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19教研学习 笔记二·三下第三单元备课指导

结构:一、单元组成与定位 ;二、要素的解析与重难点的剖析;三、教学建议与设计的说明;四、统编教材备课的变化。

一、组成:《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三首古诗,《纸的发明》《赵州桥》两篇精读课文和《一副名扬中外的画》一篇略读课文。两个“活动提示”、一个“综合性学习”和一个“语文园地”。

二、要素:

人文主题: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根。

语言要素:了解课文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即如何写具体。(如何写具体,是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存在的一个问题,用什么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从这个单元的阅读中有所习得。);搜集传统节日的资料,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写一写过节的过程。(要求把过程写清楚,可作为片段的练习。)单元围绕“传统节日”展开。

1、文本与活动的关系:古诗与现代文本的阅读则是‘了解与认知’传统节日;“活动提示”和“综合性学习”则是“学习的场景”和“成果的呈现”。

2、从编排的情况来看,有特别之处:三个活动(两个活动提示,一个综合性学习活动)连起来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这个单元是一个特殊的单元,是语文综合性学习单元(第一次出现)。这个单元有一般单元的阅读量,还加有活动,所以比一般单元量多。这个单元的语文园地比其他单元的与阅读文本结合更紧密。

3、要素的解析与重难点的剖析:

(1)回看语文要素,第一个要素一般指向阅读,第二个要素一般指向习作。

《古诗三首》后的“活动提示”里的泡泡提示,其实是引导教师和学生将古诗学习的关注点放在“传统节日的节日习俗”的了解上,重心不在字词和字意,而是作者对传统节日关注的着眼点上。即教会学生从怎样的观察点去了解记录搜集传统节日资料。把三首古诗放在一起,诗人在诗中是怎样体验节日习俗的。

《纸的发明》其实是利用这课告诉孩子搜集了资料后如何整理。这篇课文不是名家名作,是人教社的小语室搜集有关纸的发明的材料,再把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一定整理,告诉我们纸的发明的过程。至于文采不一定出色,目的无非就是教我们怎样收集、整理材料。从本课的课后习题可看出本课是利用时间轴的方法来整理收集到的资料的。课后选做题也是延伸训练,训练孩子收集后怎样整理材料的能力。“活动提示”中的泡泡提示了资料的来源和整理方式。所以教学时不仅要帮助学生梳理纸的发明的先后过程,更要清楚这是怎样的一种介绍方式。在这次的“活动提示”中将上次在《古诗三首》的“活动提示”中收集到的资料像《纸的发明》这篇材料整理的方法,整理清楚,如果资料不够引导学生做适当补充。从这里再次可以看出来,通过“活动提示”可以判断课文的重心在哪里。

“综合性学习”再次提醒学生将自己感兴趣的节日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要关注自己家“过节的过程”,这里是需要学生将“过节的过程”写具体的。“写具体”一直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甚至从一年级到高中都有这个要求,但是一直都是难以解决。本单元特别选择了下面一篇精读课文和一篇略读课文来帮助解决这个问题。

《赵州桥》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这也是在解决单元要素,即阅读要素和习作要素。

“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提示教师将目光聚焦到这两篇课文的第三自然段。“词句段运用”其实是提示阅读教学时关注哪些字词句。教学时要把视角“写什么”调节到“怎么写具体”上。(思考:就像叶圣陶先生说的,国文学习的着眼点在语言形式上,至于内容是无穷尽的。)

《古诗三首》的教学重点用其后的活动提示来提醒我们怎样收集资料;《纸的发明》用其后的活动提示来提醒我们怎样整理材料;《赵州桥》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的教学重点是利用“综合性学习”、“交流平台”和“词句段运用”来提醒我们怎样把“节日过程”写具体。

学生掌握的难点在哪里?教材的编排已经有了预判,也按照学生的掌握规律在编排教材,但忽略了一个地方——学生喜欢过节,但过节除了玩,就是玩,除了快乐就是快乐。往往头脑中会忘记过节的过程。如果非要他们回忆,大概都是吃了什么,还吃了什么,玩了什么,又玩了什么,(思考:发言者将学生会怎样写,预判的很真实。只有预判,才能知道学生掌握的难点,才能有效教学,达到目标。)不会与我们希望看到的“过节的习俗”描写挂钩。单元编排整个过程很流畅,但唯独少了让学生有“过节的体验”。因为许多东西都是需要通过体验去达到的,整个单元从收集资料、到整理资料、再到怎样写具体都有教授,但是没有这种体验的安排。学生难点应该就在这里。在解读教材时,既要知道其编排规律,又要知道它的问题所在,才能够方便我们去做有效的设计。

本单元两个“活动提示”,一个“综合性学习”,其实是一个整体,虽然分开了,分开的目的是为了在不同阅读部分中引导我们关注的点。这些点合起来又是这个单元的整体要素的具体表现。因此,教学时我们的教学应该要与传统的不一样,需要新的方式来解决。

三、教学建议与设计的说明:将教材中这种割裂的内容,用一种方式串联起来,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将其串联起来。

如,本单元可以这样设计:《中国传统节日》专题工作纸:

(一)阅读《古诗三首》:

1、用自己的话说说三首古诗讲了什么内容?(学古诗的保底工作)

2、想一想,它们分别都是写的什么节日,都写了哪些习俗?(目标)

3、马上要到端午节了,现在我们去了解一下这个节日。(体验)

(1)我通过哪些方式了解的?

(2)我了解到了什么?

