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园诗话》学习与译注

卷五

四十七

原文

       李啸村《虎丘竹枝词》,已极新艳。而杨次也先生《西湖竹枝》,乃更过之。李云:“横塘七里路西东,侍女如云踏软红。才到寺门欢喜地,一时花下笋舆空。”“仰苏楼畔石梯悬,步步弓鞋剧可怜。五十三参心暗数,欹斜扶遍阿娘肩。”“佛座烧香一瓣新,慈云低覆落花尘。不妨诉尽痴儿女,那有如来更笑人?”“女冠装裹认依稀,只少穿珠百八围。岂是闺人真好道,阿侬爱着水田衣。”杨云:“自翻黄历拣良辰,几日前头约比邻。郎自乞晴侬乞雨,要他微雨散闲人。”“斟酌衣裳称体难,回时暄热去时寒。侍儿会得人心意,半臂轻绵隔夜安。”“乍晴时节好天光,纨绮风来扑地香。花点胭脂山泼黛,西湖今日也浓妆。”“乌油小轿两肩扶,纰缦窗纱有若无。里面看人原了了,不知人看可模糊。”“时样梳妆出意新,鄂王坟上小逡巡。抬头一笑匆匆去,不避生人避熟人。”“游人鱼贯各分行,就里妍媸略自量。老婢当头娘押尾,垂髫娇女在中央。”“珠翠丛中逞别才,时新衣服称身裁。谁知百裥罗裙上,也画西湖十景来?”“白石敲光细火红,绣襟私贮小金筒。口中吹出如兰气,侥幸何人在下风?”“苔阴小立按双鬟,贴地弓鞋一寸弯。行转长堤无气力,累人搀着上孤山。”“白舫青尊挟妓游,语音轻脆认苏州。明知此地湖山胜,偏要违心誉虎丘。”“悄密行踪自戒严,朱藤轿子绿垂檐。轻风毕竟难防备,故拣人丛揭轿帘。”“朋侪游兴略相同,里外湖桥宛转通。觌面几番成一笑,刚才分路又相逢。”“画舫人归一字排,半奁春水净如揩。斜阳独上长堤立,拾得花间小凤钗。”黄莘田先生《虎丘竹枝》云:“昏崖老树落朱藤,漏出红纱隔叶灯。不畏霓裳有风露,吹笙楼上坐三层。”“斑竹薰笼有旧恩,湘妃节节长情根。吴娘酷爱衣香好,个个将钱买泪痕。”“千点琉璃八角亭,剑池寒水浸华星。天生一片笙歌石,留与千人广坐听。”“画鼓红牙节拍繁,昆山法部斗新翻。顺郎年少何戡老,海燕亭前较一番。”“楼前玉杵捣红牙,帘下银灯索点茶。十五当垆年少女,四更犹插满头花。”“湘帘画楫趁新凉,衣带盈盈隔水香。好是一行乌桕树,惯遮珠舫坐秋娘。”又《西湖竹枝》云:“画罗纨扇总如云,细草新泥簇蝶裙。孤愤何关儿女事,踏青争上岳王坟。”“梨花无主草堂青,金缕歌残翠黛凝。魂断萧萧松柏路,满天梅雨下西陵。”三人《竹枝》,皆冠绝一时。又,程太史午桥《虹桥竹枝》云:“青溪碧草两悠悠,酒地花场易惹愁。月暗玉钩人散后,冷萤飞上十三楼。”“米家舫子只琴书,秋水新添二尺余。一带管弦归棹晚,桥边帘幕上灯初。”“游人争唤酒家船,儿女心情更可怜。未出水关三四里,家家开阁整花钿。”“不厌朝阴爱晓晴,园林相倚百花生。梨红杏白休轻唤,帘底防人认小名。”“法海桥头酒半阑,水嬉烟火尽余欢。笑他避客双环女,一半搴帘侧鬓看。”

