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文/司徒婉儿

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这句话是看《中餐厅》节目时候,店长黄晓明的一句特别噎人的话,听起来还有点不讲道理。

但是我今天却出奇的发现,这句话正确,而且非常正确,今天我就来说道说道。

引发这个话题灵感是两件事。其一是我们骑车出去玩儿,路上遇到红绿灯路口,在都遵守交通安全法规的前提下,变通的同学和不变通的同学的不同过马路方式,而引发谈到孩子教育问题。我深刻自省,针对变通的同学,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太多时候是“无力感”。孩子表现出来的“精力旺盛”“不服管教”“太有主见”甚至“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并不存在于孩子,而是引导孩子的家长、老师没有高度,没有能力。这两部分成年人占领孩子高地24小时,而占领办法往往就是“我觉得”。

我觉得。我觉得这样是为你好,你就要听。我觉得这样对,你就要做。我觉得这样有面子,你就要这样成长……而孩子的成长,恰恰不需要家长老师们的“我觉得”,而应该是“我们自己觉得”。所以当家长“无能”时,孩子上蹿下跳各种“不听话”,当老师“无能”时,孩子课堂纪律乱成一锅粥,全班成绩一塌糊涂,而家长沟通“靠吼”,老师纪律“靠拍桌子”显而易见是不能吸引孩子注意力,不能引起他们兴趣,不能提升他们求知欲望。那么,问题来了,成年人就这水平,孩子们凭啥听你的?他们凭啥不能有主见,不听话?

这就是“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我们教育孩子,准确说,我们教育不了孩子,更应该说我们引导孩子,我们成年人要做的,不是“我觉得”怎么样就要怎么样,我们不需要培养我们的翻版,我们的替身,我们的影子,因为他们必然优秀于我们。而孩子们成长需要什么?未来十年二十年甚至三五十年社会上需要什么类型人才,我们就让他们朝着这个方向,“自己觉得”的方向发展。这才是成年人应该做的事。

灵感二是一位小朋友给我发了他制作的红包封面。我觉得太赞了!不单纯是漂亮,还有很多智慧。但是紧跟着他发来一堆小表情刷屏,刷屏这事儿春节期间他干过好几次了。我想应该引导他合理使用手机,找点有意义的事儿,免得天天抱着手机打发时间。

于是我就说,你去你家找一本没阅读过的课外读物,你感兴趣的,拍给我。小朋友很快拍给我看《大明王朝三百年》,然后拍个立面给我,厚厚一本,一问394页。但是孩子告诉我还有不到30页,今天就看完了。我开始还有点不解:这小朋友是没读懂题吗?我让找的是“没阅读过”的课外读物,咋拿一本快读完的?于是我提醒他,再看看我的拍照要求。孩子很快又给我拍来一本。我看完默默地心疼孩子一分钟,当时只想,这孩子要在我身边,我会立刻先抱抱他。然后,下单。

看看上面孩子写的文字

我联系了孩子父亲,旁敲侧击的提示他,是不是可以给孩子买点课外读物,丰富孩子阅读,提升阅读能力,书中自有黄金屋嘛。可是孩子父亲瞬间回复我“家里有好多书呢”。我就无语了。

家里有好多书。这是事实。那么这些书,适合不适合孩子?孩子是否喜欢?是不是能看进去?能看懂?如果家里藏书破万卷,那孩子发来这样的话,我会说是孩子问题。可是您家有万卷书吗?上千本,有吗?一百本,够吗?一百本书是什么概念?大家可以暂时放下阅读我这篇文章,去清点一下自家书柜。

这就是“我觉得”。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候,“我觉得”理直气壮,从生活到学习无孔不入。您可能确实有一些书,是孩子没阅读的,不阅读原因您知道吗?读不懂?现阶段不喜欢?书本太低级……可能无从考证,因为您可能都没关注过这个问题。所以爱孩子,不是您觉得,是孩子觉得。您觉得再正确的,孩子未必就不能突破有创新,您觉得再温暖的,孩子未必需要。他们要成长,一定是“他们觉得,我要长大”。那他们就会各种努力,犹如种子发芽,破土而出撼动巨石,这种力量让他们战胜一切困难,勇往直前。

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送给我自己,也送给每一位家长、老师。给他们他们需要的爱和支撑,才能让他们越走越远,他们的未来才是真正可期。真心不要在您觉得了,不然您就是孩子健康快乐成长路上的巨大障碍,就您那一百多斤,孩子跨过去,没那么大一字马,孩子们绕过去,您半径又太大。更不要无理取闹,您一定管着孩子,让孩子一定听您的,那样您就是一个巨大的天坑,孩子掉下去,您那至少一米六以上的深度,别说爬出来费劲,摔下去也得鼻青脸肿,您说是不是?

爱孩子,先要懂孩子。

和谐家庭,先要家长和谐。

您别觉得,让孩子自己觉得。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