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写作100天后,更添信心迎接未来,却没想到接下来要面对的是更大的挑战:
--保持原创,坚守初心,需要更强的定力支撑前行;
--观点的多元化原本是好事,却有时也因不相容而带来困扰;
然而,我依旧想做一位“白日梦想家”。回看过去200天的自己,我呼出一口长气:
“还好,我选择了坚持”
文/白告Sir
首发/微丨信丨公丨众丨号:我们都是有趣青年
“白告Sir,你每天写文章要多久啊?”
一直以来,都有朋友好奇地私戳。如果非长文写作的话,目前从构思、文案、排版到最后推送平均下来大概不到1个小时。
当然,我不是为了求快而写作,在经历了第一个100天的结构化训练后,如今的写作过程更加行云流水,从而水到渠成。
第一个阶段带给我的宝藏是:如果有了一个想法或阶段性的思考,给我一个小时,我能将脑海里的内容以可阅读的形式推送到你的手机上。有趣的是,曾经在火锅旁,因为突然而来的一个想法,只能忍着肉香味,躲在角落里完成了输出。
每篇原创文章的结尾都会记录写作习惯
“那剩下来的时间都用来干什么?”
我用了100天,才找到了答案。
01
第一个100天阶段我在为“写作”本身建立习惯。而第二个阶段则发现要想维持写作习惯,则还应关注它的一些前置步骤,从而构建起完整的写作生态体系。
目前,我认为的生态体系是以“写作”与“我”为核心的。
随着大脑现有资源库持续地被挖掘,我必须源源不断地进行输入才能保证后续输出新鲜物料的可能。
电影《一一》中有一句台词:“电影发明以后,人类的生命,比以前延长了三倍。”作为一名影视爱好者,喜欢在微弱的灯光下用快乐星球中的钥匙按下空格键,进入另一个世界:
在《黑水》和《切尔诺贝利》中感受人与自然不断变化的关系链;在《好莱坞往事》中窥见每一种职业背后的辛酸;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和《小丑》中探索人性善恶的阈值……
虽说我还没有影评人具备的专业知识(表演技巧、镜头设置、剧本解读等),但每次观影后,都会输出观点文。为了让娱综影音类观点文更加集中地输出,我在其他平台中开启影视类账号,注重领域的垂直细分。
欣喜的是,在参加完官方训练营后,不仅顺利地拿到了“原创”标识、加V认证,还获得了两次特别的计划奖励(每天会选取平台上100-1000篇文章奖励300-1000元),更加激励后续创作。
如果说影视类内容是用短短的时间就带领我们走向另一个世界,那书籍的力量就是增加这个异世界的张力。
由于大脑中的存货所剩不多,同时为了达成以周为单位的书籍类内容输出,不得不倒逼自己输入。仅仅一个多月,目前的阅读量已经超过去年(惭愧),部分内容已经内化为行动,持续收益。
《奇葩说》中有一次请到了嘉宾梁文道先生。节目中指出他的看书量大概在10000本以上,就算马不停蹄地看下去,以一天一本的速度也要看三十多年。实际上,看书越往后是越来越快的。前期看书,以全文精度+内化为主,而每看一本相关领域的新书,是在原来的观点体系中补充新的内容,看得越多,可补充的内容就越有限。看到后面,梁文道先生只看标题就能了解作者大致会写什么观点,而有哪些观点是没有提及的。
这就是“主题阅读”的魅力,前期我们一本书一本书地主动阅读,后期我们开始搭建观点体系,让每一本新书扩充自己的观点体系,让我们“牵着作者的鼻子走”。
读的书越多,就能建立内在精神世界的富足,而不被外界杂乱信息干扰。如今,我加入了未来大学的读书交流社、ReadMe读书营,和全国各地的斜杠青年们一起探寻书香世界。而身边也有固定的几位书友,每隔一段时间会交流看过的作品,互相安利,深度交流。
除了书影音的内容输入,第二阶段开始不断丰富自己的技能树。我参与了人民网和读者官方的社群进行专题化学习,打破传统写作思想的桎梏,迎接新媒体时代的全新特性。
如果说文字是横跨在读者和作者之间的桥梁,那么排版就是让这座桥修得更好走,方便来往沟通。为此,我开始了PS技能的修炼之旅,对标求职岗位的PS技能要求,已经完成初步功能的全部学习,打破排版能力的瓶颈。
在第二阶段,发展最深的技能点当属“品牌宣传”了。我开始尝试和企业主与品牌主沟通,协助完成品牌宣传的新媒体项目。经过沟通,我也有了一位在企业里担任品牌总监的师傅。
我发现,这是一个和自媒体差别很大的方向, 甚至两者的出发点大相径庭。自媒体是以“我”为角度散发观察、思考和交流,而品牌宣传则需站在企业主的角度,行业观察、品牌推广、软文营销都得在维护雇主品牌形象的前提下达到推广的目的,触达精准客户群。
在品牌领域,有一个关键词是“用户心智”,通过稳定的企业形象、靠谱的解决方案、与时俱进的内容力争在消费者心中占据一个位置。这一步并不容易,就好像想到咖啡,你内心可以第一反应是“星巴克”,但谈到汽车,每个人的脑海中却想到了不同的品牌。
如今,在这个领域持续深耕,也接触了丰富的品牌案例,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长,也仍有很多不足,拿师傅的话来说:“还没有完全就建立一个品牌主的意识”,下一阶段继续努力!