译注

      李啸村的《虎丘竹枝词》,已经很清新艳丽。而杨次也先生的《西湖竹枝》,就更是超过他。李啸村诗:“横塘七里路西东,侍女如云踏软红。才到寺门欢喜地,一时花下笋舆空。”意思:横塘东西路有七里,侍女如云热闹非凡。刚到了欢喜快乐的寺庙门前,一时间花下的竹子做的轿子就空了。“仰苏楼畔石梯悬,步步弓鞋剧可怜。五十三参心暗数,欹斜扶遍阿娘肩。”意思:仰苏楼边的石梯高悬,穿着弓鞋走路一步一步很可怜。心里暗数着五十三级台阶,斜倚扶靠着小姐的肩膀。“佛座烧香一瓣新,慈云低覆落花尘。不妨诉尽痴儿女,那有如来更笑人?”意思:在佛座前烧上虔诚的一瓣心香,低空中慈祥的烟雾漂浮像花落尘埃。没有妨碍痴男情女诉尽心思,哪里有什么如来佛还笑话人呢?“女冠装裹认依稀,只少穿珠百八围。岂是闺人真好道,阿侬爱着水田衣。”意思:女道姑戴冠包裹得几乎认不出来,身上戴的串珠至少有百八围。难道真的是闺中人喜欢修道,我真心喜欢穿的是百家衣。杨次也的诗:“自翻黄历拣良辰,几日前头约比邻。郎自乞晴侬乞雨,要他微雨散闲人。”意思:自己翻着黄历挑选的良辰吉日,几天前就越好了邻居。你自是乞求晴天而我却乞求下雨,要那小雨遣散那些闲散的人。“斟酌衣裳称体难,回时暄热去时寒。侍儿会得人心意,半臂轻绵隔夜安。”意思:精心挑选的衣裳感觉难以合体,去那里时感觉寒冷回来的时候感到炎热。侍女懂得我的心思,为我准备了半截袖的薄棉衣可以安心的在外面过夜。“乍晴时节好天光,纨绮风来扑地香。花点胭脂山泼黛,西湖今日也浓妆。”意思:天光刚刚放晴的好时节,风吹得精美的衣裳散发的香气铺地而来。花儿也染上胭脂山色如同披上一层墨绿,西湖今天也是着了浓妆。“乌油小轿两肩扶,纰缦窗纱有若无。里面看人原了了,不知人看可模糊。”意思:乌黑油亮的小轿两肩担,帷幔稀疏的纱窗似有似无。在轿子里面看外面的人原来很清楚,不知道外面的人看轿子里面的人是不是模糊的?“时样梳妆出意新,鄂王坟上小逡巡。抬头一笑匆匆去,不避生人避熟人。”意思:梳妆打扮的时尚出门有新意,在鄂王坟上稍稍停留一会。抬头笑一笑匆匆地离开,不是怕见到生人而是怕见到熟人。“游人鱼贯各分行,就里妍媸略自量。老婢当头娘押尾,垂髫娇女在中央。”意思:游人一个挨一个很有秩序地分成行,在这里美与丑自己估量一下。老婢女在前头老娘押后尾,小儿娇女在队伍中间。“珠翠丛中逞别才,时新衣服称身裁。谁知百裥罗裙上,也画西湖十景来?”意思:在如珠似玉的女子群中显示别样的才能,时尚的衣服正合自己的身材。谁知道在百褶罗裙上,也画着西湖的十处风景?“白石敲光细火红,绣襟私贮小金筒。口中吹出如兰气,侥幸何人在下风?”意思:白色的石头相互敲击产生细微的火光,在锦绣的衣襟里面私下藏着小金筒子。从口里面吐出兰花一样的烟气,什么人这样侥幸在下风口可以闻得到?“苔阴小立按双鬟,贴地弓鞋一寸弯。行转长堤无气力,累人搀着上孤山。”意思:在苔阴处站一会按弄一下发髻,穿的弯弯的弓鞋贴着地面有一寸长。有气无力地在长堤上转悠,劳累别人搀着爬孤山。“白舫青尊挟妓游,语音轻脆认苏州。明知此地湖山胜,偏要违心誉虎丘。”意思:乘坐白色的画舫喝着酒挟着歌伎游玩,从轻脆的语音中认定是苏州人。明明知道这个地方的湖光山色就是胜境,偏偏要违心地夸赞虎丘风景好。“悄密行踪自戒严,朱藤轿子绿垂檐。轻风毕竟难防备,故拣人丛揭轿帘。”意思:悄悄隐密行踪自己戒备严格,红色的藤木做的轿子绿色的垂檐。