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在巴黎1区离卢浮宫不远的地方,这里曾经相当于“北京菜市口”,中间那个圆盘(1)就是行刑的地方。
砍头是只有贵族才能享受到的待遇,老百姓一般都是绞刑。如果十恶不赦的大罪,还有煮刑。就是架口锅,活体炖汤。
监斩官一般都是坐在左边2楼(2)的位置观看。好像古往今来,在没有什么娱乐活动的时代,观看行刑是老百姓最开心的“娱乐活动”之一,在中外文化名著中对此场面的描写数不胜数。
(3)是路易十六时期修建的生活饮用水喷泉,后面刽子手砍完人直接洗地洗刀什么的......
然而不远处的(4),就是莫里哀的出生地啦。
莫里哀(Molière,1622年1月15日—1673年2月17日),原名让·巴蒂斯特·波克兰(Jean Baptiste Poquelin),法国喜剧作家、演员、戏剧活动家。法国芭蕾舞喜剧的创始人。莫里哀是他的艺名,法语意为长春藤,估计相当于英文的IVY吧。他是法国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最重要的作家,古典主义喜剧的创建者,在欧洲戏剧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代表作品《无病呻吟》,《伪君子》,《悭吝人》等。说起莫里哀,又能扯出一串地标。
富商出身的莫里哀,放着“光辉前程”不要,为了搞戏剧一生过的都非常清苦,即使在最得宠宫廷的时候他的大多数收入也用来养活剧团和投入创作,死在舞台上,死因是过度劳累,死后被教会禁止下葬,幸好路易十四找了两个教士在黄昏后将他偷偷葬在天主教墓地,才让他得到安息。他是个精神上的贵族。
巴黎厄斯塔什教堂的洗礼池,莫里哀出生时曾在这里接受洗礼!按理来说在他去世时也应该在这座教堂。
造化弄人,莫里哀是位喜剧大师,但是他的死却是一场悲剧。为了维持剧团开支,他不得不带病参加演出。1673年,在演完《无病呻吟》最后一幕以后,莫里哀咯血倒下,当晚就逝世了,终年51岁。由于莫里哀生前写了很多讽刺天主教的剧本,所以死后受教会影响,葬礼冷冷清清,只能葬在乱坟岗。如今,莫里哀葬在有肖邦、欧仁·鲍狄埃、邓肯、王尔德等名人做邻居的拉雪兹公墓。而说起拉雪兹公墓也是当时开了以后无人问津,为了做广告才把莫里哀的墓迁过去,作为天主教徒莫里哀当时是靠路易十四才能埋葬在教区,把他迁往公墓他肯定很不高兴的。
莫里哀在文学和演艺事业上的成就离不开一个人的帮助,那就是他的弟弟,也是他在巴黎第一个资助人。莫里哀剧团当时被称为“大殿下剧团”获准在小波旁剧场演出,弟弟独家资助剧团7年并把莫里哀举荐给十四,要是没有弟弟对戏剧艺术独具慧眼,慷慨资助,就没有一代戏剧大师的盛名。所以,莫里哀的弟弟也对他而言,如提奥对梵高。
教堂的玻璃花窗最上方分别是巴黎市徽和巴黎熟肉行会的徽章,这里也是巴黎熟肉行会的主保教堂。
厄斯塔什教堂里埋葬着让-巴普蒂斯特·柯尔贝尔,在路易十四干掉了富凯之后,柯尔贝尔成为了路易十四的心腹之一,长期担任财政大臣和海军大臣。在法革期间,他的遗骸被革命党破坏,据说现在棺材里就剩一条腿。
巴黎卢浮宫后门的圣日耳曼奥塞尔教堂是莫里哀在这里举办婚礼的地方。1572年8月23日晚上钟楼的钟声响起,也标志着圣巴托洛缪大屠杀的开始。
圣巴托罗缪之血腥夜的故事基本上等于《冰与火之歌》里关于北境之王罗柏·史塔克和他手下的许多贵族以及3500名将士在孪河城参加盟军佛雷家族婚礼时在受到宾客权利庇护的情况下在宴席上被集体杀害,北境的史塔克家族因此彻底失势的真实历史事件原型。在小说中,此事件是佛雷家族为叛向铁王座的兰尼斯特家族一方所献出的投名状。而历史上1572年8月24日前夜,胡格诺派的重要人物聚集巴黎,庆祝领袖波旁家族亨利的婚礼。吉斯公爵之子吉斯以巴黎各教堂钟声为号,率军队发动突然袭击,杀死胡格诺教徒2000多人,从而引发圣巴托洛缪大屠杀。事后,法国再次出现分崩离析的局面,胡格诺派首先在南部和西部组成联邦共和国,继而以强硬的态度对抗中央政权。由于24日正值圣巴托洛节,因此这一血腥的夜晚在历史上被称为“圣巴托洛缪之夜”,圣巴托洛缪大屠杀由此而来。
