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代谈兵之祖:《孙子兵法》千年智慧,4点战略思想至今可用

《孙子兵法》:百代谈兵之祖


《孙子兵法》是记载孙武的兵学思想的古代经典,共13篇,

约六千字。


孙武是春秋未期人,由齐人吴,受到吴王阔间的重

用。他的出生年代据推算是在公元前550年至公元前540年之间。

由于《孙子兵法》的很多内容带有战国时代的特征,所以有的学

者认为《孙子兵法》有可能是完成于战国中期,它记录“孙子学

派”的军事思想,这个学派的创始人则是孙武。



据统计,中国古代兵书,从先秦到清代,有三千多种。在所

有的兵书中,最高的经典是《孙子兵法》。它最有战略高度,最

有哲学色彩,最侧重运用之妙,最为后代兵家所重视,诚如《四

库全书总目》所说,它是“百代谈兵之祖”。



充满智慧的战略思想

《孙子真法》的战路思想十分丰富,充满督慧。我们举出

中几条来说一说。

第一,先计而后战。

川兵之前,要在庙堂之上对敌我双方的各种因素进行日

较研究,这就是“计”。这种“计”,主要要考虑五个方面

道、天、地、将、法。

孙子说:“主孰有道?将教有能?天地

得?法令执行?兵众轨强?士卒敦练?赏罚软明?否以此知胜资

会。

“首先是“道”、道是民心向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道就是“人和”,接下去是“天”、“他”。“天”主要指时令,寒热二气的清长

“地”指地势的远近、险易、广陕、高下,同时还要讲战势的

“死地”(危险地带)和“生地”(安全地带)。

再接下去是“将”、“法”。“法”是管理军队的“法”。“法令执行?兵

众软强?士卒轨练?赏罚孰明?”这些都属于“法”。

孙子说的这五个方面,属于19世纪德国军事学家克劳塞维茨说的“战略要

素”。判断战斗力的强与弱,决定某一场战争可以打还是不可

以打,预测打的后果是什么,不能单独看其中一种或两种战略要

素,而要看所有这些要素的强弱及其组合状况。这体现出孙子思

想的整体性思维的特点。



第二,“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这是《孙子兵法》中流传最广的名言。

上面说在庙堂上要从五个方面对敌我双方进行比较计算。

这样做的前提就是要知彼知己,了解敌我双方的真实情况。知模

当然不易,因为敌方不会让你了解他的真实情况,他一定会养

取保密措施,进行伪装,制造假象,给你

假情报,总之要把你搞糊涂,让你受骗上

当。


同样,知己也不容易。自己方面的民

心如何?将领的才能与心理状况如何?士

兵的士气与训练状况如何?等等。这些也

并不是一目了然的,有时也会出现许多假

象。


历史上常有这种战例,明明军队已经

不能打了,但将领对国君隐瞒实际情况,

结果一交战就全军覆没。

所以孙子强调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

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

败。”

又说:“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

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

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

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

可以战,胜之半也。故知兵者动而不迷,

举而不穷。

故曰:知己知彼,胜乃不殆,

知天知地,胜乃可全。”就是说,知已而

不知彼,知彼而不知己,知己知彼而不知

地知天,胜利都只有一半的概率,只有知

已知彼而又知地知天,胜利才有百分之百

的概率。



第三,“兵以诈立”。

孙子说:“兵者,诡道也。”又说:

“兵以诈立。”他认为用兵必定要用论诈

之道,这是重要的战略思想。这个思想又

被后来的兵家概括为“兵不厌诈”。克劳

常维就在《战争论》中也专门讨论“论诈”,

他说“战略”这个名称就是来源于论作这

词,所以战略本来就具有论诈的性质。



兵以诈立,所以要“能而示之不能,用而

亦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也

是要制造假象来迷惑敌人。

兵以诈立,所以要“利而诱之,乱而

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毕而骄

之,供而芳之,亲而离之”,就是要用种种力

法来引诱敌人犯错误,使敌人的将领狂暴自

满,使敌人内部分崩离析,使敌人四处疲于奔

命,乘敌人混乱之际夺取胜利。

兵以诈立,所以要“攻其无备,出其不

意”,在敌人完全意料不到的时间和地点对其

发动攻击。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也是《孙子兵法》的名言

用兵者运筹帷帽之中,决胜千里之外,靠的

就是兵不厌诈。兵不厌诈,就是以无限为有限,

以无法为有法,就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第四,“不战而屈人之兵”。

孙子谈用兵,并不强调一开始就给敌

方以大规模毁灭性的杀伤和打击,相反,他

认为这种大规模毁灭性的杀伤和打击是最下

策。


他说:“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的

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

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

之。”“国”在这里是指一个国家或中心城市,“军”为1万人

编制,“旅”为500人编制,“卒”为100人编制,“伍”为5人

编制。


孙子的意思是说,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取得胜利,并不是杀

人越多越好,因此应该尽力避免对城市的破坏和对人的伤害。敌

方的一个城市,你能完整地拿过来最好,敌方的军队,你能用最

小的杀伤而取胜也最好。这就是全利原则。孙子反对无限使用暴

力。


唐代杜甫有诗:“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也是这个意

思。所以孙子接下去说:“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

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

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就是说,老是靠打仗取得胜利,并不值得赞扬,能用政治、外交、心理以及各种威慑手段取

得胜利,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最理想的。攻城是最下策,因为

古代城市中有宗庙和祖坟,守城一方必然拼死抵抗,所以攻城所

造成的人员的牺牲和财富的破坏必然极大。


孙子的这些论述,包含了对于今天所谓整体战争的深刻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百代谈兵之祖:《孙子兵法》千年智慧,4点战略思想至今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