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场域
1.1场域的概念
1.2找场域
1.3建场域
二、效率
2.1聚焦
2.2参与
2.3一致
还记得产品驱动增长的公式:增长=需求×方案×共识×体验×场域×效率×口碑×流量,篇幅问题,这篇我们讲两个,分别是场域和效率
我们产品做出来了,需要出售,是在抖音上直播做?还是利用微商?还是淘宝上卖?要决定在哪卖,就要了解什么是“场域”了。
广义上讲人多的地方就是场域。如商场、广场、街上、微信、抖音等。是不是哪里人多,我们就要去哪卖我们的产品呢?因为人多机会就多。
根据这个思路,对于如下这个场景大家判断是否合理。某工作是做汽车维修设备的,设备是卖个汽车维修长的。公司做了一个抖音号,上面有几十万的粉丝,为了维持抖音的粉丝量,抖音号运营人员每天发很多段子。然后生产部门的领导有天说,友商也有抖音号,可发的都是维修设备的功能和新产品的信息,我们的抖音号也应该发这些,而不是发一些段子。然后运营抖音的市场部门同事说,抖音维修师傅很少,发维修设备的信息没什么用,为了维持抖音号的粉丝量,还是要发段子才行。
大家觉得上述生产部门领导和抖音运营的市场部哪个说法合理呢?好像运营的人有理,都没有维修师傅,那发维修设备的信息也没什么用,里面的粉丝根本不关注这些。但翻过来,抖音里面都没维修师傅,那一个做汽车维修设备的公司搞一个抖音号有什么意义?不是纯粹浪费精力吗。那应该去哪里发布信息呢? 应该是去汽车维修论坛、或者维修师傅的朋友圈才对。而不是在抖音里面浪费时间。我们要明确,一个产品的“场域”,是目标用户最聚焦的地方,而不是人做多的地方。目标用户聚集在哪来,哪里就是我们选择的场域。那我们如何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场域”呢?可以参考“找”和“建”
梳理出目标用户物理和虚拟的行动轨迹,是找场域最直接的方法。
我们在将“需求”这个因子的时候,深访的方法中用到了“人种学”和“生命中的一天”。我们了解他们线下的生活轨迹,在这些轨迹的交集部分,一般能发现好的场域。除了下线,还可以来接他们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在网上一般去哪找,这样或许可以发现线上的场域。
举个例子,做的是K12产品的K公司,采用“人种学”跟踪家长的一天,就会发现孩子的家长聚焦的地方一般就是学校门口。而且要利用放学的时间,上学虽然也聚集,但送完小孩就要去上班或去买菜,行色匆匆很难理睬其他事情。放学就不不同了,一般会提前一段时间去接送点,在等小孩的时候都没什么事,这个时间点就是一个好的切入点了。
而对于做交易系统的G公司,如果采用“人种学”的方法,发现用户聚集地最多的就是一些交流的群,但是官方的群一般不能卖产品。然后可能会发现一些行业的交流会议会建一些群,并进行交流,所以会发现行业峰会是一个好的场域。
有时候现成的场域找不到,就需要自己去建场域了。把目标用户聚集在自己建立的场域中,跟现在流行词“私域”比较像,但要看私域是不是场域,需要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你能聚集起你的目标客户。
还是我们前面给的那个做汽车维修设备的公司为例。公司账户运营的团队只关注抖音的粉丝量,所以不停地发段子吸引粉丝,对于一般的抖音号来说这么做没错,只要粉丝多了总能流量变现。但需要注意的是,公司的目的是卖设备,靠段子吸引来的粉丝实际上根本不是目标客户。而生产部门的领导的想法是正确的,应该发汽车维修的知识。如果是我,我会每天发一些高质量的汽车维修知识,并结合公司的产品来介绍如何修理各种典型问题的车,这样不感兴趣的人自然不会关注,而汽车维修师傅也是会刷抖音的,如果刷到了大概率就会关注。这样虽然短期粉丝不多,但是粉丝都是真实的潜在客户,这才是有效的粉丝,这个抖音号才是真正的场域。
还有做交易系统的G公司,自己会参加行业的峰会,也会自己开一些峰会,针对自己的产品做行业的拓展话题讨论。完全可以在峰会上拉相关人建一个群,然后在群里讨论一些跟自己系统相关的话题,讨论交易系统的一些痛点问题,并帮群里的人想出解决方案。聚焦自己行业的各种探讨,这样维系的成员就真的是自己的潜在用户,这样的群才是场域。如果只是拉一个群,也不说话,或者只说一些花边消息,那算不上什么场域了。
建立自己的场域,要让用户需求聚集,而不是让用户账号聚集。粉丝的数量是否重要,取决于这个数量是否代表了需求的聚集。如果代表,粉丝量越大,价值越高,如果不能,粉丝再多也没什么意义。
这里说的效率是,如何有效率的就我们的解决方案跟客户达成共识。在前面我们至少已经在内部将解决方案达成一致了,我们在合适的场域与客户接触,那我们在每个接触点都要落在我们的解决方案上。
我们都看过培训机构的海报,一般会有培训的内容、培训结构简介、机构的王牌老师的简介,一个海报密密麻麻很多内容,可真正去看的人有多少呢。去看的人大概率是本来就想要培训人,并不是由于海报吸引的。绝大部分人看一眼就走了,根本没心思看下去。所以海报这种关键不是你说什么,而是用户接收到了什么。所以,在场域里就解决方案和用户达成共识,最终的效率,取决于用户接收到什么,而不是我们说了什么。
可以利用:聚焦、参与、一致这3个方法来提高效率
所谓的聚焦,就是一次接触只讲一件事。我们解决方案已经确定过了,不超过3条的解决方案,那我们每次跟客户的接触,就只讲其中的一个解决方案。
例如,G公司做交易系统,解决方案是:
1. 优化系统架构:采用分布式架构,提高系统稳定性和可扩展性。
2. 高速缓存技术:采用高速缓存技术,提高交易执行速度和响应速度。
3. 系统监控和预警:建立完善的系统监控和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那利用峰会跟客户接触,在一次会议上就只讲其中一条,例如峰会名称就是“分布式架构交易系统的展望”,在会议上就只讲分布式架构,在会议上就只专注地讲这一件事,让所有参会人员相信采用分布式架构的优势,可以实现交易系统的“高效稳定的交易引擎”。
参与,指的是让用户参与到传递方案、达成共识的过程中来,效果会更好。
还是针对G公司的峰会举例,可以提前请关系密切的客户,针对分布式这个解决方案做自己的分享,可以说分布式的优势,和当前还存在的问题。这样作为其他潜在用户更容易相信分布式的优势,而存在的问题,就是自己公司正在解决的。另外现场也可以向参会人员提问,当然要聚焦分布式这个主题,如果偏题了要快速来回来。
所谓的一致,就是指所有的接触点讲的事情是一直的,都指向着产品的解决方案。
我们的解决方案就三个,每个接触点都只讲这三个解决方案的某一个。你可能会有疑虑,如果每次都讲这三个其中的一个,那几十个接触点下来,不是会高度重复,用户不是很烦?
其实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来讲同一件事。还是那分布式架构来举例,我们这次可以说分布式架构的优势,下次讲分布式架构的实现难点,再下次可以讲采用分布式架构有些什么成功的案例等。这样我们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例子、不同的故事、不同的说法来讲我们同一个解决方案。
所以,不要担心我们一次给客户讲的东西不够多,更应该担心的是我们不够聚焦,没用让用户参与,甚至每次讲的都不一样。要减掉这个损耗,而不必古语关注细节上的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