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AKB48专题27:音乐背后(下)——创作与演绎

“音乐啊,比我们在这里所做的一切都更有魅力!”

——阿不思·邓布利多


今年五月份发行的AKB48第52张单曲《Teacher Teacher》,首周销量就达到了惊人的1661038张,从当年的《River》开始,AKB48已经连续39次问鼎ORICON榜冠军,早已超越滨崎步成为单曲夺冠数最多的女性艺人,并且仍然在不断刷新着历史记录。然而在许多粉丝眼中,这首新单并非令人满意的作品,题材浮夸、缺乏营养、打擦边球……粉丝们抱怨着“肥秋”已经多少年没有拿出过一首真正的神曲了。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一方面他们真金白银的投入带来的恐怖销量依旧宣示着AKB48无可动摇的偶像霸主地位,另一方面粉丝们也并不像外人想象的那么好取悦,所谓的“追星族”绝不是完全不在意作品只会投钱的傻瓜,他们对于高质量作品或演出的期待比任何路人或评论家都要更加强烈。当然因为上一期提及的原因,高度工业化的流水线生产模式只能保证AKB48稳定的巨额商业收入,创作出真正的好歌这件事情受到了太多因素的影响,很多时候都是可遇不可求的。

对于大多数粉丝甚至是更广泛的路人群体而言,AKB48最好的作品代表依旧是早期的那一系列经典之作。从充满活力、能让人一下子就记住其标志性旋律的《好想见你》到把偶像曲风发挥到淋漓尽致,生动地展示出樱花、青春、毕业与成长这些经典意象的代表神曲《樱花花瓣》;再到与自身成长经历完美结合,突出新颖风格与独特力量感的《River》和《Beginner》;当然也少不了成为“黑历史”的“小黄歌”代表《裙摆飘飘》和《制服真碍事》;追求深度,优美抒情或直视校园欺凌题材却并未得到认可的《在看夕阳吗》和《曾经蔑视的爱情》;通过大胆突破风格或是走魔性洗脑路线一跃成为国民级霸榜神曲的《Heavy Rotation》和《恋爱幸运曲奇》……可以看到,AKB48的歌曲涉及的题材和类型非常广泛,各具风格特色,这还不包括相当一部分知名度虽低,但实则质量十分惊艳或是风格独特的冷门作品。事实上这也是人们对所谓偶像歌曲的一种误解,偶像团体的作品并不局限于狭义的“偶像曲风”。甚至这正是偶像艺人的优势,他们的作品重点在于唱这首歌的人是谁,因此反倒可以不断尝试并推出全新的风格来满足粉丝,而不用像专注于某一类型的创作歌手那样担心会因为改变风格而引发粉丝的抵触。

因为偶像们专注于服务的正是粉丝,而非乐评人。这也正是第九期和第十四期提到的,创作受限于话语权与解释权。在最初没有人气地位的时候,作为只求能活下去就谢天谢地的地下偶像,《裙摆飘飘》这样可能引发话题的作品就是最合适的选择。几个穿着安全裤的小女孩跳起来甩一甩裙子,这与真正的性感压根就毫无关系,秋元康难道会不懂这个道理?他创作这个元素的本意就是直指噱头和话题度。什么样的群体和阶段,就会对应什么样的评价和解读。不玩噱头,认真创作有追求的题材?看夕阳,多么沉重又唯美的话题;校园欺凌,日本社会不敢正视的沉重话题。结果呢?史上最低的销量记录,乐评人口中“背离偶像,故作深沉”的评价。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中,双方在意的点从来就没有对上过,自然无法达成一致。在制作都成问题的时候,就无法奢谈创作的可能。

而在通过“AKB商法”赢得了市场和话语权之后,对于作品演绎的重要性又已经超越了创作本身。无论秋元康还是成员们都肯定会追求更好的作品的,只是身处于商业市场的大环境下,“神曲”的出现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而《Teacher Teacher》这种质量稳定,缺乏惊喜但又略有噱头的商业化流水线作品才是维持团队运转下去的中坚力量。那么身为偶像要怎样通过其他途径来让作品实现更大的艺术价值和人文魅力呢?这就涉及到了偶像歌手们的一个独门优势,通过自己的演绎来诠释并让作品绽放出更加神奇的魅力。而这种神奇的演绎,并不是光靠舞台上的表演者单方面就能实现的。

之前曾经提到,AKB48所代表的的偶像团体是提供“角色消费”的服务性行业,而所有角色参与的故事最后都必须回到舞台上来完成结局。10余年间,AKB48流水线一般地生产出了数量惊人的音乐作品,其中有少部分精良之作成为了经典(就其数量而言,已经是颇为惊人的成就);而另外大部分,其价值都体现在了丰厚的商业回报上,它们更像是之前提到的“制作”的结果。而对于创作和演绎,偶像团体真正能发挥实力的战场其实并不在CD唱片里,横扫榜单的她们终究无法单凭销量成绩与那些真正的纯粹音乐创作者相提并论。但是在另一个舞台上,她们却终于可以绽放不输于任何人的骄傲与精彩——那就是Live演出。


当我们在参与日式偶像Live时,我们到底在享受什么?


