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应激处理课程作业:寻找自己

有人问我为什么要去上那么多心理课程,比如,心理应激处理课程。我想说,我是在自救,你信吗?是的,我确实是在自救。 我们每个人每天都要面对不同的应激源,通俗的地说,就是遇到各种各样的事儿,面对各种事物处理的方式方法会指向整个事件的走向甚至最后的成败。这个道理,应该是个常识。困难的是怎么才能办得到自如的应对应激源。 先说我的自救吧。 作为一个单亲母亲,我们的家庭有点特别,我们只有女性。有一个肥妞,一个我,一个疼爱肥妞到心坎坎里的妈妈(肥妞外婆),一个三十岁拿了十几本超级含金量证件一直单身的妹妹。人家都说三个女人一台戏。我们家是三个女人加一个女娃娃,戏码天天上演。都说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但是我想说,电视剧也不敢这么演。知道前夫出轨的同一天,我知道了父亲癌症晚期只剩下两个月14天。然后是祈祷,等待,绝望,生死别离,母亲大病,休整,我分居,然后离异……这个行程走下来,我花了五年的时间。白天,在单位里,我是一个尽职拼命三娘的班主任,我阳光灿烂,我勇往直前。父亲去世三年里,夜深人静时,梦回老家,泪流满面而不自知是常态。我也不知道我怎么过来的,但我知道这连续的应激源应对方式,我只是让自己不停地工作,工作,工作……我已经不认识自己是谁了。 附中初中部第十三年结束,我又一次面对镜子和自己对话:我是谁?我将去哪里? 我是谁?这不仅仅是一个哲思拷问。 一个声音告诉我,我要去高中。于是我做了,毅然决然。 从内心呼喊到敲定,我花的时间极少。我成了高中部的老师。 然后问题来了。我到了高中,我又会是谁? 一个新人?不,没人会说你新。要知道你在初中部已经浪荡了十三年! 你以为你有经验?不,你想太多了,你这是第二次上高中,第一次在十四年前。所以,经验这种话说出来连自己都不敢相信,更不要说别人。 没人知道这种处境的尴尬。 到高中部,遇到的人都问:高中部怎么样?累吧!我原来的回答总是:不累啊,管理比初中轻松多了,就是备课的时间要多花,谁让我很久没碰高中课本,现在得多花时间备课,但是还是很快乐。久了,我发现我这样的回答往往带来的笑脸是尴尬的。回到初中部晃悠,伙伴们则一脸的忙碌地面对一张张稚气的来告状的脸,无暇顾及我的存在,或者让我不要回来拉仇恨。是啊,谁让我一上高中部带的就是一个重点班,不需要带普通班的学生那么劳心劳力。 突然,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多余的人…… 就在这个时候,我遇到了心理应激处理课程。 短短几天课程,我好像过了一个轮回。 我特别铭记了老师一句话:心理课程,是一个寻找自己的课程,寻找自己,往往又是最困难的事,心理课程,首先自救,再则救人。 是的,我需要自救了。 我第一次认真地画了一张思维导图,一个生活里程表,然后明晰地告诉自己,我是一个单亲母亲,言宝十岁,精灵又让人头疼。我是母亲的女儿,可以相依的长女。我是妹妹的姐姐,父亲病重期全权做决断的人。我是一个上过生涯课程的班主任,我是一个被高考新改革深深吸引的高一年级语文老师。我是熟知初中知识点的老教师,又是对高中语文中的文化含量有着无比探求好奇心的新人。我知道发达地区高考教改已经十多年,我知道我现在所处的地域是整个中国最最后的变革点。我知道,我尘封已久的大学生活可以重新开启了。诗经的女性主体意识,稷下学宫诸子百家,魏晋风骨,察举制下的少年曹操,王安石的“志力物”,朱自清不被看好却滴水不漏的荷塘月下思绪,新闻价值,非文学性文字的逻辑…… 这次课程,让我回望了足迹,更让我知道自己想要怎样的自己。 树人立德,就得舍得苛刻的雕刻自己。我已经坚持运动了很久,我一直坚持喜马拉雅听课程,哲学,历史学,文学,逻辑学,美学…… 路我已经选择了,我可以向前了。我就是要上高中,带一群可以看通透成人游戏又不忘初心的青年,有魂灵且最终能有话语权的改变世界的青年。 我是在呓语吗?没有。 我知道,我是谁了。我可以是那朵赌气的爱着的玫瑰花,可以是那只等爱的狐狸,可以是看得懂蛇吞象的帽子图的小王子,甚至可以是那条金色的蛇,或者是箱子里的绵羊,或者是撒哈拉沙漠的三瓣花,或者是那沙漠中带着轱辘的水井……总之,我不要是那个只懂数字的大人。 何其幸运,这个心理应激处理课程让我知道我是谁,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救了一个迷失的我。 至于救人,我用在了我的专业课程,作文。大概有人会诧异。不,我是说实话。且给我下一次机会再聊聊。

你可能感兴趣的:(心理应激处理课程作业:寻找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