毕竟轻风难以防备,故意选择人多的时候掀开轿子的窗帘。“朋侪游兴略相同,里外湖桥宛转通。觌面几番成一笑,刚才分路又相逢。”意思:同辈人游玩的兴趣大体相同,里里外外的湖桥宛转相通。几次迎面相逢一笑而过,有时刚刚分开又相逢。“画舫人归一字排,半奁春水净如揩。斜阳独上长堤立,拾得花间小凤钗。”意思:画舫和归人一字排列,半池春水平静得像抹平了。夕阳里独自在长堤上站立,在花丛里面捡到了一个小凤钗。黄莘田先生的《虎丘竹枝》诗:“昏崖老树落朱藤,漏出红纱隔叶灯。不畏霓裳有风露,吹笙楼上坐三层。”意思:黄昏的山崖老树上落下紫藤条,隔着紫藤叶子露出红纱做的灯。不怕衣服被风吹露体,寻欢作乐在楼上坐了三层。“斑竹薰笼有旧恩,湘妃节节长情根。吴娘酷爱衣香好,个个将钱买泪痕。”意思:斑竹和薰笼有着旧的恩怨,湘妃竹子节节都长着情根。吴地的美女都酷爱穿着打扮,个个都把钱用在买胭脂上。“千点琉璃八角亭,剑池寒水浸华星。天生一片笙歌石,留与千人广坐听。”意思:琉璃做的八角亭发出千点光芒,虎丘剑池寒冷的水面渐渐发出星光。天生的一片可以在上面吹笙唱歌的石头,留给千人坐着广泛听。“画鼓红牙节拍繁,昆山法部斗新翻。顺郎年少何戡老,海燕亭前较一番。”意思:画鼓红牙节拍频繁,昆山教坊比赛新创的歌曲。年轻的顺郎和年老的何戡,在海燕亭前面较量一番。“楼前玉杵捣红牙,帘下银灯索点茶。十五当垆年少女,四更犹插满头花。”意思:楼前玉杵捣击着红牙,帘子下面点亮银灯玩索茶饮。卖酒的少女十五岁,四更天仍然插着满头的鲜花。“湘帘画楫趁新凉,衣带盈盈隔水香。好是一行乌桕树,惯遮朱舫坐秋娘。”意思:在画船上隔着湘妃竹子做的纬帘感到清新凉爽,美人的衣带盈盈隔着水也能闻到香气。恰巧一行乌桕树,娇惯地遮住了红船里坐着的秋娘。又作《西湖竹枝》诗:“画罗纨扇总如云,细草新泥簇蝶裙。孤愤何关儿女事,踏青争上岳王坟。”意思:画饰的罗锦细绢做的扇子像云集一样,细草新泥簇拥着蝶飞的裙子。耿直孤行愤世忧时跟儿女有什么关系,踏青的时候争先爬上岳王坟。“梨花无主草堂青,金缕歌残翠黛凝。魂断萧萧松柏路,满天梅雨下西陵。”意思:梨花无人关照草庐长出青翠的草,金缕曲唱得残缺不全眉目凝视。悲伤愁苦地走在萧飒风吹的松柏路上,西陵正是满天梅雨下个不停。三人《竹枝》诗,都冠绝一时。另有,程午桥太史作的《虹桥竹枝》:“青溪碧草两悠悠,酒地花场易惹愁。月暗玉钩人散后,冷萤飞上十三楼。”意思:青青的溪水碧绿的水草各自悠然自得,花天酒地的场合容易惹忧愁。像玉钩一样的弯月阴暗之后人们散去,发出冷光的萤火虫飞上十三楼。“米家舫子只琴书,秋水新添二尺余。一带管弦归棹晚,桥边帘幕上灯初。”意思:米家的船上只有琴和书,秋水又上涨了二尺多。这边在管弦声中归舟唱晚,那里桥边人家的帘幕里灯光初亮。“游人争唤酒家船,儿女心情更可怜。未出水关三四里,家家开阁整花钿。”意思:游人争先呼唤酒家的船来,儿女的心思更是可怜。离开水关不到三四里,家家的女儿打开阁窗梳妆打扮。“不厌朝阴爱晓晴,园林相倚百花生。梨红杏白休轻唤,帘底防人认小名。”意思:不厌恶早晨的阴天也喜欢晨晓晴天,在园林里百花相依而生。梨红杏白不要轻易呼叫,在纬帘后面以防有人叫这个小名。“法海桥头酒半阑,水嬉烟火尽余欢。笑他避客双环女,一半搴帘侧鬓看。”意思: 在法海桥头饮酒到半醉,水中嬉闹桥边点燃烟火尽情欢乐。笑他避见两耳带着玉环的美女,举起一半幕帘侧着脸偷看。

