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对“知识”的分类,以及不同知识匹配的萃取思路》
作者:罗黎帆老师,500强总经理出身的 高层次咨询型培训老师,与培训岗位出身的老师们有很大不同。欢迎添加罗老师微信号luotler领取54套精妙实操工具包,也欢迎培训机构建立合作(罗老师课酬成本更低,产品单价利润更高)
正文:
经验萃取的学名叫知识收割(美国&华为一般用这个词),那么什么是“知识”(knowledge)?
罗老师想说:如果连知识是什么都没先搞清楚就做经验萃取,就好比一个人连田里的“菜”是什么样子都不知道,就跑去田地里收割菜,结果稀里糊涂拿镰刀割棉花、拿锄头挖青菜、拿手挖土豆,可想而知最后的结果了。殊不知,水稻有水稻的收割技巧、土豆有土豆的收割技巧、青菜有青菜的收割技巧、萝卜有萝卜的收割技巧,只有先认识了各种不同知识长啥样,才懂得用针对性对策,用最准确的方式去收割那种知识。
本文阅读起来略显枯燥,罗老师建议有2种方式学习本节:
一、自己先做萃取,出来1.0版本之后,再对照本文知识的分类,针对性升华成2.0版本萃取成果(无知的自信常常胜过有知的忐忑。如果没实践过经验萃取,就往大脑装一大堆理论条条框框,容易造成认知过载,进入一种忐忑不自信、迷茫无从下手的状态,那就本末倒置了)
二、形态倒逼萃取法,根据知识的不同类别所表征的形态,进行倒逼式萃取。这种方式虽然略显生搬硬套,但保障了整个知识收割(经验萃取)的成果形态的科学性、完整性、逻辑性。
提纲:从教育和学习的角度,知识分类有:
(本文主要介绍前4种)
1、安德森的知识分类:(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2、布鲁姆认知教育目标分类修订版:(知识维度: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元认知知识;知识认知过程维度: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且可细分为19个细类:再认、回忆;解释、举例、分类、概要、推论、比较、说明;执行、实施、区分、组织、归属、核查、评判;生成、计划、产生)
3、加涅学习结果分类法(智力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
4、豪恩斯坦的行为整合统筹分类学(态度5层:接受、反应、价值化、信奉、性格化)
5、马扎诺的四大系统一致分类学(人的4个系统:自我系统、元认知系统、认知系统、知识系统)
6、乔纳森建构主义学习结果/策略适配分类(建构主义问题情境转换,含知识的评估标准与教学策略。反对布鲁姆分类主要关注鼓励片段的会疑惑应用,即使有所综合也不甚恰当)
7、梅里尔、肯普和兰达的学习结果/策略适配分类(业绩维度:记忆、应用、发现。内容维度:事实、概念、原理、程序。)
8、罗米索斯基知能结构/策略适配分类学(知识:事实、概念、原理、程序。技能:认知技能、动作技能、反应技能、交互技能)
下面罗老师主要对前4种知识分类进行详细解释:
一、安德森的知识分类: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两类。
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实“是什么”的知识。语文、数学等学科知识很多都是陈述性知识,例如: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程序性知识,是回答“怎么办”的知识,是完成某项任务的一系列操作程序。例如,如何测量正方形的周长。前者以命题或命题网络的形式表征与贮存在人的长时记忆系统中;后者以产生式规则形式表征和贮存于人的长时记忆中。
这两类知识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陈述性知识可以向程序性知识转化和迁移,程序性知识可以向陈述性知识转化和迁移。例如,知道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可以更有效地测量正方形周长,而会测量正方形的周长则更容易理解正方形周长测量的公式,更容易记忆该公式。
(一)陈述性知识的表征(用罗老师的话说:这个“菜”长什么样子)
陈述性知识主要是以命题、命题网络和图式在头脑中表征的。
1.命题
命题是陈述性知识的最小单元,相当于头脑的一个观念。
在逻辑学中,命题是指表达判断的语言形式。例如,“重庆人爱吃火锅”这个句子就是一个命题。
在认知心理学中,命题用句子表达,但命题不等于句子,命题是指句子所表达的意义,句子则是命题的载体或外壳。
