有聊之事~

欢迎各种勾搭~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好,李焕英》 悲伤是我们为爱付出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