对比那些只需安静欣赏,连随意鼓掌都会被认为是极端不礼貌的,逼格满满的音乐会演出,偶像演唱会就像是一场白居易口中那样“无有尊卑上下之分的极乐之宴”。观众们要的就是接地气,要的就是可以互动的狂欢。去年“打call”一次在中文互联网上爆红,大多数人仅仅只知道所谓“加油、支持”的意思,却未必理解了其背后代表的日式应援文化的核心魅力——互动与合作。

首先,“打call”是包含在“Wota艺(ヲタ芸)”这个更大的概念里的。ヲタ芸(荧光棒舞蹈、通称Wota艺)是日式演唱会,尤其是偶像live、ACG音乐live等现场活动中一种引人注目的大幅度肢体动作的舞蹈,而且它的节奏与台上的演出曲目是合拍的,实质上与台上的演出者共同形成了一场合作的表演。其本质就是一种舞蹈,或者准确地说,算是一种伴舞。既然是舞蹈,又是动作夸张激烈的舞蹈,那么其实在演唱会的场合是不适合表演的,对于因为台下观众而言的场地太挤了,所以现在在大型演唱会也很难看到现场Wota艺,它确实就真的逐渐成为了一种单独的表演形式,也就是对曲目的另一种演绎方式。所以后来在现场live中保留下来的,就是动作不那么激烈的应援形式了,打call。举例细分来有MIX(ミックス)、PPPH这些概念……例如“里打(上敲击一下,下敲击一下)”、“里跳(里打同时跳跃,一般会跟着喊hi)”、“前挥”、“快挥”、“上升气流”等。口号中常见的除了“hi”之外,还有“fufu”、“fuwa”、“GT警报”“PPPH”,其中“GT警报”一般是由“Call Leader”(即前排带call的人)来喊,之后通常会跟“PPPH”(即o~~ hi)……

对于外人而言,面对这样的描述说明绝对是一头雾水。因为打call应援这种形式的确很难用语言来解释清楚,只有去演出现场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明白这种看起来莫名其妙甚至有些滑稽的举动,为什么会让如此多的人受到震撼和感动。尤其是在AKB48这样的养成系故事体系中,这就是让所谓的“角色创造者”与自己的“avatar”达成同步的密匙。

日本的养成系偶像表演本身到底有何魅力?论音乐本身、论唱歌舞蹈硬实力,台上的小姑娘们都无法做到完美演绎。但她们要表演的,正是“即便如此也要全力以赴对待演出”、“一生悬命想要努力实现梦想”的自己。重要的不是完美的声线和标准的动作,而是那种能够在一瞬之间触动人心的劲头与气势——没错,偶像就是所谓的“小鲜肉”、“花瓶”,就是永远无法像真正的实力派那样纯粹靠作品和表演本身达成完美的演出。但正因如此,才更需要努力去做好,才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才更需要投入百倍的精力与意志去拼命唱好歌、做好动作,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唱稳跳好、尽自己最大的去对齐同伴,跟上节奏。这就是当年夏老师对元AKB48成员们所说的,绝对不能辜负舞台的责任感,与一种傻瓜式的执念。站在台上,就是要有做不到就滚蛋的决心,就是要有面对每一位观众都像是在专门为他而演出的专注,就是要有从周身每一个毛孔都能全力散发出光芒的觉悟。

而台下的粉丝们,面对如此洋溢着澎湃青春力量的热血场景,要是还能坐着无动于衷才是奇怪。他们肯定也会渴望回应这份激烈的表达,不仅仅是简单的鼓掌或喝彩,而是真正搭配上音乐旋律,能够引起双方共鸣的完美互动。当台上的演出者唱出标志性的歌词时,台下的观众也回应着震耳欲聋的“hi~hi~hi~hi!”应援声。这也是为什么一模一样的歌曲,MV版与现场版的感觉是截然不同的。而对于偶像歌曲而言尤为如此,live版整齐划一、完美应和的背景应援声,可以让歌曲的感染力直接飙升好几个档次。