       软红,是汉语中一个词汇。原意和红尘一样,是指绵软的尘土;后来因为尘土飞扬是热闹的特点,所以代指俗世的繁华热闹;也有用这个词来表示柔和的红色。

       欢喜地,梵语pramudita-bhūmi,音译作波勒穆底得普弭。十地之初地,即菩萨修行五十二阶位中之第四十一位。又作极喜地、初欢喜地。略作初地。菩萨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等修行阶位,经一大阿僧祇劫之修行,初证真如平等圣性,具证二空之理,能成就自利利他之行,心多生欢喜,故称欢喜地。

       笋舆,竹舆。舆泛指马车。笋舆就是指竹轿子。

       仰苏楼,原名东坡楼,在虎丘山麓。东坡楼在虎丘天王殿东,建于宋,后毁。明天启年间苏州文人胡瓒集资重建,后改名“仰苏楼”。

        弓鞋,古代缠足妇女所穿的鞋子。妇女因缠足脚呈弓形,故其鞋有此名。妇人缠足一说起于南朝,一说起于五代。明、清两代样式有平、高底多种,并饰以刺绣与珠玉等。

     水田衣, 水田衣的前身是佛家的僧衣。佛家强调节俭,水田衣在借鉴僧衣的制作方式之外,还由此及彼地传播了一部分的佛教文化思想,如节俭。水田衣在佛教及明朝制度的影响下,成为了弘扬“节俭”美德的重要载体之一。同时,水田衣开始出现时是由亲人的旧衣物的零散布头拼接而成,体现了朴素劳动人民对亲人平安的期盼与祝福。水田衣所要传达的不仅是节俭美德,还教会后人在普通物件中,如何融进自己的感情,把中国文化传承给后人。

       慈云,比喻佛之慈心广大,犹如大云覆盖世界众生。鸡跖集:如来慈心,如彼大云,荫注世界。

       五十三参,又比喻虚心求教,不辞辛苦。《华严经》〈入法界品〉末会中,善财童子曾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故谓五十三参。

        阿娘,1.母亲。2.方言。小姐。旧时仆人称主人家未出嫁的女儿。梨园戏《陈三五娘》第一场:“李姐,安人准阿娘出门睇灯,只是员外不放心,才叫老姐来与您作伴。”3.阿孃:母亲。《隋书·房陵王勇传》:“勇昔从南兖州来,语卫王曰:‘阿孃不与我一好妇女,亦是可恨。’”唐寒山《诗》之二四三:“阿爷恶见伊,阿孃嫌不悦。”金元好问《姨母陇西君讳日作》诗之一:“竹马青衫小小郎,阿姨怀袖阿孃香。”