4、与同学交换资料,看看从同学那里可以知道一些什么?(第二个活动提示里的组内交流,丰富收集材料的方式。)

(二)阅读《纸的发明》:

1、试着填写书后的时间轴表格;利用书后时间轴的方式,来整理古人的端午节、现代人的端午节。

(三)端午节有一个习俗——包粽子,我们可以来试一试。(选择一个大家都可以通用的一个方面)

1、我是向xxx学的,她/他是如何给我示范的?(用文字叙述其动作,参考“词句段运用”里的动词运用)用2、3句话说清楚都行。

2、我包好的第一个粽子,它是什么样子的?(先用文字描述,再用图画描绘)

3、我尝试着去包粽子,我是这样来包的。(用文字叙述)

4、学习《赵州桥》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的第三段,围绕一个意思来写清一件事。来修改这个包的过程。

(四)

1、我跟爸爸妈妈商议,我们家要这样过端午节。

2、我们家的端午节是这样过的。(观察,用文字描述)。

3、再次阅读《赵州桥》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注意他们如何具体写清楚的。

4、修改自己的表述,用上两篇文章中的方法。

5、今年过端午节,我还了解到其他的关于端午节的活动,有:划龙舟(从新闻或查资料中获得一些相关活动,简单记录下来。)

(五)试试将前面的一些话放到一起,用《今年的端午节》为题,介绍一下端午节。上面1-4条,我们分别写的内容是不一样的,每个部分练的都是段,最后将每部分串联起来成为一篇很好的文章。告诉学生们,篇是由若干段连起来的。为什么要把这些段连起来,是因为我们要沿着一个中心,顺着一个线索串起来成为一个篇。由段串成篇,不是由三年级习作的段向四年级习作的篇最好的过渡方式吗?这个单元需要用这样的方式重新组织。

做以上内容时有几点缺处:

1、整合时,可能无法太多顾及识字,字词理解。任何设计可能都有它薄弱的地方。到底随文识字还是集中识字,只要没有太多理解障碍可有多种方式,哪种科学需要根据不同情况不同学情来决定。

2、这里提供的是一个整体思路,一个过程。具体的细节也需要根据不同的学情做细致的安排。这只是教师和学生教和学的关注点的变化,在古诗讲解中若多花一些时间来理解也无可厚非。

3、用这样的方式弥补教材的一些缺失,不仅尊重了教材的编排,更是考虑了学生的困难,让学生更容易掌握这个单元的知识,形成较好的能力,解决只有要求,没有具体可以操作措施指引的问题。这样更成体系,更符合学习。

四、统编教材备课较以往的变化:

1、首先要考虑文本的类型(本单元有古文、现代文)与单元的功能定位(本单元是综合性学习),所以文本类型和功能定位要找到切合点。这个点要符合单元的功能定位。

2、要特别留意新的背景下,特别是语言要素的要求下学生掌握的难点的变化。看上去这些点很清楚,但难点与之前不同了。

3、将知识与能力结合起来,整体考量,让单元的学习没有割裂感。

问题答疑:

1、本单元生字大部分是形声字,重点是利用形声字的构字方法识字,那么其他的识字方法要不要提及?

——前面单元的定位时我们知道,这个单元重点不是识字,而是综合性学习的一个单元。除了语文的元素以外,更多的考虑它在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的一个结合上。一二年级是识字非常关键的时候,三年级后我们要逐步降低识字教学在我们整体教学中的比重。比重的问题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另外,我们通常认为学生识字上的问题是识字方法的问题,其实,在于每个孩子识记类型的不同。科学家已经把人类的识记类型分类,有视觉型的,有触觉型的,有的是这两者的结合。有句话说视觉型的和触觉型的人都是天才。(有的看了就会写,有的写很多遍才能记住),触觉型的人练习了就一般不会再忘记了,而视觉型的人记得快忘得也快。这两者不存在谁更聪明的区别。

2、本单元主题是传统节日习俗,除了书上的习俗,还要不要其他人文主题的拓展,如,三字经,千字文等。

——我总是担心,我们一讲拓展,老师就无休止地往里面添加内容。我也真不明白三字经和千字文与中国的传统节日有什么关系。拓展是有限度的,同时还要看效度。我们不是为了增加而增加。这个单元的量前面已经说过,本身就比普通单元的量重了,在这里不建议加更多的内容,而应该让学生真正地去体验去感受。

3、知识性的内容需不需要背诵记忆,比如什么时候过什么节日?

——因为过节对于孩子来说都是快乐的,他们会好好过节,但都不会去记忆节日在什么时候的。不该是背诵,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有这样一个提问,让学生说一说,讲一讲。背诵也要视学情而定吧。

4、口语交际与单元主题关联性较弱,在口语交际的教学过程中是不是需要与单元的人文主题和单元的语文要素相联合?

——口语交际,虽在教材中有明显的编排体系,在教参中也放在了一个比较中的地位,也有出现在考试试题中。但是,其实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是没有被重视的。它与单元的结合也不是特别的密切。口语交际,是练习学生能够用口头表达得清清楚楚,表达得明明白白,表达得有感情,表达得得体大方,种种。我们完全可以借助这里面的场合,这样的一个活动里面,我们练习孩子去说去讲,这是最重要的。所以不用担心与单元联系是否紧密。就去说说节日也没关系,灵活处理,最重要的是要给孩子机会去说。如,本单元,收集资料后给同学介绍、整理资料、相互补充资料和交流资料等,都可以训练交际能力,至于形式内容不重要。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0-03-19教研学习 笔记二·三下第三单元备课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