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聪明人也会做蠢事?——《超越智商》学习笔记

“为什么聪明人会做蠢事?”
之所以会有这个疑问,是因为我们头脑中有个默认假设:聪明人是理性的,不可能做出荒谬的决策。但是,聪明与理性是同一概念吗?或者说聪明中包含了理性吗?
其实不然。聪明是对人智力上的评价——“智商”,理性则是指基于目标和信念采取恰当的行动。
牛顿是伟大的科学家,却是糟糕的股市投资者。他在投资失败的时候,曾经哀叹:我能计算出行星运动的轨迹,却无法预料人们内心疯狂。

最近在看斯坦诺维奇《超越智商》,本书的核心理论就是“三重心智模型”


image.png

三重心智模型的发展,是学者之间相互激发,逐步完善起来的。
斯坦诺维奇首先提出“理性障碍”概念(用来解释那些智力水平正常,却没有做出合理的行动),这启发了帕金斯提出“心智程序”的概念,而“心智程序”又一次激发了斯坦诺维奇的“双过程理论”形成,丹尼尔卡尼曼借鉴了“双过程理论”,写出了著作《思考,快与慢》,提出广为人知的“双系统理论”。之后,斯坦诺维奇进一步提出人类心智的三重模型“自主心智、算法心智与反省心智”。

自主心智,本质特征是自主性,由人类进化而来的自然反应,比如碰到烫的东西会自动缩回手,还包括内隐学习习得的自动化反应和情感反应。
算法心智,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聪明,或者说“智商”高。
反省心智,非常重要,就是常说的理性思维,帮助我们判断和做出明智的决策。

从以上三种心智就可以看出,智商和理性决策没有必然的关系。
我们人类在漫长的进化中,为了生存,就要尽可能的减少资源消耗,于是养成了吝啬的认知习惯,会不加推理地接受看起来可信的结论。因此我们的大脑也遵循懒惰的认知准则:能不用就不用,该用脑时也不用。人人都是认知吝啬鬼,聪明人也不例外。

简单来说,认知吝啬鬼用三条诡计引诱聪明人走入认知误区:

第一条,生动的就是对的。人是喜欢故事的动物,画面更容易触发我们鲜活的情感反应。当注意力被吸引到生动的个案后,认知吝啬鬼常常会把整体概率这回事抛在脑后。

第二条,别人给什么你就要什么,完全顺着对方给定的思路框架思考。面对问题时,最难的第一步,也是确定思考的切入点。就像船靠岸需要先定锚一样,认知吝啬鬼就是如此懒惰:别人给什么,我就用什么!

第三条,相信自己总是对的”,

在我们毫不自知的时候,认知吝啬鬼悄悄控制着我们的日常思考和决策。那我们怎么避免被“认知吝啬鬼”带偏,控制自己,做出理性决策呢?

理性是可以习得的。只要大量练习下面三句话,把它们深深植入骨髓:
“假设这件事不是真的,还有什么别的可能?”
“这在概率上有没有错?”
“这是一个病毒心智程序吗?”

病毒心智程序,就是抑制人类做出理性判断的“污化的心智程序”,就像病毒软件一样。究竟怎样避免这些病毒心智程序呢?有几个简单的原则:
一、它是否可能对你产生生理伤害?是的话,坚决说NO;
二、它妨碍了目标选择的多样性吗?是的话,NO;
三、它是否真实反映世界?许多流行的伪科学,如占星术、星座命盘、算命占卜等,都是人为强加联系的典型案例。
四、它拒绝对自身进行评估?NO。如果它不可证伪,比如神秘主义,或者验证真伪的代价太高,比如人为设置“违背规则就会死去”的戒律,或者拒绝或抵抗其他心智程序,都是可质疑的理由

所以,把批判性思维、概率论常识融入日常习惯中,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改变。

当然,由于人天生的生理限制,时刻保持理性思维,几乎是不可能的。好在我们也并不需要如此。斯坦诺维奇在书中就说,生活中98%没那么重要的事交给自主心智做决策,2%能够扭转人生的关键事件就交给反省心智。这类关键事件上不超过二三十件,比如决定从事的职业领域、与谁结婚、与什么人成为朋友、如何投资、在哪居住、如何置业等,这些是决定人生的最有价值的事件。剩余的决策如“洗衣做饭整理”类的,就交给自主心智吧。

愿我们都能学会理性决策。当然,万一不幸做了蠢事,学会“止损”更重要。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聪明人也会做蠢事?——《超越智商》学习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