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国思想和儒家文化的入门书,同时也是三十岁之前必读的书——《论语》

《鹤林玉露》中记载,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光义因此问他。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由此,在儒家学派的精心杜撰和极力宣扬下,"半部《论语》治天下"不胫而走红。《论语》治不治得了天下,并不重要,而重要的是,从此言论中,我们看到了儒家教育、儒家思想的重要性。

《论语》是目前所能找到的、最集中展示孔子思想的一部作品,由孔子亲传弟子有子和曾子的弟子们编撰而成,是我们了解孔子及先秦儒家最为可信的材料。而《论语三百讲》是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傅佩荣先生的重量级作品。

兼具中西文化之深厚学养,集四十年潜心研学之心得,以哲学建构和逻辑分析的眼光,搭建起东西方思想的桥梁,堪称中西文化之摆渡者。他治学态度严谨,理论创见迭出,在当今学术界享有盛名。

《论语三百讲》中,傅佩荣教授以学贯东西的哲学素养、平易浅近的行文笔调,带我们进入孔子丰沛灿烂的精神世界。在市场众多版本中,采用原典+白话+要义诠释+与当下人生的关联的结构组成,将经典句句拆解,从而达到更好地学习目的。


01. ​《论语》中的君子是儒家做人的标准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但在孔子之前即有“儒”的说法。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中,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宝贵遗产。孔子将“儒”加以改造,不再限于传授百姓基本的技能,而是将“儒”变成不断学习上进、有明确目标,并期望达成社会改造的效果,个人修养的明确目标即是成为“君子”。

《论语》中“君子”一词都可理解为“立志成为君子的人”。俗语说:“君子立恒志,小人恒立志。”君子立定确定不移的目标,并为之终身奋斗;小人每天立志,无非琐碎之事,且大多无法做到。为实现这一目的,《论语》提出了君子的言行标准及道德修养要求。

例如,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在孔子看来,作为君子就必须重视仁德修养,不论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离开仁德。

孔子认为,君子和小人之间的差别还在于具有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不同的人生追求。他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作为君子只有重视道义,追求道义,才能与小人区别,才能真正体现君子的精神。

当今社会之中,人与人之间关系交往日益频繁和复杂,与人交往成为一个人不可或缺的工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成为了一个人成功与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如何能够做到正确待人,妥善处理好人际关系则成为一个人所要做的重要工作。而读《论语》可以将孔子思想中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加强自身修养中的有利成分融入自我身上,从而更为完美的处理人际关系,加强自身修养。


02. 《论语》中的教育方法

孔子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了比较系统且合理的教学方法的教育家,包括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学习结合、乐学等。

《论语》开篇第一则说:“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孔门后人整理编排孔子语录,不会随意将某一则放在首先的位置。这一则居首,可谓开宗明义,点明了孔子教学法的精义。

孔子主张“乐学”,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以学习为乐,这是主动学习的最高境界。对于多数人来说,学习并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所以孔子强调“乐学”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一定要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才行,光学习不思考就会迷茫,光思考不学习也会不切实际。所以,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的本意就是告诉我们如何做,才是真正高效的学习方法。孔子曾以自己为例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其实这就是典型的“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教会我们,学会在行动中反思,有许多工作,不能够仅仅埋头苦干,更重要的是边工作边学习边反思,在行动中不断提升对该工作该领域的认知,这个比什么都重要!


03.读懂了《论语》就读懂了儒家思想。

一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人若说起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会说是:仁义礼智信。站在中国传统文化这一立场上看,整部《论语》乃至整个儒家文化,所讲的也无非就是“仁义礼智信”四个字。

《论语》表面上是圣人的语录,其实是一部理论性强、逻辑严密、系统完整的思想著作,其在儒学中的地位,不亚于《圣经》在西方宗教中的地位,因而可以称之为儒学经典。

据傅佩荣教授的推测,《论语》的形成是孔子的弟子们在守丧期间,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记录孔子曾经的言行。然后,孔子弟子的弟子们修订整理时,加入了一些孔子弟子的言语而成书。《论语》中的每一句话,不大可能是照搬孔子的话,而应是高度概括了孔子在某时、某地因某事而发表的言论。然而这种概括,应该是极具智慧的,是完全符合孔子的思想的。

孔子的核心思想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承礼启仁”。我们平常讲承先启后,意思是把过去的承接过来,再开启后代的发展,而孔子所做的正是“承礼启仁”。礼,代表礼乐,周公制礼作乐,但到孔子的时代已经“礼坏乐崩”,孔子把它承接过来,加以完善,并开启了“仁”。简单来说,就是当外界的礼乐无法成为行为规范,无法让人们分辨善恶是非时,只有通过真诚,引发人们内在向善的力量。这是儒家思想的特色,让我们从真诚引发力量,由内而发,让自己做该做的事,从被动变成主动。


《论语》是一部极为重要的传统文化经典,真正读懂《论语》,就能全面地掌握儒家的底层逻辑,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系统,更重要的是价值系统,学会做价值判断,提升价值判断能力,成熟心智,明辨是非,懂得善恶美丑,使人的一生进退有依据,培养仁、义、礼、智、信的人格道德素质。

傅佩荣教授这本《论语三百讲》,对于惧怕文言文的人来说,这本书是阅读《论语》首推的入门书。每一章都会摘录《论语》原文,再用通俗易懂的白话,对原文进行解释,将孔子的思想跟我们现在的人生联系起来,磅礴引证,严谨又有趣味。本书不仅适合青年朋友和初学者文言者,更加适合亲子共读,含英咀华,品《论语》真味。

你可能感兴趣的:(了解中国思想和儒家文化的入门书,同时也是三十岁之前必读的书——《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