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问西东“慕”清华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白驹过隙,世殊时异,但《四书》之《大学》关于大学精义的阐释在当下依然具有航标导向的作用。而言起中国的大学,清华与北大的双峰并峙,似两颗璀璨的明珠遥相辉应,照亮中国高等学府的时空。不论何时何地,只要涉及到教育的相关话题,公众谈话的落脚点都会不自觉地指向中国高校,而清华与北大自然也是绕不过去的。这两所高校之所以会博取普罗大众的话语热度,是因为它们不仅占据高等教育金字塔中的顶尖,而且还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走向的一个风向标。也正是双重价值的叠加,只要与它们有关的新闻,一出现就会引起轩然大波。这种发酵要么是推向利好的一面,要么被推向风口浪尖成为公众“口诛笔伐”的对象。

把时间的长镜头拉近,最近关于清华和北大的话题不断占据各种媒体的不同版面,有让人感动的,也有让人大跌眼镜的。一位在清华工作一辈子,把自己的青春与热血几乎都献给清华的老教师居然纵容自己所带的博士生干起论文造假的勾当。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授业与解惑是表里性的,对于一个人的生命构造而言属于浅层的;而传道当上升到思想与精神的层面。这里的道有求知为学之道,有待人接物之道,更有责任担当之道。身为最高学府的老师,为了成就学生之名以增加自己的知名度,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学生做学术不端的事情之中,这种晚节不保给自己带来的伤害不仅仅是眼前暂时的,可能会陪伴其余生。(据说该学生被取消博士学位,学校为了化解社会的质疑停止了该老师继续带研究生和博士生的资格,老师迫于舆论的压力也提前退休。)

在高校管理相对不规范,学术研究风气尚不纯正的大环境下,学术造假在全国,乃至世界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不过,中国的学术造假在世界上决定可以挤进前三甲,像南大这两天公布的一个学生居然有一百多篇论文涉及学术不端的问题而撤稿,不能不让人咋舌。对于不是秘密的无法登大雅之堂的事情的危机公关处理,有的学校以直面现实的方式,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布事实,以表现自己勇于承认过失,敢于担当的勇气;而有的学校则为了保住自己的颜面而对出现的危机事件采取藏着掖着的态度。这种欲说还休的欲盖弥彰的处理方式,除了把自己推向更为不利的地步,“死要面子活受罪”只能让自己在舆论的旋涡中更加难堪。像清华博士生的学术不端事件,被发现已经是几年前的事情,由于学校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方式,结果在神通广大的媒体介入下被曝晒在光天化日之下。当遮羞布被撕下,清华再想让惊涛骇浪的舆论风潮回归到风平浪静的原地,已经不可能。

有人会说,这种学术不端在清华仅仅是个案,我们不应该以一眚掩大德,一棍子打死。诚然,我们不应该以最坏的恶意去揣度人。可是,历数最近与清华相关的热门话题,很多已经成为一种赘疣。教师性侵的暗流涌动,屡禁不止;争抢生源的白热化的口水战等,不一而足。试问,作为中国的一流大学,居然也难逃社会大染缸的浆泡,长此以往,其怎么可能培养出具有独立思想和自由精神的德才兼备的具有创新性思维的人才。而最近曾经在清华大学担任副校长的施一公在公共媒体平台发表演讲时爆料的清华大学的很多学生都扎堆于学金融,让百年清华,无问西东的精神又失去了一份厚重。国防科技大学的校长在新生开学典礼上开列的“想做官的不要到科大,想发财的不要到科大,想学金融的不要到科大”条件,从一个方面反映了“科大精神”的传承和所坚守的办学宗旨。对清华来说,经过无数清华老一辈的辛勤耕耘,本以积淀下深厚的学术底蕴。作为一所双一流的最高学府,清华应该以一种世界的眼光,以一种兼容并包的精神扎根于学术科研的研究,而不是培养多少步入仕途,可以在官场上做的风生水起的为官者,也不是培育多少金融行当的超级操盘手。清华是不差钱的,这两天清华不是收到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22亿的捐赠吗。既然不差钱,就应该把经费用在刀刃上,应该在科技的前沿多开疆拓土,而不是用社会有识之士的善良和赤子情怀去培养那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大学之大,不在于校园有多大面积,不在于有多少林立的高楼,而在于有多少像“清华四先生”那样大师级的老师,在于能够培养出多少具有国际眼光的创新型的人才。放眼当下的高校,做大做强成为一种时尚。东西南北,四面八方分校遍布。这种盲目的扩张,固然可以为很多人圆大学梦提供了机会,但贪多必然会带来粗制滥造的弊端。在全国高校扎堆扩张的大环境下,中国科技大学始终“处变不惊”,能够洁身自好,守住了中国大学传统的追求精致的“精气神”。对清华而言,它不缺的是优质生源,不缺的是物力财力,唯一欠缺的可能就是对清华优良传统的传承与接续。钱老临终的“千年一问”,以现有的发展态势看,似乎在清华那里找不到让人信服的答案;杨振宁在清华提出的三个问题,短时间在清华也很难给出准确的解释。

对有幸能够与清华结缘的人而言,如果能够从王国维、陈寅恪、钱钟书、季羡林等老一辈的手中接过交接棒,把清华的优良传统传承下去,少一些铜臭和世俗气,守住大学的根,精耕细作于学术科研,远离尘世的喧嚣,焚膏继晷、兀兀穷年、孜孜以学,这样才不负“清华人”的称谓。与时俱进固然重要,但科技发展的前沿需要一批批具有开拓进取的后生迎头而上。而要具备这样的勇气和精神,没有扎实的学识和深厚的学养很难迎接挑战。作为中国大学的领头羊,清华担负着国家和民族赋予的使命。能否担当大任,不在于社会公众的强加,而在于自己的顺时而为。(安徽省皖西经济技术学校 陈士同)

你可能感兴趣的:(无问西东“慕”清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