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路遥《平凡的世界》不要只看奋斗的意义,还要看路遥的悲剧意识

如果把路遥的作品销量与其学术界的关注度进行对比,会发现有一个截然不同的态度反差,在学术界很多人是不对路遥作品进行过多的评价,可以说是一种“遇冷”状态,而在阅读者这里,这本书却是非常的受欢迎,在很多高校的图书借阅榜上,也都是排在比较靠前的位置,这是为什么?虽然路遥曾经说过,只要读者不抛弃它的作品就可以了,然而这种读者不抛弃与学术界的“冷遇”区别到底在哪里?今天我们就来做一个简单的探讨,本文不牵扯对作品好坏的判断,而仅仅是一个话题延伸的再讨论。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清楚一个事实,这就是大多数的读者其实是把这本书当成了一本励志的书来读,一本人生的书来读,我在这里插一段题外话,为什么很多人,喜欢励志书,还有类似于一些所谓打着传统文化的幌子,歪解出一些人生哲学的励志鸡汤文内容,这可以和我们为什么喜欢读励志书,做一个统一的解释,那就是我们大家都喜欢把外部环境的种种问题,转化为精神问题进行心灵的内在消解,关于这个解释,我在之前的一篇文章进行了一个多角度的分析,我在此就不再深入的展开来讨论。

我们读励志书,一直本着那“心若在,梦就在”的一种意识来读,把任何的问题都推给心理,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于丹那关于“面对雾霾的倡议”,就是遇见雾霾我们可以关上自己家里的窗户,如果还是阻挡不了,那就让雾霾不要进入心里,这就万事大吉了!无独有偶,最近关于陈果的对“黑暗和解”,黑暗也就不存在了,其实这都殊途同归,无不是这种“心若在,梦就在”的意识,把所有的外部矛盾推到我们的内心。

大家可以读读鲁迅笔下的阿Q,他那无敌的“精神胜利法”是不是如此的相似,其实很多所谓打着哲学幌子的思想见解,多数都与鲁迅笔下的精神胜利法是“同宗”,这种精神胜利法,在鲁迅笔下曾经做了一个简单的解释,那就是“他即是可怜的,也是可怕的”,为什么可怕,大家看看我们周围是不是变得越来越冷漠?这就是把外部矛盾,统统转移到我们内心消解的一个必然副作用。

我们回到路遥的那本《平凡的世界》小说里,曾经记得一位作家这样评价《平凡的世界》,他说我们今天人人都恐惧自己成为平凡人,甚至从幼儿园就开始不想输在起跑线上,而文学作品却在一味的崇尚平凡(大意),如果把这句话套用我以前说过的那句:我们可以崇拜鲁迅,可以供奉鲁迅,但我们是不会允许鲁迅活在我们周围。

这就是我们的一种文化矛盾,就如《白鹿原》故事里的白嘉轩一样,你说他是好人,但他可以用宗法礼教去杀人,你说他是坏人,他也会反对自己的女儿裹小脚,他也是仁义的代表人,这就是一种先天性的文化矛盾,今天我不是进行这本小说的文学评价,而是延伸出的一些个别问题进行一个讨论,如果我们不勇敢的面对这种矛盾,我们很容易成为鲁迅说的那样,既是可怜的也是可怕的人。

所谓励志之书,都是将某一种精神上升到任何的矛盾之上,并将这种精神赋予一个至高无上的“头衔”,其目的就是为了绕过矛盾,躲避矛盾,而不是直接的面对矛盾,在这里希望大家知道,为什么大多数的经典文学作品都是悲剧,我以前说过,悲剧与喜剧的最大区别,不仅仅是鲁迅说的那样:悲剧是把人间最有价值的东西损毁给人看,喜剧是把人间最没价值的东西损毁给人看。其实在文学的表达角度进行区分,两者的区别是:悲剧是直接面对矛盾,与矛盾势不两立,最后以最能引起人警惕的方式告诉读者,而喜剧是绕过矛盾,让大家在笑声中,悄无声息的处在一种麻痹状态,让自己在阅读的瞬间完成所谓的精神放松。

阅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这本小说,如果要我抓一个最具代表性的关键词,那就是“奋斗”,这让我想起之前这本书刚发表的时候,其实并没有受到过多的赞誉,而随着之后时代的不断前行,物欲横流的时代来临之后,这本书却越来越热,如果我把这种时代背景放进我们的阅读时间轴中去,你会发现,其背景的阶层分化矛盾与这本书的热销呈现着十分契合的一种状态。

也就是说我们正在受到这本书中关于“奋斗”可以消解外部困境的精神胜利法,我们不妨看看孙少安和孙少平的每一次命运转折点,每一次人生的起飞原点,是否有着权力的辅助?孙少安的第一桶金,是同学从自己职位优势中给予帮助,孙少平的煤矿工作也是田晓霞利用记者和父亲的特殊身份影响而获取。

这些都被我们漠视,而只寄希望于“奋斗”可以越过这种外部限制矛盾,我想要让大家警醒的是,连孙少平和孙少安都不是完全通过自己的奋斗完成自己人生的“腾飞”,那我们又为何有这般“心若在,梦就在”的期待?

在这里我回顾一下世界名著作品,它们是如何描写这种阶层外部矛盾带来的故事,我们看看巴尔扎克写的那本《高老头》,那个出身平民家庭的拉斯蒂涅,他是如何实现“个人奋斗”的?用故事中鲍赛昂子爵夫人的那句话“你越没心肝,就越就会爬得快”,这就是一种直接面对矛盾的文学表现内容,你想超越阶层对你的影响,你就要放弃道德的底线,这是巴尔扎克对环境的深刻批判,对比路遥的小说,他告诉你要想超越阶层对你的影响,那你就奋斗吧。

两类作者,告诉你两种面对环境外部困境的方式,我们不反对你要心中有梦,但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环境的困境背后,会给你带来什么?我更认为好的文学作品就是好的文学作品,而一般的文学作品,它就像是心灵鸡汤,不给你直视矛盾的机会,当你碰的头破血流的时候,你才能体会人生真正的样子。

记得有一位文学评论家说了这样一句话:路遥还是保留了一点点的清醒,那就是让故事以悲剧的方式结束。我想这句话的语境可以追朔《人生》里的高加林和《平凡的世界》里的田晓霞,田晓霞如果不死,路遥真不知道该怎么写?那场洪水就是为了淹没田晓霞,因为如果田晓霞真的和孙少平成家,那得是多好的现实版“成人童话”?路遥清醒的知道,自己不是在写童话,他要面对一个阶层区分的现实,因此只有把田晓霞写死。

前几天我写了关于解读如何理解这么多人喜欢心灵鸡汤的问题,我想我还要再补充一句,如果我们的文学作品一直这样保持所谓的“价值观正确”思路,不断的灌输现实版的童话故事,那我们的文学都会一直走向心灵鸡汤的层次和水平,就如我开篇对心灵鸡汤的分析,我最担心的是这种绕开矛盾,躲避矛盾,一味的推向心灵消解,把所有的矛盾都通过所谓的心灵来遮蔽,那我们必将会变得越来越冷漠,这是代价。

文:饼子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路遥《平凡的世界》不要只看奋斗的意义,还要看路遥的悲剧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