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尔·平克作品《时机管理》对我造成的两点“知障”

早上通过公众号“伯凡时间”了解了一下有“商界哥白尼”之称的丹尼尔·平克的著作《时机管理》这本书。

书的大意是“在特定的时间做特定的事情最高效”,比如:01.早晨大脑适合解决数学问题,晚间的时候写作更利于灵感的迸发;

02.大多数人的效率规律是这样的:上午—高峰,下午—低谷,晚间—反弹。但是有些人是颠倒的:上午—反弹,下午—低谷,晚间—高峰(晚上兢兢业业,白天偷懒休息);

03.克服情绪和脑力低谷最有效的方法是短暂而频繁的“恢复性休息”;

…………

高效的时间做高效的事情,不高效的时间呢。书中给出了方法是“恢复性休息”,午餐时间,“咖啡盹”等一些方法(概念解析:

01.恢复性休息:有几类——a,微型休息:再次开始工作之前每20分钟看向远处20英尺以外(大概6米左右)的地方,维持20秒钟,然后再去工作;

b,运动休息:工作1小时以后进行5分钟的散步或者做俯卧撑;

c,户外休息;

d,社交休息;

e,放空休息:听音乐或者冥想。

02.咖啡盹:从喝下咖啡到咖啡因起效于大脑需要25分钟的时间,所以喝下咖啡以后小憩25分钟后会让我们的认知功能受到积极地影响)。

知障一

于我而言确实存在“上午—高峰,下午—低谷,晚上—反弹”的规律,以前不知道,书告诉我这样了。那么以后我困倦无力,无精打采的时候就有可能用书里的观点安慰自己,于是任由自己放纵,影响进度。

我原本不知道,你提醒了我,对我而言反倒成了“知障”。过错有两种,无能无知之过和知之过。这里明显就属于后者。

知障二

当然,人生的结果取决于选择,出现这个“知障”我可以选择堕落任性,当然也可以选择自律,然后按照平克大师的做法进行“恢复性休息”,进行“咖啡盹”去克服。可是如果事情紧急,进度要求比较紧迫的话,我会不会有这样一个疑问:没有那些“恢复性休息”,也没有“咖啡盹”的条件,我难免要低效了!

在得到陈海贤《自我发展心理学》当中记录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女儿给爸爸写了一封信,大意是让爸爸多关心家庭,总点回家。结果这封信被妈妈先看到了。于是在余下很多个生活场景里,妈妈就经常拿着这封信对说她爸爸说:“你看看,你女儿都说要让你好好回家了”。

这封信对妈妈来说无疑是个尚方宝剑一样的存在,可是无论爸爸在外有怎样的努力苦楚,晚回家时都不好面对家人了。拥有就是失去,于他们一家而言,大概会失去一些东西吧。

谢谢你告诉我真相,不过任何书籍在告知真相的时候也会给我们留下“知障”吧。

时常提醒自己怀着一个初心:我们做任何事,学习任何东西,都是为了收获更好的明天,更好的自己。这是心法。

技法呢,也有,就是我们面对早“低效”的下一个小时或者下一个时间段的时候,不要彷徨,着手开始做就好了。就像面对焦虑一样,焦虑是对“预期”结果的负面看法,换个说法就是我们认为自己即使努力做也不一定有善果的一种感觉。但是,当我们着手去做事情的时候,焦虑感就会消失。

让《时机管理》这本书来背我“知障”这个锅却是有些不公平了,或许需要背锅的是大部分书籍吧。因因果果,果果因因。那里分得清哪一个果对应哪一个因呢?

一扇门打开,也就是一个通道打开了,可是打开的门本身不会凭空消失,它所在的位置,一定是挡住了其他的通道。

硬币的两面,看到正面就会收获正面,看到反面就会收获反面。一切所见都是我们内心的状态。

【日更】46/100

文章首发于本人公众号“不适者昇存”,敬请关注。

你可能感兴趣的:(丹尼尔·平克作品《时机管理》对我造成的两点“知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