请注意,罗老师想说:命题不等于句子,命题是句子里的意义。举个例子:当看见一句话:小李穿了一件领子上印了很多只彩色蝴蝶的衬衫。看过这句话后,让看见的人回忆刚才的句子,除非特别强调要回忆得和原句一模一样,否则人们一般会记为:小李衣服(领子)上(有)蝴蝶。意思和原句接近,但是在头脑的贮存形式已经完全不同。即使要求看见的人按原来的句子词语回忆,可能有些人也回忆不出来,尤其是间隔时间变长之后。但是大部分人可以回忆出句子的大概意思。这就是知识在头脑中以命题形式,而不是句子形式存在。人脑中的命题不追求句子的完整与语法的正确,只要能反映对事物的理解即可,可能只是由几个词构成。
2.命题网络
一句话有时并不只有一个命题。举例:”老师将两个棒棒糖分别奖励给了表演了唱歌的牛牛和妞妞”。这里面就包含了若干命题。如:(1)老师奖励棒棒糖给牛牛和妞妞。(2)牛牛和妞妞表演了唱歌。像这样两个或者多个具有相同成分的命题构成了命题网络。每个命题网络是共用同一些主题的若干命题发生相互关系而形成的网络结构。
在“老师将两个棒棒糖分别奖励给了表演了唱歌的牛牛和妞妞”例子中,老师“分别”奖励“表演了唱歌的牛牛和妞妞”。那么牛牛和妞妞是一起唱的歌,还是分别唱的歌?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表征,所以命题网络同样表现每个人对句子的理解。人们在长时记忆中保持的不是句子本身,而是句子所表达的意义。
认知心理学的大量研究显示命题网络是知识表征的重要方式,而且这些命题一般是按照层次结构存贮的,具体形象的内容往往在低层,抽象概括的内容在知识层级的高层。
按层次组织的命题网络
语义层次网络模型的实验发现,如上图所示,相隔层级越多的概念之间发生关系时需要的反应时大于相隔层级少时。如金丝雀是动物的反应时,要大于金丝雀是鸟。
在图中,层级的概念比较明显,在每个节点上的名词的范畴大小不同。然而生活中的事物很多时候不能按照严格的层级概念排列。认知心理学的激活扩散模型指出长时记忆中的内容是以语义联系或语义相近将概念组织起来的。网络上的每一个概念是一个节点,节点越近表示概念越相关,激活的反应时越短。一个概念的意义或内涵由与他联系的概念来确定,但是概念不一定分级贮存。这种模型说明人脑中的命题网络虽然有层级,但是不是“科学”的层级,而是以自己的知识经验为背景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每个人脑中对同一个刺激的命题网络可能截然不同。
3.图式
虽然目前对图式定义的解释各异,但其一般含义被大多数心理学家所认同,即图式是指人脑中有组织的知识结构,它涉及人对某一范畴的事物的典型特征及关系的抽象,是一种包含了客观环境和事件等一般信息的知识结构。
罗老师举个例子:“网购”,涉及哪些知识?你会想到什么?
你可能会想到:网购方便快捷,但网购假货比较多;淘宝东西多,但是没有天猫服务好;一个成功男人(马云)的背后,必有无数女人的支持;网购是年轻人的事情;网购促进了经济发展;网购改变了人们的购物习惯;网购改变了社会经济形态……
在一个图式中,既可能包含命题的表征形式,也可能包含命题网络,甚至还可能包含有小的图式。
图式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关于客体的图式,如房子、汽车等的图式;
还有含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的图式,如去医院看病等的图式。
图式不是命题或者表象的简单扩展,它具有四个典型特征:
1、图式具有概括性;
2、图式中包含同类事物的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
3、图式中的知识是以某种方式或结构组织起来的;
4、个体的图式是发展的。图式是对事物的规律性做出编码的一种形式,揭示人对某一范畴的事物典型特征及关系的结构,是对一般的真实性而非特例的真实性所做的编码。它就像围绕着某一主题组织起来的认知框架,具有选择、编码和提取的功能,并且随着个人的知识的增加而不断发生变化。
(二)程序性知识的表征
是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步骤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以产生式或产生式系统的方式表征的。
1.产生式
产生式(Production)是一种以“如果/那么”(if/then)形式编码的“条件—行动”规则(condition-action规则,简称C—A规则)。“如果”部分指明了规则运用的条件,“那么”部分则说明了符合条件时所产生或激活的行为。即产生式是条件与动作的联结,在某一条件下会产生某一动作的规则。这里条件是指一系列激活产生行为的情境,而行为是指一组因此而发生的活动或行为(智能)。
例如,鉴别一个图形是否是三角形的产生式为:
如果
图形为两维图形
且该图形有三条边
且该图形是封闭图形
那么
将该图形划归为“三角形”
且说出“三角形”
2.产生式系统
