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十三篇精要【1】计篇

图片发自App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导读


孙子兵法第一篇讲“计”。如果问中国历史上谁最会用计呢?都说是诸葛亮。但是,用孙子兵法的标准来看,诸葛亮的“计”不及格。为什么呢?因为孙子兵法的“计”,不是计谋的计,不是三十六计的计,是计算的计。五事,是道、天、地、将、法五个方面的衡量;七计,是主熟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七个科目的比较。相当于我们现代管理学的SWOT分析,比较敌我双方优势、劣势、机会、威胁。

比较之后,就计算打分,打完分就知道胜负。所以计算是为了知胜,有胜算才打,没胜算就不打。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这段误解很多,都以为是说算计得多的胜,算计得少的不胜,所以要庙算,要多谋划。

非也!这段话意思是说——算计没用!这里的算,是计算,不是算计,如果计算下来,你没有胜算,那你再怎么算计也没用,你不要打!

得算多少,十一家注李荃注解说:“太一遁甲置算之法,六十算以上为多算,六十以下为少算。”就是说,要有六成胜算。“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意思是说,有六成以上胜算才可以打,六成以下就不要打,如果完全没胜算,更不要考虑打。

孙子是极理性,风险偏好极低的人,《孙子兵法》开篇就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打仗是不能试错的,因为试错成本是身死国灭,是不可接受的。

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里也讲过敌我双方各种力量和关系的对比计算。他说:“拿破仑说得很对:这是一道像牛顿那样的人也会被吓退的代数难题。”不过,克劳塞维茨不像孙子那样几乎是百分百理性的,克劳塞维茨总是会强调感情的作用,他说:“这种判断像在军事活动中任何一种判断一样,绝不可能是纯客观的,他取决于君主、政治家和统帅的智力特点和感情特点。”总之,最终是个人在做决定。

那么我们为什么说诸葛亮的“计”不及格呢?把魏蜀吴做五事七计的对比,魏国五百多万人口,六十万兵力;吴国两百多万人口,二十万兵力;蜀汉呢,只有不到一百万人口,十万兵力;怎么算他也没胜算,但是他非要六出祁山,九伐中原,把四川人民拖进兵祸连接。相反,司马懿每次的“计”,都把诸葛亮计算得死死的,计算他什么呢?就是算他的粮食,他每次出征,得攒两三年粮食,到了前线,如果不能速战速决,他粮食吃完了,回家路上的粮都不够!所以只需要挂上免战牌,就把他憋回去了,根本不要打。在最后五丈原一战,司马懿就坚决不出战,诸葛亮送他女人衣服羞辱他,他也不搭理,就把诸葛亮给憋死了。


《计篇》也讲诡道:“兵者,诡道也。”但诡道不是兵法的根本,敌我双方实力对比计算,这是基本面,是根本。曹操注解诡道说:“常法之外也。”这一句就准确了,那不是主要的。打个比方,足球比赛,每个动作里面都包含有假动作,但没有哪个队是靠假动作赢球的,赢球,还是靠体能、技术和战术,那就是五事七计了。

克劳塞维茨也讲这个问题,他说,打仗不靠复杂的巧计,靠简单直接的动作。因为准备复杂的巧计需要时间,而在你的准备过程中,如果对方先来简单直接的那么一下子,主动权就转到他那一边了。所以,与其靠复杂的巧计胜过对方,不如在简单直接上始终走在敌人前面。

克劳塞维茨甚至不赞成佯动和迂回,他说佯动的兵力如果少吧,不痛不痒没什么用,如果大呢,大兵力没法佯动,是真动。战略迂回呢,他说拿破仑从来没有搞过战略迂回,都是直来直去,猛打猛冲。

克劳塞维茨说,双方的智力都差不多,实力往往也差距不大,战争就变成了一个按部就班的纸牌游戏,而洗牌的是偶然和突发事件,总有一方会出问题,天平就晃动了。这一点,孙子兵法后面也有讲,胜可知而不可为,一是没胜算就赢不了,二是管不了别人,只能管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所败,当敌人犯错误的时候,我们别错过机会。如果主动一点,就是李世民说的“多方以误”,想方设法引对方犯错误,就是踢足球的假动作了。


《计篇》还有一个要点,就是讲将道——智、信、仁、勇、严。孙子把智放在第一位,而克劳塞维茨始终把勇放在第一位。他说:战斗越往前发展,积累的偶然和意外越多,策略组合越来越不起作用,最后只剩勇气还起作用。我们能克服困难的原因在于敌人的困难也一样多,我们犯的错误会被他们的错误抵消,所以关键在于我们的勇气要超过他们。但还有一种能力是优秀统帅具备的,就是正确而迅速的判断几乎已成为他的习惯,由此让他具备指挥大的战斗时最光辉的特性——果断。

曾国藩书生带兵,他把孙子兵法拿来翻,看到智信仁勇严,觉得自己怎么也修不全。后来,他自己总结出两个字:廉、明。廉是廉洁,他说士兵对将领是不是足智多谋、能征惯战没法要求,但是人人盯着利益,对将官在银钱上是否干净,对下属保举提拔是否公平,就十分在意。你不贪钱,他就服你。明呢,是要把下属的表现一一看明,临阵之际,是谁冲锋陷阵,是谁随后助势,是谁拼死阻击,是谁见危先避,全部看清记明;在平时,每个人的勤惰虚实也逐细考核,这样赏罚分明,兵就带得好,就能打仗。曾国藩说,有了廉明,智信仁勇严自然就有了,没有廉明,智信仁勇严都没基础。

明天讲第二篇——作战。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孙子兵法十三篇精要【1】计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