       一瓣心香,汉语成语,心香:旧时称心中虔诚,就能感通佛道,同焚香一样。意思是比喻十分真诚的心意(用在祝愿)。出自《仙山》。

       阿侬阿侬1.古代吴人的自称。我,我们。2.称对方。

       妍媸,拼音yán chī,表示美和丑,出于《文赋》。

      小金筒,水烟筒。

       鱼贯,1.游鱼先后接续。比喻一个挨一个地依序进行。2. 穿鱼成串。比喻依次连接,也很有秩序。

       朋侪,拼音:péng chái,朋辈的意思。侪chái 等辈,同类的人们:侪类。侪辈。吾侪(我们这些人)。

       觌面,dí miàn释义:当面;迎面;见面。

       奁, lián古代汉族女子存放梳妆用品的镜箱。圆形,直壁,有盖,一般腹较深,,下有三兽足,旁有兽御环耳。

        凤钗,古代妇女的头饰,属钗子的一种。因钗头作凤形,故而得名。

        黄任(1683一1768)字于莘,又字莘田,因喜藏砚,自号十砚老人、十砚翁,清代著名诗人,藏砚家,永福(今福建永泰县)人。康熙四十一年举人,官广东四会知县,罢官归,船中所载惟砚石。归里后生活清苦。工诗,以轻清流丽为时人所称,七绝尤负盛名。著有《秋江集》《香草笺》。

        霓裳,(ní cháng)很多人都把“霓裳”的“裳”念作“shang”。其实这是一个多音字。作“cháng”音时,古代指遮蔽下体的衣裙,也有“光明”之意;读作“shang”(轻音)时,则是 衣服之意。

        斑竹[bān zhú],也叫湘妃竹。一种茎部有紫褐斑点的竹子,用于制作笔杆、拐杖及饰物。斑竹即长了斑点的竹子,湘妃竹是根据传说而得来的。传说虞舜的妻子(一对姐妹)叫做娥皇和女英,站在湘江边苦等舜的归来,落下的相思泪滴在竹子上,成了竹身的斑点,所以叫湘妃竹。

        薰笼:有笼覆盖熏炉。可用以熏烤衣服。唐孟浩然《寒夜》诗:“夜久灯花落,薰笼香气微。”《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六:“小娘子茶泼湿了衣袖,到房里薰笼上烘烘。”清 孔尚任《桃花扇·辞院》:“眠香占花风流阵,今宵正倚薰笼困,那知打散鸳鸯金弹狠。”

        泪痕,1、眼泪留下的痕迹。2、宋定窑的白釉制品上多见这种泪痕。那是焙烧时,釉的流动性大,釉象蜡泪妆垂流至器物的底部。所以称其为泪痕。

        剑池,虎丘剑池。广约六十多步,深约二丈,终年不干,清澈见底,可以汲饮。据《苏州府志》记载,陆羽曾长期居虎丘,一边研究茶叶,一边写作《茶经》。他发现虎丘山泉甘甜可口,评为“天下第五泉”。

         画鼓,有彩绘的鼓。

         红牙,1.檀木的别称。檀木色红质坚,故名。2.乐器名。檀木制的拍板,用以调节乐曲的节拍。

        法部,1.唐时皇宫梨园训练和演奏法曲的部门。后借指教坊或法曲。2.清代掌司法的官署。官署名。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由刑部改称。有尚书、侍郎等官。掌司法行政、监督大理院及京内外审判、检察机关。分审录、制勘、编置、宥恤、举叙、典狱、会计、都事八司,各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另有收发所,设员外郎、主事;承政、参议二厅。宣统三年(1911)改尚书为大臣,侍郎为副大臣。所属有京师就等审判厅、检察厅与京师初级审判厅、检察厅等。光绪三十二年(1906)七月十三日,清政府宣示“仿行宪政”,实行中央官制改革。9月20日朝廷下诏正式实施改革,改刑部为法部,专理司法;改大理寺为大理院,专掌审判,由此终结了延续数千年司法行政不分的状况,揭开了司法行政相分离、实行司法独立的制度架构。9月21日,清政府命戴鸿慈为法部尚书,官阶正一品,这也是近代中国第一位专管司法行政事务的最高长官。

