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和刚考上外地一所大学的表妹聊天,兴致盎然的问她,未来有什么打算?是考公务员还是创业?小姑娘正两手忙着刷手机,根本没听到我在说什么。然后我仗着老脸提高嗓门又问了她一遍,她正刷到精彩处还笑了出来,猛不丁听我一嗓子,正紧盯手机屏幕的眼睛极不情愿地瞟了我一眼,眉头一皱,低叹了一句:“我哪知道啊。。。。你急着问什么啊,到时候不就知道了嘛。。。”接着马上又低下头,两手飞快的上上下下接着刷屏。
一个已年满十八岁的成年人,对自己今后的人生规划居然没有一点想法,这让我很困感。我不知道是不是我们这代人对00后的要求太高,还是她在校以及在家时压根没有人与她谈过这个话题,使得这个问题对于她来说只是大人们对她过早的期许。
也许现在对小姑娘就定下她日后定事业无成的结论还尚早,但反观现在,我们能够在互联网上了解到的例如马云这样的大咖,没有哪一个不是在年轻时就规划好了自己的人生并坚持方向不懈努力才取得世人瞩目的成绩的。
当然,成功的定义并非是唯一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只有从年轻时知道自己适合什么、喜欢什么,才不辜负并非永远的人生。
知道自己适合和喜欢什么并为之坚持,就好像有正确方向和坚固装备的航船,无论航程中遇到多少惊涛骇浪都会遇险为夷,否则要么迷失在苍茫的大海要么被风暴撕碎船身。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年轻人都不自觉地不思考自己的方向,处于混沌迷茫之中。
比如朋友的单位在7月份录用了一名大学毕业生小唯,跟她聊天,她说自己对这个职位很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更多还有迷茫。
她并不擅长理科,所以她在单位工作期间,对工作中涉及的理科专业基础很是无力,科研水平也处于低迷状态,这个现实让一度是学霸的她很受打击。
她本想着辞职,结果被家人说好不容易进入体制内不能说不干就不干,加上老人家泪眼婆娑,又退缩了回去。因为学识基础跟不上职业的专业性,她被领导和同事认为工作能力不强,终于在又一次落选评优中她委屈的哭了,“像我这样理科不好的人,做这份工作太难了。我为什么就不能辞职呢?”
小唯的经历并非个例。许多人总以为自己的经验就是孩子的方向,指定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学习和生活。这其中更可怕的是,许多人本身在年轻时就是迷茫的,忽视了内心的诉求,一直在不适合的方向中摸爬滚打却始终没有建树,心灵的疲倦满附于身。
而那些及早发现自己适合方向的人,在努力后获得了成功。比如有媒体报道:“在转行做演员之前,章子怡曾学了6年的民族舞。她拿过奖,外人看起来风风光光,却只有她自己知道,她比别人多付出了多少的努力。因为在学校里,她的资质并不算好。别人简简单单的一个动作,她需要每天都加练好多遍。1996年,认为自己跳不出未来的她毅然转行,考入了中戏。这才有了后来的一夜成名。”
及早明确人生方向,在坚持的路上洒下汉水,收获才是水到渠成的事。
但很多人都选择在错误的方向上沉默或哭泣,却没有想过重新规划方向,没有勇气和习惯的生活说再见。比如研究型人才却被要求去做领导;营销型人才却被安排坐班;管理型人才却被安排做科研......最后就像网友说那样,你被迫塑造出一个勉勉强强的自己。
一份研究表明,千万种方法中,能够激发人们优秀表现最有效的是——发挥天赋能力。要发挥天赋能力,首先要知道自己是谁,能做什么。
这让我想起曾经在网上看到的一篇文章,“乔布斯年轻时一直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没搞清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因此从大学退学,后来前往印度,他一直都在追寻,他所追寻的正是关于“我是谁”这道问答题的答案。”
而许多人都仅是简单地以人们当下所处的职位定义。比如傅真在《最好金龟换酒》这本书里写过的一段亲身经历。
那时,她在印度旅行,住在一位印度叔叔家里。当那位印度叔叔的小女儿走进房间的时候,他的太太指着她说:“这是我们的小女儿Jasmine,她是硕士,她在Fedex工作。”傅真写到:“真的毫不夸张,就在那一刻,我的汗毛一根根竖了起来。当一个活生生的人只能被简化为学历和工作,我是发自内心觉得可怕。”
基于职位学历的旁人定义往往会让当局者更不敢思考自己正确的方向。
在这方面,哲人的言论支持了人生方向的重要观点。
“意=义疗法”创始人弗兰克尔说:要去追求人生的意义;罗杰斯和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说“活出你自己”“自我实现”。
《你该如何衡量你的一生?》的作者曾在职业发展上遇到过诸多不顺,最后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天赋与热情所在而有所成就。他在这本书中写道:“你应该找到自己的人生目的,你做的一切,包括你的职业生涯、你的人生生活或是你在何处担任义工等,都与这个答案息息相关。也可以说,这是我一生学到的最有用的课。”
正如作者所言,我们都必须去思考人生的目的,即“我想过怎样的人生?”
是想以追求财富为目标,还是以服务大众为已任,或是以农业技能为生享受瓜田李下的生活,都应该遵循自己内心的向往,把握好自己人生的航向。
遵循内心的方向,远比混沌前行更重要,否则你将在错误的道路上深陷泥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