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程玲燕
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描绘的春日图景,学习文章的结构之美。
2.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读出重音和停连,初步体会作者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预习:
1.扫清字词障碍,为读读写写的词语加拼音。2.积累写春的诗文。3.搜集作者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说春,描绘春之胜景。
你读过哪些描写春天的诗文,你从这些诗文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春天?
说作者及其本文的写作背景。
二、读《春》,明确结构和段意。
1.请展开想象的翅膀,大声朗读课文,你读出了几幅美丽的春日图景,图画带给你怎样的感受?朗读时用怎样的感情基调来表达这种感受?
多媒体呈现:
2.用简洁的语言美说课文段意。
多媒体呈现:
小结:五幅图富有生命力、富有美感、饱含情感。感情基调:热情欢快。
三、颂《春》,读出重音和停连。
你最喜欢哪一幅图?说理由。并简要说明你在朗读这段文字的时候是如何读出重音和停连的。
1.自读,做批注;
2.组内分享交流,做笔记。
3.小组展示:
说喜欢的理由;说如何处理重音和停连;颂读喜欢的那一幅,读出重音和停连。
多媒体展示:
3.展示示例,小结方法。
小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表达喜欢的原因:写了景物怎样的特点,运用什么方法(修辞、表现力的动词或形容词)写出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补充完善自己的批注,分享。
四、背《春》,运用层次分析法。
多媒体呈现:第五段的层次。
五、布置作业。
1.运用背《春》的层次分析方法,细化《春》的结构图。
2.分类积累词句。
精妙的动词:
典雅的形容词:
有音韵美的叠词:
3.仿写:发挥联想和想象,另写一些比喻句来描绘春天:春天像……。
《春》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程玲燕
教学目标:
品析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和多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体会文章的优美情境,学习运用朗读的重音和停连,读出言美、景美、情美。
教学过程:
一、品春,赏析语言特色。
课文读起来富有童趣,又带有诗的味道,清新、活泼、优美。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试找出一些段落,或品味词语,或品味修辞手法,或赏析表现手法……体会文章表达童趣的妙处,然后动情朗读,读出童趣。
1.以春花图为例,品读童趣: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这句话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作者在这里把桃树、杏树、梨树当成儿童来写,你争我抢,纷纷开花。你开得花多,我比你开得还多,富有童趣。“满赶趟儿”这两个词更让我们看到了花挤满枝头的情状,让我们感受到了春意盎然。
(2)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里带着甜味儿;”是实写,“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是想象,此时此刻,仿佛红通通、水灵灵的桃儿,黄澄澄的杏子、梨儿缀满枝头,并且散发着甜甜的果香,让人不禁垂涎欲滴了。眼前景与想象中的景合二为一展现眼前,而吃,是小孩子最愿意做的事,童趣就在联想中生动的表现出来。
……
小结:从修辞中品读童趣,在联想中品读童趣;在动态描写中品读童趣;从多感官描写中品读童趣;从叠词的大量使用和儿化音的多次出现中品读童趣;诗化的语言,多用短句,符合儿童说话的特点,有天然的童趣。
2.结合分析,为《春花图》写朗读脚本,动情朗读,读出童趣。
二、布置作业。
1.根据本课的学习,从修辞、表现手法等角度完善第一课时的结构图。
2. 模仿“春花图”示例,自己完成其他语段(“春风图”除外)的品析,体会语段中的童趣。然后结合你的品析写出朗读脚本,动情朗读,读出童趣。
3.从课文中寻找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相对应的段落或句子,并结合句子简要说明理由。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野川中学 崔丽华
学习目标:
1.品味语言,体会理解“乐”的含义。
2.通过诵读比较,体会虚词“而”“也”“者”的表达效果。
3.结合本文的创作背景,体会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并从中受到精神的感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刚刚学习了范仲淹在被贬后所写的《岳阳楼记》,在这篇记中,范仲淹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实际上,同时被贬的还有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大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他因为支持范仲淹的改革而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也是在此期间,欧阳修写下了不逊于《岳阳楼记》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记》。同样被贬,欧阳修又会在他的文章中表达怎样的情怀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名作吧!
