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 古诗词教学的几点思考——课前有准备、课上有方法、课下重积累

今晚跟随丹老师的分享认认真真学习了一下,很有收获。丹老师做了好多专题,每次分享我都跟着认真学习,都是由衷地佩服。李丹老师这样学习成长的精神和韧劲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今天再读丹老师的分享,感觉她的专题研究已经轻车熟路,越做越精了。丹老师今天的分享围绕四个方面进行:1.简述古诗的特点及课标教学建议;2.于永正老师低年级古诗教学实践;3.我的低年级古诗教学实践初探;4.低年级古诗教学的反思。

分享从理论到案例,再到实践反思,条理清晰,概括性强,对我们的古诗词教学很有帮助。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古诗的要求是“大体把握大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这是对古诗的总体要求,分解到各个年级段:

第一学段(12年级):诵读浅近的古诗,认识新字,理解词义,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第二学段(34年级):诵读优秀诗文,认识新字,理解词义,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第三学段(56年级):诵读优秀诗文,认识新字,理解词义,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古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学好古诗词对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至关重要。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的读懂学会古诗词,达到课标的要求,我们必须课上课下双管齐下。

课上

关于古诗词教学,我最早读到的也是于永正老师的课例《草》,当时一口气读了三遍,惊叹一节古诗课可以上得这样趣味横生、酣畅淋漓。

关于于老师课例的解读,丹老师概括的非常到位,“趣”列首位、“悟”当巧妙、“积”在平时、“迁”于情境。上好低年级的古诗课,关键在于上出情趣,却难在获得情感体验。

我们开看这一段:

生:于老师,还有一样东西没画上去

师:什么东西?

生:春风。

师:你能把春风画下来吗?

生:能!(走到黑板前,用白粉笔在草的上方画上了几条斜线)

师:噢这就是风!(众笑)可是风看不见呀!想一想,怎样画,能使人感到在刮风?

师:(抚摸着该生的头)你是一位很会动脑筋的小朋友。从你的画中我看出了,春风是从这边刮向那边的,而且风很轻很轻,像一只温暖的大手抚摸着小草的脑袋。现在,请小朋友跟于老师朗读这首诗。(师抑扬顿挫有感情地领读全诗)小朋友,大火烧得那么厉害,可是第二年春天,春风吹,小草又齐刷刷地生长出来了。你们觉得小草怎么样?

生:小草不怕烧,很勇敢。

生:小草像刘胡兰一样坚强。

师:(把“强”写在黑板上)“强”字前边的“坚”字换一个什么字更合适?确切地说,是什么“强”?

生:是顽强!

师:对!是顽强!(顺手将“顽”写在“强”前边,并在“顽”上加拼音wan)小草的生命力多么顽强!火把叶子都烧光了,第二年照样发芽,多么了不起呀!正因为这样,白居易才写诗赞美它。请小朋友朗读这首诗,看谁能背诵出来。

这不就是一次生动的情感体验吗?学生在于老师的循循善诱中感受到了小草生命力的顽强。

课下:

下面我再说一下:“积”在平时。

我觉得除了课堂教学上语言的积累外,还要在课下多积累古诗,这与课堂学习也是相辅相成的。记得之前读书时看到一句话,读什么书能提高写作?答案是:唐诗宋词天天看,天天背,没有比这更直接有效的方法。短期内,可能看不到什么效果,但时间越拉长,它的力量就越强大。

我们大概都有这样一种感觉,唐诗宋词这种东西,直到上学毕业都似乎没什么用。成年后,却时常为一句诗词热泪盈眶。当诗词融入到血液,生活和记忆里,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汉语力量。其次,汉语言文学里讲的各种语法、修辞、表现手法,在古典诗词里就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这些经典文化将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所以,在班级里我带领孩子们背古诗、背长诗、背小古文,今年开学到现在,孩子们已经背了21首古诗,5篇古文,并针对五下第四单元的学习,开展了一次“诵爱国诗、悟爱国情”的综合性学习。我相信这样长期的坚持,这些诗词会融入他们的血液,芬芳他们的生命。

课前:

在简述古诗的特点及课标教学建议中,李丹老师阐述了古诗词的特点是:有严格的格律和押韵要求,段落、行数、字数都有一定的要求和规则。古诗毕竟是古代诗人所写,所用的是文言词汇和句法。

在古诗的特点里提到了格律和押韵,古诗文的词汇和句法这些诗词常识。确实如此,古诗词是我国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泱泱大国的诗风词韵陶冶了一代又一代人。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在我的意识里,古诗词教学很难。因为我知道越是经典的东西越难讲,这要求老师要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在课堂上做到游刃有余。

我是从去年开始尝试古诗文教学,对五上《山居秋暝》这一课做了一个课例研究,下面我就针对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谈谈我的一些感受。

疫情在家的时候,因为羡慕别人会写诗,于是买来王力的《诗词格律》来读,虽然目前还没能写出诗来,但对诗词的格律也有了些许了解,并且在备课中派上了用场。

在备《山居秋暝》这一课时,我先进行了相关的诗词常识、文学常识的研究。《山居秋暝》是一首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是中国近体诗(格律诗)中的一种样式。其格式是:每首八句,每句五字,共四句。

首先我们来看诗的平仄和押韵:

1.平仄

本诗是一首平起仄收式,首句不入韵的五律。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首联)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颔联)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颈联)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尾联)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2.押韵

本诗押下平声尤韵。如:秋(qiu)、留(liu)、舟(zhou)、流(liu)。从现代汉语的语音来看,舟的韵母与其它字有所不同,但查阅资料发现,iu 是iou的略写,所以也只是在韵头上有点差异。

3.节奏

什么是诗的节奏?节奏原来是音乐术语。《礼记.乐记》云:“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孔颖达曰:“节奏谓或作或止,作则奏之,止则节之。”郭沫若在《论节奏》一文中指出:“节奏之于诗是她的外形,也是她的生命,我们可以说没有诗是没有节奏的,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

山居秋暝

唐 王维

空山 / 新雨 / 后,天气 / 晚来 / 秋。

明月 / 松间 / 照,清泉 / 石上 / 流。

竹喧 / 归 / 浣女,莲动 / 下 / 渔舟。

随意 / 春芳 / 歇,王孙 / 自 / 可留。

五律一般节奏为221、212,在吟诵中两联时,注意对仗句句法的变化,如颔联的动词在句尾,是“二二一的节奏;颈联的动词在句中,是“二一二”的节奏。

古诗主要是以两个音节为一节拍的声律特点,体现整齐匀称、朗朗上口的韵律美。但五言有所不同,五言是两个节拍外加一个畸零的单音节,这个单音节使诗句更具顿挫、变化之美。因为这个单音节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很多诗人便把它作为了表达的中心,把功夫放在单音节的锤炼上。同时,根据意义的需要,单音节的位置就不仅可以置于句末,也可置于句中。而且通常是把两种形式交错起来使用,如本诗的韵律,这样产生了更丰富的声律美。学生在朗读时也发现了这些变化,我就顺势给孩子们补充了相关的诗词常识。

所以,我觉得无论是低年级古诗词教学,还是高年级古诗词教学,都要做到课前有准备,课上有方法、课下重积累。

你可能感兴趣的:(200 古诗词教学的几点思考——课前有准备、课上有方法、课下重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