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运用的思维与逻辑

我一直强调,学习的价值不是记住了很多知识,而是理解逻辑和思维。关于PS的思维和逻辑我将对我的经验认知范围内结论作一篇分享。

一、学习历程

①刚刚开始,我在网上找了一些视频,像是在学校学习一样,希望能够通过记忆获得知识,但是一直脑子转不动起来的感觉,有一种“懂了这么多PS知识,仍无法应用”的感悟。

②接着我在网上找了一个私教到线下教我,就学了一次,最终我也没能够独立应用,但是完成了对PS的知识启蒙,因为她在讲解的过程我能够针对我的疑惑获得即时的解惑。在这个过程中我似乎对PS有了一个简单的理解。

③后续因为我有着一些作图需求,如设计LOGO、P图等,我开始进行实践,实践的过程中我找了一些国外的系统教学课程,我开始有了知识的脉络,就像学习很多软件一样,我知道了解决哪个问题有哪些工具可以解决。在此过程中,我还有一些学习建模软件的经验让我打通了思路,因为在学习建模的培训班之前,我认为做图应该有个完美的步骤和程序,在我接触那些老师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的思路没有标准的方法程序,只要能够解决即可,我对一些老师的方法是否完美我带有怀疑,因此也对自己跟一些老师学到的方法感到怀疑,似乎不是“正宗”的做法。我对此很不自信且纠结。

④因为阅读,我知道了“手段-目的”一说,且很多时候应该是目的决定手段,目的才是重要的而不是方法程序,达到目的什么手段都不重要。这个思想让我放下了多年应试教育的标准答案思想包袱。我开始大胆应用PS等软件。且在最近我因为放下思想包袱,开始实践PS感觉获得了P图的思路。


二、PS经验总结

①明确目的与需求,无论是自己做还是他人做都需要先回答“我需要什么”的问题。如最近一次我需要的是一张P在窗边的猫产品。因为一开始是找外包的P图人作图,我感到她做出的图不符合我的要求,在不断提出需求的过程中,我知道了我自己需要什么图片,当目标明确,且我感到我基本知道一些方法手段,我开始放弃沟通,我选择自己绘制。

②先找到和建立素材,可以从手绘草图开始,接着开始放进PS进行大概效果验证。发现问题不大后,可以确定可以往这个方向进行画图了。

③开始抠图和调整位置等,就像建房子一样,先建立框架,框架是粗糙的。抠图可以用“图层蒙版”,因为可以后续编辑,如果直接抠图,当后续发现不满意或客人老板等不满意,就需要重新制作,很多事情一样,如果改变需要重新再来成本极高,但是一旦有个流程,改变流程中某个点的变量即可,像建筑需要改变,不是需要重新建立一个结构,而是在结构中找到磨坏进行维修替换即可,模块化理念也是同理。PS在制作过程中也是用了模块化思维,图层蒙版是组件模块的重要手段。

④抠图与构图完成后,开始修图,如去除污迹、调整颜色、建立倒影等。选择认为比较明显的一个问题后,开始修图,在这个过程可能出现大量的图层,就可能变得混乱,这时就要分类(分组)图层,如果一开始目标明确也可以一开始就分类。可以根据不同的素材分类,如果是空间也可以根据天地墙家具分类,根据自己的目的和需求分类,在分类过程中可以合并的分类可以再合并分类,从而减少检索的难度,像文件分类同样的逻辑,还可以进行编号。

分类图层还需要记住一个逻辑,就是先后顺序,PS的工作原理是“图层”,图层是元素不断堆叠上去从而形成新的图画,但是也可以对其中一个图层进行调整,调整的参数也有图层,因此其实是分为素材图层和参数图层两种,参数图层默认对参数一下的图层都产生影响,但是也可以按Alt键只对特定图层关联。

⑤完成修图与分类后,针对问题再次进行优化。这时候就需要找分类的图层中的模块进行调整即可。作图过程会产生大量无意义的图层,如果发现无意义可以删除或合并。无论是最后调整还是下次再修改都方便。

三、常见的PS作图需求

Amazon

①让产品置于不同场景,上logo且调色;

②抠图,如把原来带场景的产品置于白底图;

③调色,把原图片调整色彩和加强黑白灰与虚实关系;

④排版,把不同的元素进行组合,从而构建有逻辑的产品说明;

⑤产品精修,对产品的颜色纹理等进行调整,弥补拍摄的不足。

产品与室内设计

①对产品进行效果观摩与验证;

②去除或增加原素材的内容;

③添加背景看效果,如果是效果图需要加上真实的条件如光影虚实关系等!

四、总结:

带着目的目标,在PS的框架内寻找手段进行实现或局部实现,PS无法实现可以借用AI或ID。

你可能感兴趣的:(PS运用的思维与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