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垃圾分类的看法

“你是什么垃圾?”前段时间上海实行的垃圾分类政策造就了一系列的有趣的网络用语,也兴起了一场对垃圾分类关注的热潮,在跟风好玩的同时,又有多少人真正的意识到了这场垃圾分类行动的实质和效益?

国内的垃圾分类状况

上海的垃圾分类

关于国内的垃圾分类现状,我首先采访了一些上海朋友。在上海,垃圾分类的政策仍在进行着,是属于全民参与性质。不论是在校学生,或是社会工作人员,都要严格的进行垃圾分类。所有的垃圾筒也都更换为了国内垃圾分类标准的垃圾筒。并且有罚款制度的存在,但本地人表示,在发展初期,其实靠的仍是自觉性,对生活其实也没并没有太大的改变,甚至在初期会觉得“有意思”。这次上海的垃圾分类行动,不可谓不成功。

垃圾分类不该是盲目的政策跟风

上海的垃圾分类在目前来说是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那为什么国内不在其他地方进一步的开展垃圾分类的活动呢?就之前紧跟着透出风声的北京来说,在我访问了几个北京的亲戚朋友后,表示北京的垃圾分类并没有进一步的展开,只是简单的停留在知识宣传环节,垃圾桶也并没有更换为最新的垃圾分类标准垃圾桶。这是因为,垃圾分类也讲究因地制宜。

在日本,进行复杂细化的垃圾分类。

在新加坡,通过填海造路,把垃圾压缩成块,铺在水泥里成地。

在加拿大、美国又有专门的垃圾分类回收员,在加拿大,甚至只有政府的退役士兵才能进行这个工作。

在我就读的学校,为了响应垃圾分类的号召,就撤掉了所有的校园垃圾桶,转而改用定点的三个大的垃圾回收垃圾桶(并不是标准的垃圾分类垃圾桶),这样一下少了许多的垃圾投放点,让人每次丢个垃圾都得走些许路程,并且大家还是一股脑的把垃圾全丢在一个垃圾桶里,并没有真正的做到垃圾分类。其实,在国内很早就处在这样尴尬的环境中,只是这次的垃圾分类政策让大家也争锋效仿,才更加将问题暴露在眼前,在国内,很早就在街边换上了一批简单垃圾分类的垃圾筒,上面有着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但大家也同样是随意丢弃,垃圾车也是全部将其混杂的倒进后备箱,然后焚烧填埋处理,因为所有人的不重视,让这个垃圾筒也只是沦为形象工程。中国的垃圾分类体系曾全盘处于后端决定前端的状态,因为后端的产业不齐全,导致前端推动垃圾分类没有意义。所以就现在而言,我们应该着手的是后端的处理,不要让前端的垃圾分类仅仅浮于表面,而在后端处理技术提升的同时,注重对人们的垃圾分类的习惯素质培养,比如开设课程,从小开始学习,养成素质和习惯。

垃圾分类的实质

从成本角度看垃圾分类

很多人认为垃圾分类是为了保护环境,其实不然,垃圾分类更多的是对资源的回收利用,而不是环境的保护,环境保护是你把垃圾丢进垃圾桶的过程,而不是你分类的过程。提到资源的回收利用,也就是资源成本回收的再利用,那就再从成本的角度看垃圾分类。

社会效益层面

垃圾分类在前期学习工作没准备好的状态下,效率会很低下,效率低下就会耽误许多的时间,并且就算驾轻就熟,但垃圾的具有一定的数量,也一定会占用出一些时间,那么这些时间从成本角度来看,去做了垃圾分类,便剥夺了他创造其他价值的能力,如果在全国范围内,强制实行垃圾分类,这么做带来的整体经济效益的降低甚至不能通过垃圾分类的资源回收来进行填补,社会创造的总体价值在减少,那么大范围内垃圾分类的强制性措施便是错误的选择。日本之所以会强制的进行如此复杂,甚至在外人看来都有些近乎变态的垃圾分类措施,也是有效率的考量在其中,因为日本的地域面积极小,资源也就极少,因为占地和资源的限制,让他们不得不进行严苛的垃圾分类制度,或许在外看来他们对环境爱护的高素质体现,可在我认为,或许他们也有些是“不得已,而为之”。

社会资源层面

我认为垃圾分类在国内应该放缓进行,而不是该盲目跟风的另一个原因。也就是社会资源利用这方面,要全面进行垃圾分类,那么大面积更换垃圾桶,更换专门对应的垃圾运输车以及从业人员是必不可少的,那么就会需要一大笔社会资源需要投入消耗,如果在短时间内大批量更换,必然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所以应该放缓脚步,跟随社会公共资源的更新换代,缓步进行,同时也给人们接受垃圾分类知识和素质培养留下足够的学习和培养习惯的时间。

垃圾分类靠奖惩维持

我不讨论,人之初,是性本善或恶。我认为人始终是自私的,并不是贬义词的自私,而是因为人始终,也只能自己做选择。

因为人的行为,只会因为他所做带来的后果而权衡是否行动,会因为带来好的奖励而去做,会因为带来无法承担的后果而不去做。这也是法律存在的意义,也就是约束。垃圾分类也应该是如此,单纯的教育,靠人们的自觉是不可能做到的。而应该建立在赏罚奖惩分明的情况下,比如对不进行垃圾分类的人进行一定的处罚,罚款。在学校不进行垃圾分类的与学分挂钩等等,当人们处于约束之中,自然会为了保护自己权益而不得不去做。当然,这种强制性的措施应该建立在国内适合垃圾分类的前提上,也就是上文中所提到的所有问题得到解决。

垃圾分类带来了就业岗位?

当垃圾分类开始之初,我便有想到这会是一个商机,果然不出所料,诞生了一批垃圾分类“监管员”与“服务员”,五元一分的搞笑段子确实存在,不过这方面工作大多数还是处于政府的管控之中,通过上海的朋友了解,由政府出资的监管垃圾分类的岗位的收入达到了一个月8K。很多人跟我一样,以为是这次垃圾分类所带来的新兴岗位。其实,这个岗位一直存在,那便是“拾荒者”,俗称“捡垃圾的”。其实做的就是垃圾分类的工作,他们就是中国的专业垃圾回收员,我不能说他们的行为是伟大的,他们也是为了生存而为,但他们的行为也确实现了资源的回收和利用,他们和美国的专业工人一样,在分类的效率上要比普通人高上许多,根据联合国人居署出版的《世界城市固体废物管理书》,拾荒者在发展中国家完成了一半的垃圾处理工作。所以各位,请给拾荒者多一些尊重。请不要在羡慕国外垃圾处理方式的同时看不起国内的拾荒者。在中国,很多人都不能把垃圾扔进垃圾桶里,又怎能指望他们去进行分类呢?




本文部分资料观点来源于互联网

你可能感兴趣的:(浅谈对垃圾分类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