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4】亲子阅读儿童文学系列之《侏罗纪公园》(上)

我是昭君,我想记录我生活工作的点点滴滴,今天是我每日一篇文章的第1404天。


今天分享一部世界公认的经典科幻文学作品《侏罗纪公园》。

这本书是世界恐龙文化的鼻祖,是横扫全球45亿美元票房。著名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的经典科幻电影《侏罗纪公园》的同名原著,斯皮尔伯格导演的强烈要求作者续写这个系列,并在其最新的上映电影《头号玩家》中也对《侏罗纪公园》进行了致敬,足见这位好莱坞顶级导演对这个系列作品的钟情和珍爱。

《华盛顿邮报》是这么评价的,说这本书非同凡响,它就是一个奇迹。《纽约时报》评价说,全是悬念,简直让人喘不过气来。《星期日电讯报》更是称其为这个世界上极其引人入胜的一本书,Time Out网站评论称,惊心动魄的冒险,每一个转折都精妙绝伦,让人无法放下更无法忘记。

《侏罗纪公园》的作者迈克尔·克莱顿是美国著名的畅销书小说家,同时兼职编剧和导演,被誉为“科幻惊悚小说之父”。他的作品连续十年登上了美国年度畅销小说榜单前十位,他的作品被译成了36种语言,总销量超过了2亿册,12部作品被翻拍成了电影,被电影制作人称为“好莱坞最受欢迎的小说家”。

迈克尔·克莱顿最擅长将精彩紧凑的情节和科学上的时兴话题相结合。比如说《侏罗纪公园》还有它的续集《侏罗纪公园2:遗失的世界》《升起的太阳》《刚果惊魂》《神秘之球》《龙卷风》《终极骑兵》《时间线》等等。

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和科幻元素紧密地结合,带来了经久不衰的热度,创造了无数图书销售的奇迹,还有好莱坞的票房奇迹。2008年迈克尔·克莱顿携他的最新一部世界级畅销小说《下一个》又译为《客麦拉的世界》,然后就登录到了中国,连续数周位居畅销书排行榜的首位。

《芝加哥太阳报》是这么说的,和世界上其他优秀的小说家一样,克莱顿知道怎样让一个故事鲜活刺激起来。他的叙事有种难以抗拒的力量,让你迅速被这个情节吸引进去,并且一口气读到结尾才能回过神来。

《圣路易斯邮报》是这么评价的,克莱顿是个大师,他尤其善于一边讲新鲜的冒险故事,一边开科学知识小课堂,他让读者体验淋漓尽致的冒险,同时还能受益匪浅。

《华盛顿新闻报》评价说,克莱顿是这个时代最会讲故事的人,他的故事不仅引人入胜,而且营养充分,哪怕是刺激到令人胆寒的情节也闪烁着天才的想法和真正的哲思。

1973年迈克尔·克莱顿自编自导的电影作品《西部世界》。在当时同样引起了轰动,这是世界上首部应用电脑特技的电影,用特别小的预算收获了令人震惊的票房成绩。这也是近期HBO大火的美剧《西部世界》的改编原型。

1975年迈克尔·克莱顿将自己的同名作品《火车大劫案》翻拍,这部影片成为他和奥斯卡影帝“007特工”肖恩·康纳利的完美合作。可以说迈克尔·克莱顿对于现代美国影视作品的推动和发展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迈克尔·克莱顿本人,他是一位超级学霸,之所以能够对于那些科幻作品驾轻就熟,也是得益于他本人无比丰富的知识储备。

布莱顿曾经在哈佛大学文学系就读,然后转读考古人类学系,一年半之后又开始攻读医学,1969年获得了哈佛大学医学博士学位。他还曾经担任剑桥大学人类学讲师,麻省理工学院的客座学者。

正是这些非文学领域的研究,为他积累了人类学、医学、生物学还有神经学等等渊博的知识,也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止这些,他还创立过自己的软件公司。他开创了应用电脑特技制作电影的先河,还写过关于信息技术的书《电子生活》,自己甚至还设计了一套叫“亚马逊”的电子游戏。

克莱顿同时在美国作家协会,美国导演协会,电影艺术和科学学会等等多家行业协会中任职,也是美国在电影、电视剧、畅销书三个领域的排行榜都取得首位的人物。

所以他个人也是被《人物》杂志评选为“全球最富有魅力的五十人之一”,而让克莱顿声望达到顶峰的作品,就是在20世纪90年代,他的小说《侏罗纪公园》这本书被大导演斯皮尔伯格搬上了银幕,成为了人类最优秀的十部科幻影片,也使得迈克尔·克莱顿的妇孺皆知,名满天下。

在《侏罗纪公园》里,迈克尔·克莱顿对于生命的起源和发展给出了一份比想象更大胆,比科学更具体的答案。他甚至大胆预测,人类可能来自于恐龙,并描绘了人类非常诡异的,充满了血腥暴力的史前文明阶段。

由此,他也获得了“科幻惊悚小说之父”的美誉。《侏罗纪公园》构建了大众的恐龙基本认知,掀起了一场空前绝后的恐龙热潮。这一题材无疑是极其具有历史性,创造性的。

富豪哈蒙德在进行恐龙研究过程中,发现一只吸了恐龙血,被困在树脂化石中的蚊子。他从蚊子体内的恐龙血中提取出DNA,复制出真正的恐龙,并建成了一个恐龙的“侏罗纪公园”,把已经灭绝了6500万年的生物,重新通过现代的科技复活了,带入到现代社会了。

