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最后一家书店》:坚守一座城,静待一份爱
毛姆曾说过:阅读是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二战时期,战火纷飞的年代,随着英国首相丘吉尔向纳粹德国宣战,伦敦也成为德军的打击目标。那么,伦敦普通人在战时的生活如何呢?玛德琳·马丁曾经有过德国军营的经历,她在《伦敦最后一家书店》中,为我们分享了普通人顽强生活的一段难忘的经历。
格蕾丝·班尼特在母亲去世后,被迫离开家乡,和好友薇芙来到伦敦。故事由此展开,她历经伦敦空袭,借助读书的力量,在炮火的洗礼中成长,最终也收获了自己的真爱。
《伦敦最后一家书店》在细节描写、人物刻画和爱情桥段方面都有精彩表述。
01 战争氛围的细节渲染
山雨欲来风满楼,玛德琳·马丁对二战的描述采用的是层层递进的方式。
格蕾丝和薇芙初到伦敦,想欣赏一些街头美景。不过,出乎意料的是,整个城市似乎失去了活力,家家户户窗户上贴满了胶带,沙袋堆在街上用作防护墙,随处可见的防空洞遍布伦敦大街小巷,甚至海德公园还架设一座高射炮,随时准备击落来犯的敌机。这时的人们为了战事做着准备。
随着形势的发展,每天听广播成为生活中的必须。格蕾丝在自己母亲好友韦瑟福德夫人家里,和薇芙一起听到英国调集了军队,甚至预备役也要去报到。
正如作者所描述“空气中的紧张气氛渗入了格蕾丝的血液,她知道战争真的来了”,这也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世间最痛的事莫过于骨肉分离。伦敦城的男人去了前线,孩子被统一召集到一起,送到安全的乡下,母亲不得不与自己的孩子分离,足以说明战争形势的严峻。
韦瑟福德夫人开始囤货了,政府也实施灯火管制了,并且派出空袭防御督察员,避免因为灯光引来敌机的轰炸。
战前的氛围渲染得越来越浓郁,直至广播里传来“英国正式与德宣战”,就像靴子终于落地的感觉。伦敦暴露于德军的轮番轰炸之下,人们陷入了水深火热的生活。
02格蕾丝顽强的生命力
格蕾丝的母亲因病去世,舅舅一家人就来霸占了她家的房子,还把她赶出家门。幸好有好伙伴薇芙一直陪着她。
韦瑟福德夫人帮她在“樱草山书店”找到一份工作,但是店主埃文斯却让她吃了闭门羹。等到终于可以去书店的时候,格蕾丝并没有被书店凌乱不堪的环境吓倒,她帮忙清理垃圾,挂上窗帘,把到处丢放的书籍摆上书架。
她的骨子里是不屈服的,身处逆境,却不丧失向上的勇气和毅力。面对困难,凭借顽强的毅力,她能快速找准自己的位置,认清当前的形势。
当空袭警报响起,他们拿着防毒面具,躲进花园里狭小的防空洞,她已经紧张得吃不下东西。韦瑟福德夫人告诉她“战争恐惧最好的办法是知己知彼”,夫人有条不紊地安排他们水盆里接满水、打开窗、关煤气阀门,从容应对空袭。
夫人的淡定引领格蕾丝迅速成长,他们成为战争中彼此最温暖的依靠。
当薇芙远赴战场参军时,格蕾丝也成为空袭防御督察员,还成立读书会,让人们的内心得到一份安宁。
也正是书籍的力量,才让他们在一次次的空袭中,度过漫长的至暗时刻。
03 因书店结缘的爱情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格蕾丝发现书店铜质招牌上写着“愿你在这里找到真爱”。这就像预言一样,格蕾丝不仅获取知识的力量,果真还让她收获了自己的爱情。
格蕾丝刚到书店,一名老顾客想找一本书,就在她手足无措的时候,一名英俊的顾客为她解围。她邂逅了飞行员乔治,他还向她推荐了经典作品《基督山伯爵》。
莫名的缘分,让他们相识,在战火纷飞的岁月,他们鸿雁传书,逐渐相知,给予彼此前行的力量。
三观契合的爱侣,可遇不可求;志同道合的人生,幸福才会来敲门。
格蕾丝在战争中成立了读书会,就在书店里用文字温暖人们的心灵,也等待爱人的回归。
书店主人埃文斯去世时,他把书店转赠给格蕾丝,并且给她留了一封信,盛赞她“谦逊有礼、惠质兰心、乐于助人”。
不幸的是,书店在一次空袭中受到了损坏,一片狼藉。但是,格蕾丝曾经帮助过的那些人,曾经在读书会汲取知识力量的人们,并没有让她感受到孤单,都来帮助她重建书店。
著名作家梁晓声曾经有这样的感悟:“这个时代喧嚣到我们无处可逃,我要逃到书里去。”
在人生的至暗时刻,这一方净土慰藉了他们的心灵,守护了他们的安宁。他们想继续和格蕾丝在坚守中等待黎明。
04 写在最后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
在书店这个小小的避难所,人们相互温暖,彼此鼓励。他们把“樱草山书店”改名为“伦敦最后一家书店”,来怀念穿透黑暗的那束光,照亮他们的光明之路。
虽然之后的四年,伦敦仍然会遭受轰炸,但是书店在战火中涅槃重生,为人们带来温暖和守护。为了纪念埃文斯,格蕾丝把书店正式改为“埃文斯-班尼特书店”。
二战终于结束了,薇芙也从前线返回来了,他们庆幸还能一起谈天说地。
格蕾丝继续等待着乔治,在阅读中让自己沉静下来。在她沉浸于书墨飘香之时,一袭空军制服的乔治,出现在她的面前。她等来了自己的爱人,他们共同体验读书的乐趣。
因书结缘,因爱成长。逆境之中,黑暗时刻,唯有书籍才是那指路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