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本源,建立有温度的亲子关系(五):家庭教育的目标是什么?

家庭教育的目标是“自立”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强调的一个习惯是“以终为始”,现在社会上也在强调“不忘初心”,指的就是我们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要忘记这件事最初的目标是什么?

        “请你告诉我,我该走哪条路?”

    “那要看你想去哪里?”猫说。

    “去哪儿无所谓。”爱丽丝说。

    “那么走哪条路也就无所谓了。”猫说。

                                ——摘自刘易斯·卡罗尔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

    作为家长,如果没有清晰的目标,就好像茫茫征途没有“指南针”,现代社会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前面我们也说过“剧场效应”的普遍焦虑,在这样的背景下,更需要我们有定力,有目标,才不会人云亦云,最终迷失方向,心力憔悴却得不到好的结果。

     家庭教育的目标是“自立”,前面我们说过家长的角色就好像是在教孩子骑车后面的那个辅助者,是在观察孩子奔跑路上的直升机,我们的教育目标都是为了让孩子能够赢得未来生活的“自立”,除了获得“自立”必备的知识外,还有更重要的生活智慧。


什么是“自立”


    一般家长理解的“自立”,更多指的是孩子读个大学,在一个大公司上班,能够自食其力。其实,这个只是比较低层面的自立。我觉得,精神上的“自立”是更需要家长们重视的培养方向。

    按我的理解,精神上的“自立”,指的是我的价值,由我自己决定。不要追求”他人的认同”,而是要切换为”自己对自己的认同”。只有靠着别人称赞才能感到幸福的人,直到生命最后一刻,都会努力追求”获得更多称赞”。那种人就这样置身于“依赖”的处境,过着永远追求,却永远得不到满足的人生。在中国传统教育的背景下,这样的人群并不少见,很多时候,我们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为了让别人“满意”和“褒奖”,而往往忽略了自己内心,在这样的价值观下,内心扭曲和精神分裂的人群在组织中可以经常见到,而他们一般在舞台幕后或谢幕后的辛酸,只有自己懂,这样的人生其实幸福感并不高,尽管扭曲自己会换取到一些世俗的赞美和现实的回报。

      我们想追求名利,无非就是想得到大家的认同,归根结底就是为了尊重及认同的需求。获得了认同,是不是就能说是真正的幸福?那些在社会上已经有相当地位的人真正感受到幸福了吗?可是一旦目的变成满足他人的期望,这份工作做起来应该会很辛苦。因为你常常要在意别人的目光,害怕他人的评论,刻意压抑自我的本性。


培养“自立”的前提是课题分离


      和课题分离相对,是界限不限。中国目前正在从农耕文化向现代商业文明演进的过程中,在农耕文化中,因为生存的需要,界限是非常模糊的,也就是传统认为的“人情味”,“你的就是我的”,“听话就是孝顺”,《二十四孝》等都是这种社会现象的经典描述,孩子成为家长的私产。尽管进入了二十一世纪,这种界限不清的情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家长干涉成年孩子生活、工作等现象比比皆是。

       你只能把马儿带到水边,却不能强迫他喝水。在阿德勒心理学中,否定向他人寻求认同这件事。不要为了满足别人的期望而活,反过来,别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望而活。

        这就引出阿德勒心理学中的课题分离的概念。从“是谁的课题”这个观点切入,进行思考。孩子要不要用功读书,或者要不要和朋友出去玩,这原本是孩子的课题,而不是父母的课题。当父母命令孩子好好用功读书时,就像带着满脚泥巴踩进别人家里,干涉了别人的课题,难避免冲突。要学会将自己和他们的课题切割开来。

       所有人际关系的纷争,差不多都是因为一脚踩进别人家的课题里,或是自己的课题遭到干涉引起的。要区分是谁的课题方法很简单,请想一想,因为这个决定而带来的结果最后会由谁来承受。显然,用功读书是孩子的课题。注意的是,阿德勒心理学并不鼓励放任主义。以读书来说,开始先让她知道这是她自己的课题。如果他还想要用功读书,你会随时在身边提供他需要的资源。但是绝对不要干涉孩子的课题,在孩子没有提出需求的情况下,不要一一插嘴干涉。

        课题分离是后期从阿德勒学派分出去的正向训练概念,教养上的应用在于,爸妈将孩子该承担的课题回归给孩子,该负责任的主体是小孩,大人则用“帮忙”的角色从旁协助,做好提前预备孩子能力的工作,过程中孩子即使做不好也给予鼓励,让他们乐于承接责任。大人要透过经常的讨论,扩展小孩解决问题时的认知能力跟思考复杂度。比方亲子一起讨论问题如何解决,先让小孩说、大人再补充,小孩从讨论中学到看事情的更多面向,大人也在过程中示范“可协商性”,大人如果是传统“我说了算”的权威者,小孩学不会弹性,没有弹性的人容易固着在单一观点上,也比较容易发脾气。


不需要“肯定自我”,需要的是培养孩子“接纳自我”的勇气


        压抑自己单纯坦率的言行举止,是为了想达成什么目的?只是一心一意想着不要被人嘲笑,不要被当成没用的家伙。你对单纯的自己,毫不掩饰的自己没有自信。阿德勒心理学强调的社会意识,最重要的是接纳自我,信任他人,还有贡献他人这三项。

       所谓的肯定自我是明明做不到却暗示自己我可以,我很强,这种想法也会连接到优越情结上。算是欺骗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坦然接受那个办不到的自己,而且尽最大努力朝目标前进,不欺骗自己。说的更简单一点,对拿到60分的自己说:“这次只不过是运气差了点,或者粗心了点,我其实有100分的实力”,这就是肯定自己。相对,坦然地接受只拿60分的自己并思考:“要怎么样做才能离100分越来越近?”则是接纳自我


        不聚焦在无法改变的事,只关注在可以改变的事。接纳原本的“这个我”,而且对于可以改变的事物,保持改变的“勇气”,即“接纳自我”。只要可以分辨出“自己可以掌控的”和“自己没法掌控的”,就能了解到会不会背叛是别人的课题,而信任他人就不会变得那么困难。我们并非能力不足,只是缺乏“勇气”而已,所有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勇气”。

你可能感兴趣的:(回到本源,建立有温度的亲子关系(五):家庭教育的目标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