除了以上几个技能点外,我还在为短视频领域做准备。虽说当下最热门的新媒体形式非短视频莫属,但如今我还没摸清楚自己的核心定位,加上拍摄、服化道、后期等都需要精力,我一直处于观望态度。不过,目前已经进行了大概一年多的领域知识积累,分析感兴趣领域大V的分发模式和套路,相关前置技能的初步学习已经全面展开,以备不时之需。
完善的输入体系使我在每天基本写作以外的时间变得格外忙碌,不仅在忙碌中发现了可观的变现渠道,品牌主的合作也从客单价20上升到最高1200元,同时让我在新媒体这条路上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
02
经过了大量信息的输入,是不能直接进行输出的。中间一定还有一个步骤:信息处理,即思考,分为两个部分:独立思考和碰撞思考。
在我的理解中,独立思考像是一种封装技术。思考的过程可以很漫长,足够深入,通过输出相关思考后,就被“封装”了。封装后的思考,就好像是微波炉上的旋钮,每次使用时你不必去研究背后的技术原理,拆看主机查看芯片结构,而是直接上手即用。
在第一个阶段的写作原则中,我要求自己每次文章必须是“完整”的,即有完整的观点和支撑体系,从而至少达成一个闭环。这样做的好处如今在“封装”上体现出来了。近期在ReadMe社群中,当大家问到拖延症,就能立刻想到当初写过的《惰性:你这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小妖精》;当谈到罗永浩时,就能想到《燃点》中创业者的点点滴滴;当谈到碎片信息和知识智慧的关系时,就能想到在晓书馆里看过的《元数据》的重要章节……
如今,封装的过程还不需要外部工具来完成,往往提到关键内容,我就能联想到相关的思考。
考虑到未来内容越来越多,沉淀下的知识也越来越丰富。也许会逼近自己的生物极限(记忆能力、大脑检索能力、反应能力等等),因此我必须从此刻开始建立一个“大脑外置处理器”,这个工具必须帮助我管理所掌握的知识、技能、碎片待处理信息、工作、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经过了一年在“幕布”上的尝试,如今我开始迭代反思,全面转移至“印象笔记”平台,建立个人知识管理库2.0,在未来极限到来之前便打造一个专属于我的“超级大脑”。
菲茨杰拉德说过:“如果一个人能同时保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念还能正常行事,这是第一等智慧的标志。”因此,除了独立思考以外,人与人之间观点的碰撞也非常重要。
在第二阶段开始,我就意识到,如果写作仅仅是我一个人,那成长的速度将会比较缓慢。于是,在这个阶段,我需要完成从“我”到“我们”的转变。于是,小型精品化公益写作社群应运而生。
在这里,如果你做不到周更,就会被淘汰。我认为,碰撞的前提一定是需要保证稳定的写作习惯,如果只写了几篇就开始侃侃而谈,不但对写作的理解非常片面,同时也在稀释交流的质量。
每周一,我都会淘汰不合格的写友,如今社群淘汰率超过60%,却也因此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新疆除了每天带孩子和工作外,依旧抽出时间坚持每日输出的塔妮娅、坚信生财有术,用技术改变世界的凯文大叔、走过人生四十年却依旧死磕阅读的进华姐……
我们在这里专题交流,不仅互相激励,分享交流,还诞生出了一个“群中群”,让头部坚持者一起“专题交流。”在“专题交流平台”中,每天我会发布一位写友曾经的文章,而其他人在一天时间内对这篇文章进行集中点评。正所谓温故而知新,很多写友经历了大家认真的点评后,茅塞顿开。也因此在旧闻中悟到了新的改进方向。
除此之外,我也首次尝试了公益直播,分享自己的写作经验,和大家一起交流。于我而言,写作社像一个车轮,只要克服了前期的飞轮效应,它就能自己跟着惯性转动起来。这让我意识到了“社群运营”的重要性,它能够链接人,也能发挥1=1>2的效果。