在日式偶像演唱会,很少会在台下看到写着“xxx我爱你”之类标语的立牌,现场观众们手中持有的,就是电光棒。握着荧光棒的观众,不是反复呼喊着偶像的名字或是无组织的瞎叫,而是全情投入地配合着台上的歌曲完成整齐又震撼的打call应援,让自己也成为了演出的一部分,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参与感,一场完美的演出是由双方共同完成的。正如同说唱表演时台下的观众会不自觉地举起双手回应,摇滚演出时台下也会有燥到极点的“POGO”狂欢,一切激情四射又强调互动的演出都会诞生出这样能让观众也表达出最大热情回应的独特形式。更加通俗的例子,就像是相声演出时观众们在接到梗时的喝彩和嘘声,如果少了这些,总会让人觉得不够完整,缺少了氛围;也好比视频里出现经典梗或场景时的刷屏弹幕,彼此会心一笑,懂的自然懂。这是一种对于演出者(作者)的宝贵反馈,一种“原来在场的都是自己人”的默契共鸣。无论是表演者或是观众,还有什么能比这样心意相通的互动更加令人感到幸福的呢?

这就是为什么AKB48的每次演出开场前,都要由黑人歌手DJTAZ那段“Are you ready?”的经典说唱来引爆全场。他提醒着所有观众,准备好开始演出,不是观看,不是欣赏,而是投入进去,与自己的偶像一起完成这次盛大的表演。这就是为什么无论是以AKB48为代表的三次元偶像演唱会还是ASL那样的ACG歌曲演唱会,整场演出数万人的台下基本找不到一个坐着的观众。山呼海啸般响遍全场的应援声,与统一有序地璀璨闪耀着的萤光棒海,与台上的表演形成了波澜壮阔的震撼呼应。从来没有哪场演唱会是强制规定要使用这些荧光棒,那些应援方式也不是歌曲在被创作时所考虑过的。就像LoveLive演唱会上那令人过目难忘的“吹蜡烛”和“变色橙海”,没有什么系统统一控制灯光或是预先排练,这是一种不会让人意外的偶然,这是一种台上与台下藉由共鸣与羁绊产生的宝贵默契。这样的演出,或许台上站着的不是实力最顶尖的歌手,但在台下却拥有世界上最专业、最热情的一批观众。


这就是歌曲背后的秘密,成员与粉丝们的共同演绎,完成了这个故事最闪耀而动人的结局。总选举、握手会、大组阁、猜拳大会、捆绑销售……AKB48创造了无数令人眼花缭乱的营销手段和商业奇迹,但这些带来的收益是给运营方的,它们永远不会是梦想本身。对于成员与粉丝们而言,真正能收获到最纯粹的幸福与成就感的,是最终共同亲历的演出,回归到音乐本身。因为只有他们才明白从仅有七名观众的秋叶原地下剧场到座无虚席的东京巨蛋之间那1830米的距离意味着什么,只有他们才理解从“唱着《裙摆飘飘》的秋叶原露底裤偶像”到“用《风正在吹》为无数灾民送去希望的国民女团”之间经历了什么。偶像在残酷的艺能界永远只是最底层的后辈,粉丝们在社会上也往往是没有话语权的年轻人,正因为人微言轻的渺小与青涩,所以才格外珍视彼此的认可与支持。台上站着的不是什么身份高贵的艺术家,她们不够完美,会犯错误,唯一的特长是全力表演;台下同样站着的也不是什么地位显赫的评委,他们不懂鉴赏,无权嘉奖,唯一能做的就是全力应援。就像是《霍顿与无名氏》里那一粒尘埃上面的小镇,所有人一起共同发声,也仅能在更大的世界中产生微渺的细小声响——但即使是这样微弱的声音,也是无数梦想合奏的结果,总有那么一天,这声音终究会被全世界听到。

于是在经历了所有漫长的成长故事之后,关于梦想的话题又回到了音乐与演出本身。所谓音乐的魅力就在于旋律的艺术美感带来的共鸣与感染力,而这种共鸣是可以通过人的努力与合作宏观放大的。无论是逼仄的地下剧场还是宏伟的巨蛋舞台,这种台上与台下一起完成的合作演出都不会输于任何高贵专业的乐器合演。

触动人心的共鸣,和谐共奏的默契——这本就是音乐至美至妙的最高境界。








下一期:《可爱的二代目领袖——横山由依》

你可能感兴趣的:(偶像AKB48专题27:音乐背后(下)——创作与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