很多教堂里都会看到像中这样豪华的木质宣讲台,一般来说只有王公贵族才能坐在里面,路易十四小时候经常被他母亲安妮王后带到这里做弥撒。
关于欧洲封建时代有的情况必须要说明的是,莫里哀和莎士比亚这两位不仅是演员,更是开创时代的剧作家,为他们赢得尊重的不是演技而是笔杆子,文人的地位比演员高多了,写作是受敬仰的职业。莫里哀正是因为不愿意放弃上台表演而无法进入当时法国文学界最高殿堂— 法兰西学院,直到今天学院还为“我们的光荣少了他”而遗憾。
在欧洲封建社会一般女演员、女歌手的地位是不如交际花的,差不多等同下等娼妓,不仅女的,男演员也是一样随便会被掳了去陪睡的,被贵族老爷当街打骂还不能还手,而且根本没有人会认为贵族老爷打骂这些人有什么不对,虽然欧洲没有什么贱民制度,但这些人就等同于贱民。演员要想被当个人必须得出名,成为明星。虽然当了明星还是会被侮辱,但好歹会有老板做保护伞,毕竟是个摇钱树。所以,在那个年代,登台献艺就代表准备卖身,没有什么卖艺不卖身这种影视剧里的人设,卖不卖不是本人说了算,就看有没有位高权重的人看上。
为什么交际花比演员强,(虽然这种强也是相对言),因为高端交际花通常有比较好的文化涵养,有些甚至是有产市阶级出身,譬如说尼侬,她的家世非常好,只是她本人是个XING自由主义者、不婚主义者所以才来卖,她的圈子在当时已经顶天了,除了没有睡国王而已。
演员这种来自市井的身份会一辈子跟着她们,哪怕混到奈尔·格温这个层面,坐上了查理二世的正式情妇,她还是地位比其他情妇低很多,她拿到的赡养费是最少的,也不能住宫里,她当时是住在温莎城堡旁边的民宅里,查二常常去跟她过夜,但她的身份睡不了国王寝宫。她还没有任何贵族头衔,国王想给也给不了,所以查二死的时候还对他弟弟说,照顾好可怜的奈尔,不要让她挨饿。
路易十四的侄子、法国摄政王菲利普是个花花公子,他最喜欢交往的就是女演员,他妈为此很气愤,唠叨他很多次,她觉得儿子要找情妇就找正规情妇(贵妇),天天跟那些女演员在一起早晚得花柳病。菲利普解释说,因为女演员好打发,谈好价格想分手给点礼物就行,她们也不会赖着我也不跟我闹死闹活,比贵妇好多了。所有女演员给他生的孩子都没有可能获得他的认可,就算他肯,高等法院也不会同意,女演员的私生子连当王室私生子的资格都没有。他老爸菲利普在世时,有专门的眼线在剧院物色男演员,看中就去后台跟老板谈价格,晚上送进宫陪睡,睡完还得连夜接出来,同样是没办法在宫廷过夜。
我建议可以看看英国拍的一本讲17世纪演员的电影《Stage Beauty》,可以了解当时英国男女演员的地位,还有法国拍过一本苏菲玛索主演的《玛奇丝》更直白,女主登台献艺完毕,直接就在楼上草堆里接客,接客时连衣服都懒得脱,仿佛登台献艺只是揽客的方式罢了。
而和莫里哀相爱相杀的路易十四也是一个有趣的国王。
一个耗费三十余年,花费百亿资金,动员三万人力的庞大工程,在兴建过程中遭遇到的财政阻力,技术难题,政治风险,道德压力超乎想象,它能够完成全得益于有一位意志无比强大的国王。
他彬彬有礼而又冷酷无情,人们爱戴他,惧怕他,憎恶他。在王公贵族面前他是不可一世的太阳王,在出身卑微的艺术家面前,他又变成了可以相交的朋友,莫里哀,吕利,拉辛,勒诺特,勒布伦,勒沃……还有“忠诚爱纳谏的老柯尔贝尔”。盛年的他将王国带向巅峰,一如镜廊落成时璀璨耀眼,而晚年的他却又目睹王国由盛而衰,亲人与友人的相继逝去,诺大的宫殿空荡而悲凉。
国王已逝,国王万岁。
给大家推荐这本法国电视二台拍摄的纪录电影《法王路易十四之雄心大梦:凡尔赛宮》,它用电影的形式讲述纪录片的内容(这种形式的纪录片挺有意思),素材在各国路易十四相关纪录片中经常见到,倘若只能推荐一部路易十四与凡尔赛宫的纪录片,这部肯定是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