如今,新媒体领域的好友已经在微信列表中占据超三分之一。在第二个阶段,我不再因物理环境封闭自己,结实了一大批在不同平台和领域中深耕的创作者们,这其中我也接触到了行业大咖小声比比背后运营人梓泉、知名公众号“差评”的圈子、芥末微报背后的运营团队、《奇葩说》官方公众号东七门的编辑……
同时,我加入了极致研习社MCN,在高标准严要求下不断精进自我,研磨写作技能。在大咖的带领下逼着自己不做吊车尾。
碰撞交流给了我更多思考的方向,也让我发出“原来还可以这样”的感叹。它给我的房间安上了一扇扇通往世界另一个角落的窗户,感叹大千世界的参差多态。
03
只有经过输出和思考,才可以开始输出。在第一个100天阶段,我更多的关注写作习惯和写作内容的尝试。
在第二个百日阶段,我的写作领域开始收缩,公众号上目前仅发布“日常”、“观点”、“影视”和“干货”四个方向, 未来也会进一步聚焦。之所以一开始不想给出最细分的定位,是因为我仍感觉自己有很多方向的内容想写,只有在不断写作过程中,才能慢慢发现自己擅长且能写出深度的领域。
文章banner栏会交代文章的属性
有意思的是,一次洗澡时脑海里片段式的闪现出了一部完整的科幻电影,我将这个想法用了几个小时尝试输出了人生第一部微小说《消失的第13号时疫区》。
排版能力的提升让第一阶段的“脑洞”类文章从文字形式变成条漫,从数据上也能看出深受读者的喜爱。此外,在第二阶段公众号也从“我们都是职场青年”转变为“我们都是有趣青年”,视觉风格全新迭代(logo、banner栏、二维码、作者介绍、写作数据记录等等),新风格也收到了点赞。
为了让输出更有针对性,避免对墙说话。在今年年初我也建立了全新的粉丝群,所有的粉丝仅从历史文章的二维码里进入(不做其他任何站外推广)。每周在群内还会有主题交流,内容会同步输出。粉丝粘性高,也让我第一时间了解了文章本身的质量。
在这里,我认识了线下书店的店长、城市高楼的爱好者、城市雕塑的打造人、互联网瑜伽的新型模式创业者……未来,我也会开启一个全新的栏目“我们都是有趣青年档案袋”,将青年们的故事收入囊中。
04
以上便完成了从输入到思考再到输出的链路全流程,这背后的执行者是“我”,高强度的链路打通也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是自律。没有规律的作息,即便计划再周密也无济于事。我认为自律的前提不仅仅是自制力,更重要的是强目标性。例如:上面提到我学习PS的经历,其实这已经是我第三次开始学习,之所以前两次在学生时代的尝试无疾而终,是因为当时的我仅仅认为“多学一门手艺总没有坏处”,由于缺乏强大的驱动力,便没办法做到“自律”。因为我们的大脑第一原则是让我们尽可能地“懒”。
自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通过计划来做骨架。从第一阶段的每周写作原则反思,到如今我的每周所有行动项反思,这背后让我看到每一处不合理待改善的地方,也让我可视化地见证自己的成长。
昨天,当我在北辰青年复盘营中看到创始人宋超的复盘时,心生感慨:一个坚持每天复盘的人到底有多强大的执行力,又能带来多少的收获,正所谓进一步有进一步的欢喜,《好好学习》背后的作者成甲亦如此。
上述内容中提到了个人知识管理和社群交流,一个是向内看,一个是对外看。而这背后更重要的,一直在指导个体行动的,是价值观。
随着写作的深入,我开始看到行业里的不和谐因素。诚然,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改变世界的前提一定先是适应这个环境。
在这个过程中,唯有坚守初心,呵护好自己的价值观,才有可能不被外界杂乱因子干扰。
最后,我想问问自己:“还记得写作的初心吗?”
在写作计划2.0开启时,我告诉自己:
如今,它还没有变。我也完成了第二个阶段的目标,每月稳定盈利3000元。接下来,即将向写作第一个自然年的终极目标冲刺(养活自己)。虽然现在还不知道如何实现,但我仍然希望在未来,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
感谢屏幕前每一个认真阅读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