二、品醉翁之意
1.在这篇记中,欧阳修给自己取了个别号叫醉翁,为什么取这个别号?你从这个别号中能读出怎样的意味?
预设:“太守与客来饮于此,而故自号曰醉也。”“饮少辄醉”是“醉”的来源,“年又最高”是“翁”的来源,作者取这个别号有调侃的意味。
2.导致欧阳修“醉”的仅仅是酒吗?你从哪里可以找到依据?试着读出自己的理解。
预设:导致欧阳修“醉”的不仅仅是酒,还有山水美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可见欧阳修对于自己能徜徉在山水中很是满足,自得。
(学生范读,点评。)
3.原来醉人的还有山水,是什么样的山水美景让欧阳修这么陶醉?让我们到文字中去寻找答案。(学生思考,小组交流,展示。)
预设:
第一段:蔚然:茂盛的样子,深秀:幽深秀丽,让我们想到郁郁葱葱的大山,满眼都是绿色,赏心悦目;泻:倾泻而下的动感;潺潺:拟声词,清越的水声;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可以看出醉翁亭的精巧、灵动。
第二段: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开”“归”让画面充满了动感。野芳发而幽香:春景盎然,轻含喜悦;佳木秀而繁阴:夏景繁盛,舒爽热烈;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意境深远;水落而石出者:冬景枯寂,归于沉静。
4.通过这些词语和句子我们感受到了山水的美,作者的陶醉,那么,你们注意到这两段的句式特点了吗?读一读,体会一下。 比读:
第一组:
环滁皆山也。
环滁皆山。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琅琊。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酿泉。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醉翁亭。
第二组:
朝而往,暮而归 朝往暮归
前者呼,后者应,前呼后应
水落而石出者 水落石出
往来而不绝者 络绎不绝
而乐亦无穷也 其乐无穷
(第一:通过对比朗读,体会“者也”判断句式除了表示肯定预期外,“也”字的舒缓语气的作用,“而”字的减慢节奏、舒缓语气、轻微转折的作用,读出陶醉之情,自得之意。第二:找出对偶句,体会本文多用对偶,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
三、评太守之治
(过渡语:从刚才的分析中我们能看到,欧阳修早上在山里,晚上在山里,一年四季都在山里,可他是太守啊,他是不是有点不务正业呢?他这个太守做得怎么样呢?)
1.请认真品读第三段,结合具体语句分析欧阳修的政绩如何?
预设:“负者歌于途”百姓们背着东西都要唱歌,可见很快乐;“行者休于树”走累了就靠在树上休息一会儿,想走就走,想歇就歇,自在随意;“伛偻提携”老人和小孩都在路上,可见人们生活轻松,心情愉快。
滁州人生活安乐富足,社会太平,说明太守治理有方。
(肥)鱼、(洌)酒、山肴野蔌(杂然前陈),宴会就地取材,简朴而别有滋味,可见太守清廉。临溪而渔、射、弈、觥筹交错,没有王公贵族府第的丝竹管弦,不避百姓,可见官民关系和谐,与民同乐。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见者,太守醉也。”在民众面前醉倒,毫不顾及太守形象,可见太守亲民,不摆架子。
2.身处山水美景,看着自己“政通人和”的治理,欧阳修太高兴了,酒不醉人人自醉,所以他又醉了,请同学们再读这一段,注意节奏和情绪,读出作者的自得之意。
四、悟欧阳修之志
1.欧阳修的自得在第四段的哪个句子中表现的最明显呢?你能结合文本分析一下吗? 预设: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两个“能”字,第一个“能”,是与民同乐,这是他的人生理想,处世态度,即使“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别人不知道他的理想也无妨,这是他对自己理想的坚守,无论在高位抑或被贬谪,他都不改自己的初衷。第二个“能”,他做到了真正的“文章太守”。 (屏显:文章太守是对地方贤官吏的赞美,文章太守不仅要会写文章,最重要的是要写好为政、治理、亲民、廉洁的大文章,才是名副其实的“文章太守”。)
教师总结:寄情山水,与民同乐,随遇而安,乐观豁达,这就是《醉翁亭记》展示给我们的欧阳修。最后,让我们一起朗诵最后一段,向欧阳修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