作者的大胆假设和无与伦比的精彩创意,真的是让我们叹为观止。克兰顿的这一设计就是最标准的科幻小说。

在具体分享之前,先简单了解一下科幻小说的起源。1918年,美国的雪莱夫人出版了小说《弗兰肯斯坦》又叫《科学怪人》,宣告了科幻小说的横空出世。

这部小说描写了一个起因于科学发明的恐怖故事,科学家弗兰肯斯坦制造了一个人形怪物,怪物因为不容于人类而四处作恶,为祸人间。最后和弗兰肯斯坦同归于尽了。

所以不难看出,这个时候的科幻小说从一开始就对科技的发展是存有戒心的。人们可能会造成自己无法驾驭的东西,像是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最后被科技反将一军。

会产生这样的思考,也和当时的“一战二战”的社会背景有关系。战争驱动着科技发展,创造出来的先进武器让人类陷入更加惨烈的灾难。

因此在这类小说中,无一例外,一个更新更高科技成果的出现,即是人类走向灭亡之路的必然。当我们直接跳到故事结尾,也会知道侏罗纪公园最终被毁灭,正是因为科技的力量完全失控所致。

继续细分下来,《侏罗纪公园》和《弗兰肯斯坦》是一样的,同属于“软科幻”文学。与此对应的是“硬科幻”文学。什么是软科幻,什么是硬科幻?二者之间又有什么相同或者不同之处呢?

对于硬科幻,一些具有理工背景的科幻作家,这个学术性专业性更强,通常比较注重自然科学根据,对科幻因素的描述还有解释,也非常地详尽,让读者不禁是信以为真,这便是所谓“硬科幻”一派。

但这种故事多数会遵循科学的发展规律,没有过分大胆的假设,有些让人读来会觉得有点乏味。《海底两万里》《三体》《星际穿越》这些都属于“硬科幻”的范畴。

而与之相对的所谓的“软科幻”就是情节和题材集中于哲学、心理学、政治学、历史学还有社会学等等倾向的这些科幻小说分支。

创作软科幻作品的作家可能就没受过什么理工方面的专业训练了,在描写科技内容的时候就会避重就轻。尽量用故事情节,寓意还有人物性格来取胜,但也具有各种创新大胆的设计,他们的作品自然而然地就叫做“软科幻”。

这类作品中的科学技术和物理定律的重要性被降低了,因为它所涉及的题材往往被归类为软科学或人文学科。今天分享的《侏罗纪公园》是属于“软科幻”。

迈克尔·克莱顿虽然全能,但也不是遗传基因学的博士。所以他在创作《侏罗纪公园》的时候,就有意地淡化了。

克隆恐龙需要的具体基因组分列,基因链条等等,也不会对实验过程进行什么详细的描述,过多的解释甚至也不顾这种超前的科学构想是否有实现的可能性。作者他只管提出一个巨大的假设,他所关注的是这个科学发明出现之后,我们的社会出现怎样的变化,未来的社会将会怎么样。

因此,《侏罗纪公园》这部作品也是史上争议最多的作品之一,直到现在,关于能不能将6500万年前灭绝的恐龙复活的话题还在讨论呢。

2015年7月22日,《欧洲核子中心快报》也刊载了类似的猜想,迈克尔·克莱顿的很多假设都有可能成为事实。“侏罗纪公园”或许不再是一个梦。

英国科学家贝尔塔佐,在切开白垩纪恐龙的骨骼化石中,意外地发现了血液是7500万年前类似血液的细胞和胶原蛋白,这比雷克斯霸王龙还早1000万年,不过这些骨骼保存得并不好,而且没有发现外部软组织,从这些标本中提取DNA不太可能,但也不排除将来会出土更加完整的恐龙基因链,那个时候复活恐龙就不再是一个梦了。

除了面对科技层面的反思,迈克尔·克莱顿为什么要创作这样一个作品呢?他也是西方少数几个能将通俗小说的惊险、火爆和高雅文学的思想意蕴融为一体的作家。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既能看到奇思妙想的创意,又能发现他独一无二的人文思考。纵观全文,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充满了对于生命规律的敬畏。

19世纪以来,人类进入了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代表的人类率先享用了科技带来的好处,然后就开始对外扩张,自然环境就被大规模地破坏。

其中也包括了生物、物种在数量上的激增,减少和灭绝。如今的温室效应、大气污染已经成为常态,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侏罗纪公园》中的恐龙本身就是资本召唤下出现的场景,整个恐龙再生计划一开始就带有浓重的商业色彩。始作俑者是谁约翰·哈蒙德,他招揽科学家,从琥珀里的蚊子血中提取了恐龙的基因信息,建立一个研究中心来培育繁殖恐龙。并不是因为他有多么喜欢恐龙,而是为了开设公园,吸引大量的游客花高价游览。

原著中提到,他曾经为了炫耀和赚取眼球,利用生物技术造出了一只20厘米高的大象。最后大象惨死,他也没有什么丝毫的悲伤,只是继续着更加违背自然规律的研究。

在人物塑造上,作者无疑将哈蒙德写成了一个追名逐利的商人,也是在某种程度上对于后代们急功近利的行为敲响警钟。

希望人们能够明白,几百万年来,地球有自己赖以生存的自然法则,不会因为人类的自以为是而轻易改变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1404】亲子阅读儿童文学系列之《侏罗纪公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