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安德斯·艾利克森的《刻意练习》很多人都读过,对于书中提出“制定目标-保持专注-包含反馈-走出舒适区”的练习4要素也了然于胸,并努力践行到自己的生活工作中。可是却发现,明明是按着这个原则来坚持的,虽然有了一些进步,最后却总是卡在一个水平难以有更高的提升。
很可能是你忽视了几个重要的细节要点。
▶技能分解,明确并练习关键节点
我们都会在学习新的技能前,根据smart原则制定一个具体可被衡量的目标,也懂得把目标分解成一个个阶段性的短期目标,以此来指导、检视自己的学习情况。但问题是,很多人只学会了分解目标,却没有学会分解技能
分解技能,专项练习
面对任何一个新的技能时,由于我们没有清晰系统的认知,很容易陷入胡子眉毛一把抓的茫然无序的行动中。
拿写作来说,如果我只关注目标,只知道闷头练习,可能要走很多弯路。而当我把写作拆分成知识类、软文类、鸡汤类等不同类型,在根据不同写作类型细化“素材收集-建立选题库-标题-开场-排版-结尾”等技能单点后,就可以针对各类型的各技能单点专项练习,逐一突破。
等到各技能单点掌握并熟练运用,一个系统的写作思维就形成了。
明确关键点,事半功倍
要想让自己各个技能单点的专项练习更有效果,你还需要明确各个技能的关键点是什么,避免自己只关注到一些皮毛,甚至是按照错误的理解来练习吸收,这也是为什么艾利克森博士一直倡导要在练习前找一个优秀导师的原因之一。因为优秀的导师凭借丰富的技能基础和经验积累,会预先帮你明确各个步骤应该注意什么,重点要关注什么,让你更高效的学习。
举网以纲,千目皆张。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学会分解技能,知要领,抓关键,自然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 在尽量真实的环境中练习
心理学上有个说法,叫状态依存学习,指的是你所处的环境会影响你学习和记忆的能力。也就是当你练习的环境无限接近需要使用技能的真实场景时,你更可能在真实场景中发挥的更好。
状态依存学习在生活中的运用比比皆是。
医院临床实习时提供的仿真的临床环境,设施、装备、器械尽量都和医院一样,在规避误诊和伤害的同时,能最大程度的帮助实习医师学以致用;
学校的模拟考试,保持和真实考试一样的环境氛围,一样的标准要求,就是让学生在重要考试时有更稳定的心理适应能力,以便更好的发挥。
当长期处于接近真实的环境中来练习,培养出来的本能反应能帮你更好的应对面对真实情况时的各种问题。
很多的技能学习必须考虑练习的环境,想象当你学习演讲技能时,如果你一直只是面对着镜子独自练习,纵然表达能力和演讲技巧都已经熟练掌握了,可是当你突然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时,不自觉涌起的紧张感必然会影响你的正常发挥。
学习或技能水平受到情景需求的影响,最终将会用在什么样的情景中,就应该为自己建立对应的学习情境,减小情境与真实环境的差异,以确保成功的场下练习转化为成功的实战表现。
▶ 如何正确的反馈
反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获得有效反馈,并及时应用反馈,可以让人进步的更快。但现实情况是,我们每天都面临着来自周遭各种各样的反馈,也习惯着用反馈去回应周遭世界,这种惯性的“反馈免疫”导致真正在学习技能时却往往无法有效反馈。
那到底什么样的反馈才是有效的?
反馈的时效性
《刻意练习》中讲述了一个这样的困境:放射科医师工作时间越长,他们看X射线照片诊断的准确性却反倒下降了。通过大量研究发现,原来是放射科医师在看片得出诊断后,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得到关于诊断结果的反馈信息,而到那时,那些放射科医师早已忘了他们当时做出诊断的依据是什么了,虽然最后也给出了反馈,但是对于提升放射科医师的诊断能力却十分有限。
如果失去了时效性,反馈和纠正就失去了价值,难以发挥真正作用。
《心流》中说,反馈的一个重要价值是在意识中创造秩序,强化自我结构。当在某一行为或动作发生的情景中给与了及时的反馈,远比事后给出更高质量的反馈有效的多。所以,当你想要反馈作用于行为本身时,一定要缩短反馈的回路。
反馈中应当包含对解决方案的思考
我们平时的反馈在形式上主要分为内部反馈和外部反馈、正反馈和负反馈。内部反馈是自我反思,外部反馈是来自他人;正反馈是明确了做得好的地方,是肯定认可;负反馈是还存在的不足,是批评建议。
不管是哪种反馈,不是知道了就完了,要能从中得出对于之后行为的指导。对于正反馈,要能总结好在哪里,为什么做得好,是运气,还是自己某方面的能力,能不能运用到之后的行动中;对于负反馈,不要纠结在不足的细节上,要分析为什么没做好,怎样优化完善可以让下一次做到更好。
也就是从反馈中总结自己的行为方法论,可以说,反馈中没有包含关于解决方案的思考,都是自我敷衍、自欺欺人。
▶ 持续性的走出舒适区
认知心理学有个必要难度理论,即存储与提取负相关,存入记忆越容易,提取出来越困难;反之,如果存入较为困难,知识提取会更方便。
这,便是走出舒适区的重要性。
但要注意,走出舒适区,有两个要点:
一、难度适中
艾利克森博士把这个难度适中描述为处在舒适区之外却离得并不太远的“甜蜜点”,这时改变可以最迅速有效。
不管是身体还是心理,都有承受限度,难度过大超过了这个限度,往往是难以坚持,导致倦怠和低效,甚至对自己产生伤害。至于,如何界定这个跳一跳够得着的“甜蜜点”,要因人而异,需要我们自己去反复实践调整了。
二、要重复“增加难度-走出舒适区”的过程
我们身体有偏爱稳定性的倾向,为了自我保护,具备自我调节保持体内平衡的能力。当我们对自己施加压力时,便打破了原有的体内平衡,身体会产生补偿反应去响应那些变化,目的是重新构建体内平衡。
由此产生的陷阱是,当新的体内平衡形成后,我们又会感到舒服,尽管这种平衡不同于以前,但是已然进入新的舒适区。所以要想不断进步,必须不断给自己增加难度,不断走出舒适区,这样才能保证持续进步。当然,这个过程是极度痛苦的。
“当我们在提高自己时,我们才最像是人类。和其他任何动物不同,我们可以有意识地改造自己,以我们选择的方式来提高自己。这使得我们和当今世界以及有史以来的其他物种区别开来。”
刻意练习作为一项广为人知并行之有效的学习力模型,是发展并创造自己潜力的绝佳方式,让我们有更大的力量来掌控自己的人生,而这种力量,就握在我们每个人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