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每天读一本书,立志成为最有思想和影响力的人

俞敏洪谈到中国人读书这件事,是无比失望的。

犹太人人均每年读65本书,我们中国人只读5本书,后来他发现,连这个5本书的数据统计都是假的,这个数据把中小学教科书、课外辅导材料都统计进去了,平均一个中小学生有20本以上的辅导材料和教科书,这意味着成年人基本不读书。

有一次,俞敏洪对2600个中小学老师讲课,让读过5本非教科书类书籍的人举手,结果只举起了20双手,中国的中小学老师都不读书,我们又怎么希望我们的学生读书?

我33岁以前,有读书的习惯,大概一年读几十本。

33岁以后,我厌倦了朝九晚五的办公室生活,想去花店、咖啡店找一份工作,结果人家都不要我。后来很偶然地,我在书城里面一家设计品店找到一份工作。这家店在书城里面,这就意味着只要有时间,我随时随地都可以读书。从此我就掉进书籍的海洋里,一心读书。


当时,隔壁的同事笑我,因为我上班来书城,休假也来书城,分不清我到底是上班还是休息。早上书城9点开门,我就进去点杯橙汁,占一个位置,中间饿了吃点随身携带的面包和水,一口气读到晚上七八点,我才回家。每天从家到书城,两点一线的生活,我过了大约3年。


这3年的时间,我把书城的书通通翻了一遍。自然科学、物理、文学、数学、天文、历史、考古、园艺、美术、摄影、音乐、烘焙……我是挨着书柜,一列一列读过去,有的书精读,有的书略读,有的书扫读。读得差不多,我就离开了深圳,来到西安。

到一个新的城市,重新生活。结果我发现西安的书店更多,更丰富,每家书店的书都各有不同,于是我办了几家书店的会员卡。每个礼拜都光顾一次书店,书店上了什么新书,摆在什么位置,我比服务员还清楚。


大概读书四五年后,我自身发生了蜕变。这种蜕变是粉碎性的,旧的人格破裂,成为另一个自己,像换了一个人。

今年开始,我回头读二十四史,这也是对我知识体系的一次综合梳理。

非常有用。

单单读《史记》,我就找到许多史学家遗漏的重大发现,比如:秦始皇在统一六国那年,曾经接见过12个身高10米以上、脚掌长1米多的巨人。为铭记这12个巨人,秦始皇下令熔掉兵器,铸成同等身高的12铜人。这12铜人到汉代时还矗立在未央宫门前,到东汉末年和唐初,那些人就把铜人毁掉了。


又比如:历史上沉迷于求仙问道的人是秦始皇,其次是汉武帝刘彻,他也是花了大量财力、人力、物力去求神问仙。《史记》中记载在汉武帝时,仍然发现巨人的大脚印。

我综合秦始皇接见巨人的记载,以及汉武帝时发现大脚印的记载,推测出:公元前221-公元前100年这段时间,地球上有巨人出没,这是历史学家遗漏的知识点。(读完二十四史,我继续读世界历史,探究世界其他地方,在这个时间段内是否也有巨人出没。)


前几天,我看到一位考古工作者写的文章,他提到秦始皇陵墓之谜。他说秦始皇陵寝制度,不同于以前的任何朝代的制度(包括秦始皇的祖先),也不同于汉代的,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独一无二的陵寝制度。


这恐怕和秦始皇接见了12个巨人有关。那12个巨人到底和秦始皇谈了什么内容?秦始皇为什么铸12铜人来铭记他们?为什么秦始皇刻意不留下历史记载的详细资料?这些谜,随着时间的推移,迟早会解开。


我给自己订了一个目标:平均每天读一本书,立志成为最有思想和影响力的人。前半句,我做到了;后半句,仍在努力中。


别人常叹,书到用时方恨少。我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书到用时,随时可用、灵活调用、创新运用。

读完二十四史和世界历史,至少要3年时间,2021年了。

反正时间匆匆,读书也是过,不读书也是过,那我们就相约2021。



PS:本文由易瑾还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你可能感兴趣的:(平均每天读一本书,立志成为最有思想和影响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