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的学校治理思考

今年“双减”是教育界的重头戏,随着国家的各项政策的出台及大力对校外培训机构的整治,各地的“双减”拉开了序幕。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治理就面临挑战,究竟从学校层面来说,“双减”要减什么?怎么减?这些问题成了各地教育部门急需解决的问题。

上午有幸聆听了全国教育局长研究联盟发起人、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华东 师范大淡定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教育局长专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方华院长作的一场报告,受益匪浅。

方院长不是纯理论的说教,也不是随意性的说侃,他在讲“双减”政策的同时,总能用大量的案例来支撑自己的理论 ,始终能把听报告的人紧紧吸引住,主题不跑偏,讲解又生动,所有人都听得很专心,时不时还有一阵阵掌声出现。

方院长说:教育是社会功能与教育规律的双需求。教育始终指向人的成长,“减”是为了教育回归,“减”是为了教育全面,“减”是为了教育全体,“减”是为了教育的高质量。“双减”是国家对教育治理的“切入口”,是国家层面思考的教育生态。

那么,在“双减”背景政策下学校要怎么“减”?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考虑全国各地学校的差异性,比如三四线城市,不发达地区,他们的师资可能就很紧张,有些地方甚至还严重缺编。“双减”背景下有些学校的硬件还不过关,如学校的活动场地窄小,教学经费有限。有些学校体量小,能力满足不了“双减”政策带来的需求。学校管理水平低下,导致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教学能力的平庸让课堂枯燥无味,课程单一,评价方式的落后都让家长不愿意来体验课后服务,他们觉得这样的服务没有价值。

在“双减”背景政策下学校要“减什么”?我想这是很多老师困惑的问题,首先是减内容,教学内容的精简,作业量的精简,课堂练习的精简,都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减消耗,课后服务时间的延长,不是要让学生去重复训练,去题海战术,而是要让学生真正地从题海中解放出来,真正地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减低效。我们要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把要点讲清楚,真正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入手,让学生多思考,多观察,多发现。

在“双减”政策下,通过学生的负担减轻,提高学校、老师、家长的能力与责任,考验的是家校合力的信念。作为学校一方,我们承担的责任更大,老师工作的时间将延长,但更加要从“双减”政策中去优化课堂,优化管理,提高教学效率。

一个半小时的讲座,让人听了意犹未尽,方院长的讲座有高度、有温度、接地气,从讲座中我们找到了今后工作的目标,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你可能感兴趣的:(“双减”背景下的学校治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