      何戡, [ hé kān ]1.唐长庆时著名歌者。2.借指遭逢世乱后幸存的歌者。

      点茶,是唐、宋代的一种沏茶方法。点茶是分茶的基础,所以点茶法的起始不会晚于五代。点茶是古代沏茶方法之一。点茶,也常用来在斗茶时进行。它可以在二人或二人以上进行,但也可以独个自煎(水)、自点(茶)、自品,它给人带来的身心享受,能唤来无穷的回味。古时,点茶与点汤成为朝廷官场待下之礼,多见于宋人笔记,王国维《茶汤遣客之俗》已有考证,云:“今世官场,客至设茶而不饭,至主人延客茶,则仆从一声呼送客矣,此风自宋已然,但用汤不用茶耳。”又薛瑞兆《元杂剧中的“点汤”》,亦论及宋代情景,认为:唐代煎茶、明清泡茶“设茶点汤的礼节盛行于宋,并流传到北方的辽金,只是次序更改为‘先汤后茶’(宋张舜民《画墁录》卷一)。这也许是清代端茶送客的始由。但是,这种礼节在当时就已发展到虚伪不堪的地步。宋袁文《瓮中闲评》卷六:‘古人客来点茶,客罢点汤,此常礼也。近世则不然,客至点茶与汤,客主皆虚盏,已极好笑。点茶法是宋代斗茶所用的方法,茶人自己饮用亦用此法。这时不再直接将茶放入釜中熟煮,而是先将饼茶碾碎,置碗中待用。以釜烧水,微沸初漾时即冲点碗中的茶。为了使茶末与水交融成一体,于是就发明了一种用细竹制作的工具,称为“茶筅”。到了宋代,中国的茶道发生了变化,点茶法成为时尚。和唐代的煎茶法不同,点茶法是将茶叶末放在茶碗里,注入少量沸水调成糊状,然后再注入沸水,或者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同时用茶筅搅动,茶末上浮,形成粥面。其实,点茶就是把茶瓶里烧好的水注入茶盏中。具体操作是:在点茶时,先用瓶煎水,对候汤要求与唐代是一样的。而后将研细茶末放入茶盏,放入少许沸水,先调成膏。所谓调膏,就是视茶盏大小,用勺挑上一定量的茶末放入茶盏,再注入瓶中沸水,将茶末调成浓膏状,以粘稠为度。

        当垆,dāng lú,释义:1、卖酒。2、指煮酒;饮酒。3、对着酒垆;在酒垆前。

        湘帘,即用湘妃竹做的帘子。湘帘已发展上千年,早在宋代、清代就有诗人提到,湘帘给人高雅、浪漫富有诗意的感觉,一般诗人都会用来修饰诗词。现在有很多人为了增加室内外的古朴、典雅独特的感觉,让空间充满书香、质感气息而采用这样的帘子。

        画楫 1.亦作“画檝”。有画饰的船桨。2.指画船。

        秋娘,唐代歌伎常用的名字,有时用为善歌貌美的歌伎的通称。秋娘后被通指聪明有才华的女人唐代的李錡,有妾名杜秋。在李琦叛变后入宫,受宪宗宠幸。到穆宗时年纪已老,放回故乡。诗人杜牧曾写了《杜秋娘诗》,记述她的身世遭遇。后以泛指美女。唐白居易《琵琶行》:“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 

        孤愤,谓愤世忧时。唐罗隐《秋日怀贾随进士》诗: “边寇日骚动,故人音信稀。长缨惭贾谊,孤愤忆韩非。”●《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 于是,“〔韩非〕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五蠢》、《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万余言。” 韩非曾建议韩王变法图强,不被采用。韩非口吃,不善言辞,善于著书。当他看到韩国国力衰弱、君王昏聩、奸佞谄谀得宠、廉直之臣不容于时的社会状况,愤而作《孤愤》一书。

        金缕,[ jīn lǚ ]1.指金缕衣。2.指金丝。3.金属制成的穗状物。4.曲调《金缕曲》、《金缕衣》的省称。5.指柳条。

         翠黛,古时女子用螺黛画眉,故称美人之眉为“翠黛”。出处:杜甫《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诗之二:“越女红裙湿,燕姬翠黛愁。” 

         程梦星(1678—1747)清诗人。字伍乔,又字午桥,号汛江,又号茗柯、香溪、杏溪。安徽歙县人。

         法海桥,瘦西湖流经白塔东南侧,有一条叫不出名字的支流。正是在这条支流与瘦西湖的交界出,横卧着一座单拱石桥,由于靠近法海寺,原名为法海桥。后来法海寺改名为莲性寺,桥则改名为藕香桥。

你可能感兴趣的:(《随园诗话》学习与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