用产生式规则将程序性知识与对事物的(心理)操作联结起来据此影响个体行为,并在人脑中以产生式规则存储起来。许多技能依靠单个的产生式规则无法完成,此时需要将多种产生式规则组织起来。当一个产生式的活动为另一个产生式的运行创造了所需的条件时,就组合成产生式系统。例如,当一个产生式的输出能够成为另一个产生式的输入时,这两个产生式就可能建立起相互联系,当多种产生式之间形成一个有组织的目标层级的整体,便形成了产生式系统。产生式系统被认为是复杂技能的心理机制。
二、布鲁姆认知教育目标分类:(ASK的修订版)
目前得到最多公认的是布鲁姆的ASK分类法(知识技能态度),1950年代一直到2000年代对教育界影响深远。1994年安德森集合一大批学者对布鲁姆分类法做了二维化和细化,2001年正式发布了最新版
知识维度包含: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元认知知识;
知识认知过程维度包含: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其中又分为19个细类)
事实性知识是指学生通晓一门学科或解决问题所必须知道的基本要素,它又可分为术语知识、具体细节和要素知识两个亚类。
概念性知识是指能使各成分共同作用的较大结构中基本成分之间的关系,表明某一个学科领域的知识是如何加以组织的,如何发生内在联系的,如何体现出系统一致的方式等包括分类或类目的知识,概念和原理的知识,理论、模型和结构的知识。
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研究方法和运算技能、算法、技术和方法的标准,包括具体学科的技能和算法的知识、具体学科的技术和方法的知识、决定何时运用适当程序的标准的知识。
元认知知识(亦称反省认知知识)是指一般认知知识和有关自己的认知的意识和知识,包括策略性知识、自我知识、包括情景性的和条件性的知识在内的关于认知任务的知识。今年的研究表明学习者在成长中主动性中使用元认知知识,学习效果显著。
布鲁姆修订版:知识分类二维表
认知过程维度
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
知
识
维
度
事实性知识
概念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
元认知知识
知识维度分类
知识维度事实性知识
学习者在掌握某一学科或解决问题时必须知道的基本要素
术语
具体细节元素知识
概念性知识
某个整体结构中发挥共同作用的个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
分类和类目
原理和概括
理论、模型、结构
程序性知识
如何做事的知识,探究的方法,运用技能的准则;算法、技巧和方法的知识
技能与算法
技术和方法
何时运用适当程序
元认知知识
关于一般的认知知识的自我认知
策略
关于认知任务的知识(包括适当的情境性和条件性知识)
自我知识
认知过程分类
认知过程维度1、记忆remembering
从长时记忆库中提取相关知识
再认recognizing再次识别
回忆recalling
2、理解understanding解释interpreting
举例exemplifying
分类classifying
概要summarizing
推论inferring能从已有信息中心得出结论,或在一类事件中得到范型
比较comparing能查明多个客体、事件、挂念、问题和情境之间的异同
说明explaining能建构或运用因果模式
3、运用applying执行executing面对熟悉的任务,能完成
实施implementing面对不熟悉的任务,能完成
4、分析analying区分differentiating
组织organizing能确定事物和情境的要求,并识别器如何共同形成一个一致的结构
归属attributing能够确定沟通对象的观点、价值和意图
5、评价evaluate核查checking检查某一产品或操作,看其是否内在一致
评判critiquing基于外部准则或标准来判断某已操作或产品
6、创造create生成generating能表征问题和得出符合某些标准的不同选择路径或假设
计划planning能策划一种解决方案已复核某个问题的标准、解决问题的计划
贯彻producing执行计划以解决既定的问题
学习知识的初级5种策略:组块、多线索、精加工、重复、复述
知识的掌握标志,是形成自己的版本
学习知识的高级策略:深度思考底层逻辑、广泛关联自身经历
三、加涅学习结果分类法:智力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
1. 智慧技能
智慧技能是最基础的一项能力,规则是其典型的习得形式,也是人们接受教育的实质意义所在。所以智慧技能主要由辨别、概念、规则和高级规则四大部分组成,在这里,辨别是最基础的一个层次,最高层次是高级规则,它们之间只有最低级的学习能力获得以后,才能发展更高一级的能力。其中要注意四者的区分,其中辨别指的是能够区分事物以及认识事物的能力,概念则是反映同类实物的本质特征,规则其实就相当于前面讲过的命题,反映的是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而高级规则则是以问题解决为导向,强调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2.认知策略
