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1000)“亲身体验”带给我们的是可靠的吗?

图片发自App

一个词:

“亲身体验”是我们经常使用的一个词:这事你说了不算,眼见为实也不算,必须要亲身体验了才算。

一句话:

“你想知道樱桃的滋味,就得亲口尝一尝樱桃。”别人说一千遍一万遍,都不能把樱桃的滋味描述给你。

一个命题:

长期以来,中外文论史上都有“言不尽意”的命题。“意中有,语中无”,你心里能感受到的,语言却很难表达。

一种描述:

一个意大利的诗人说,语言像一只教堂尖塔上的笨鸟,它一直想站在尖塔的顶上,但又站不上去。于是笨鸟就绕着这个尖塔飞呀......飞呀......我们的语言就是这么笨。只有少数的诗人、文学家有这个本事,能用一种语言的魔术,让你比较深切地体会到、暗示到那种东西。

实际上,他们自己也没办法把那种只有亲身体验才能够了解的东西完全呈现给你,但他们能够很接近地表达出来,所以,真正的诗人、文学家永远是稀缺资源。诗人和文学家写的东西,我们能看懂,感觉得深有体会,但我们写不出来。

“亲身体验”人人都会,我们觉得它是验证事实的最后一个机制:说一千道一万都不管用,只有亲身体验的东西才管用。

那么我们今天就要问:

亲身体验真的那么靠谱吗?

我们的身体是我们自己的吗?

它会不会是一个骗子,常常给我们制造各种各样的幻觉呢?

我们特别相信自己的直觉,那么这个直觉是不是也是一个我们没有意识到的、深藏在我们内心经常在骗你的小奸臣,你特别相信它,但是它并没有告诉你实情呢?

亲身体验并不完全靠谱,除了写进每个人的源代码,比如性冲动、对蛇的恐惧等。每个人的体验又与后天的经历有关,我们的很多体验是后天塑造的。

比如,东北人对烈酒不敏感而对辣椒很敏感,西南人则相反。如果一个人吃了三十年馒头偶尔吃顿包子,包子就是他体验过最美的美味。这是因为体验不充分导致的体验偏差。

还有一种体验偏差,因为“错误归因”导致。很多时候,我们会把相关性理解成因果性,甚至是莫名其妙的两件事生拉活扯到一起。

比如,人们普遍认为“喝红酒健康”。这并不是说喝红酒就一定有保健效果。真正的原因是,热衷于品味红酒的人,往往拥有更健康的生活方式。但很多人都会说,自己喝了红酒以后,筋骨舒爽,浑身通泰。

“错误归因”往往因为我们把事情简单化,根据信息“易得性”,把事情理解成单维的因果链条,满怀信心地做决策。

一个“司令部”如果总是依据错误信息指挥打仗,那一定是连吃败仗。

一个人如果总是不审视自己的主观体验,只会越来越狭隘。

你可能感兴趣的:((071/1000)“亲身体验”带给我们的是可靠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