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甲午》第二章 大国困境——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5)

然而,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人类有史以来相互隔绝的状态被打破,一度远在天边的西欧“蛮夷”密集造访中国,东西方两种文明开始频繁碰撞、摩擦。

1793年,英国马嘎尔尼使团访华;1816年,英国阿美士德使团访华。两个使团围绕是否向大清皇帝行三跪九叩之礼等礼节问题,与清政府僵持不下,引发高烈度外交争端。这两起外交事件的背后,折射出东西方文明的价值观差异。

在中国看来,三跪九叩是“蛮夷”使臣晋见皇帝的基本礼节,乃天经地义之事。而在英国使团看来,磕头有悖于西方外交规则,是对大英帝国外交人员的严重羞辱。

清英双方都坚持按本国处理外交事务的准则行事,力图将自身价值观强加于对方。但是,近代欧洲国家以平等、主权为基础的国际外交准则,与大清帝国自成世界的朝贡体系之间存在原则性冲突,堪称水火不相容。

大清帝国认为,远隔万里的小小“蛮夷”妄图与“天朝”平起平坐,挑战东方世界通行千年的法定外交模式,绝不能容忍姑息。大英帝国也意识到,两个强大国家、两种成熟文明、两类价值观念的冲突,靠寻常外交手段已无法达成一致,决心以武力论高下。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

清政府被“英夷”打得一败涂地,不得不签订城下之盟,进而又不得不与欧美列强发生外交关系。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大清帝国根本没有近代外交概念,也不了解互派使节等西方外交常识,而是打心眼里反感这种“屈辱”的对外交往模式。

有关外交事件,中央政府往往临时性指派地方总督、巡抚负责处置,一旦办完即收回权力。督抚们也非常明白,自己的职责就是想方设法把矛盾问题摁下去,对“蛮夷”提出的通商、修约、会面等要求,要么推三阻四,要么哼哼哈哈,就是不予以正面回应。如两广总督叶名琛,先后婉拒了英国公使包令、美国公使麦莲、法国公使布尔布隆在广州城会面的外交申请。布尔布隆为了得到叶名琛的接见,在澳门足足等候了15个月,等来的依然是叶总督因“公务繁忙”而无暇会面的回复。

对于叶名琛这种死扛到底、不给中央添麻烦的做法,咸丰皇帝相当欣赏,认为他熟悉夷情、办事得力,“必能设法驾驭…朕亦不为遥制”。殊不知当时英法两国已失去耐心,即将联合发兵进攻广州城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走向甲午》第二章 大国困境——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