相比较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是一种处理内部世界的能力,它负责调控个体自身的认知过程;而智慧技能是一种处理外部世界的能力,它需要调控的是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两者既相互区别,又联系紧密,只有具备了相应的智慧技能才可能使用认知策略。 但是,在这里认知策略则包括了前边所讲的学习策略中的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的组合,而且,加涅在这里更强调的是一种调控作用,所以这里元认知的成分更多一些。
3.言语信息
言语信息以单个命题和命题网络的形式储存,而命题又是以句子的形式存在,形成命题就需要一套按照主语、谓语等成分组成句子的言语技能,即学习者必须具备一套根据一定句法规则形成命题的心智技能。言语信息主要有3个方面的作用:一是掌握言语知识,这是日常生活、社会交往和职业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二是学习其他能力类型的先决条件,即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这些类型的学习,都是在言语信息的背景中发生的;三是思维的工具。
4.动作技能
加涅认为,动作技能有两个成分:一是一套操作规则,二是肌肉协调能力。当运功技能涉及到多组肌肉运动,或要求同一肌肉组织执行不同的运功方式时,运动技能可以被分析为若干组成部分,这些组成部分就是分技能。学习者可以先练习这些分技能,然后再把它们联系起来,作为总技能进行练习。在这种情况下,分技能便成为总技能的必要性前提。动作技能还需要执行子程序参与才可以完成,所谓执行子程序是支配技能运动顺序的心智技能,实际上是一种程序性规则。动作技能最显著的特征是可以通过练习而改进,但这种练习不适用于智慧技能、信息和态度等性能的学习。
5.态度
态度是使个体事先倾向于一定行动选择的心理状态,一定的行为被选择后,个人行动便指向一定类型的事物或人。学习者如果需要产生对某种活动的积极态度,他必须具备从事这种活功的特定心智技能和信息,这些心智技能和信息使学习者在作出某种合适的行动选择之前,能够产生作出这种选择的倾向,从而可能获得这种选择所代表的积极态度。
态度最主要的习得方式是模仿,态度的学习和改变对每一种教育计划都非常重要,态度学习渗透在一切学科学习中,因此态度是学校教育的最重要目标之一,也是人的最重要素质之一。
四、豪恩斯坦的行为整合统筹分类学(态度5层:接受、反应、价值化、信奉、性格化)
态度类:
态度的五层(依次加深)表现
接受意识
愿意
关注
反应默许
依从
评估
价值化接受
喜欢
确证
信奉信任
承诺
性格化展示
调适
态度是附着了浓厚情感的认知
态度背后的认知部分:假设、信息、价值、身份、系统
改变态度的初级策略:改变信息(假设)、改变价值、树立榜样、撞南墙、调换环境
改变态度的高级策略:调动学生的内心感情,态度类越讲道理越没用。
动作技能
动作技能本质上是附着了认知的行为
根据个体在获得运动技能不同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动作特点,将动作技能的获得分成四个阶段,分别是动作定向、动作模仿、动作整合及动作熟练。
动作定向(其实就是认知部分,依然是知识)
动作定向是指个体在学习一种新技能的初期,系统地了解活动的结构、规则和要求等,在头脑中建立起动作映象的过程。在这一阶段,动作学习者需要掌握与所学技能相关的理论知识,例如,学习者需要做什么、做的过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项和要求,在掌握了这些基本知识后,形成与动作有关的心象。这样,学习者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就会受到所形成动作映象的指导和调节,知道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
例如,学习者要学会骑自行车,首先必须在头脑中对骑自行车的一系列注意事项、骑自行车的技巧、骑自行车的动作顺序等有比较清楚的了解,才能有效地进行动作学习。
(一)动作模仿
动作模仿是指个体在形成了动作定向之后,就会将动作模仿或再现出来。在这一阶段,动作的模仿或再现要建立在定向正确的基础上,如果定向错误,则会导致动作掌握错误,因此,动作模仿以正确的动作认知为基础。在这一阶段,学习者需要对动作分解的各个小动作进行模仿,在小动作模仿的基础上,再将动作整合起来,对整体动作进行模仿。
在动作的模仿阶段,学习者主要是靠视觉来获取动作示范信息,在视觉获取的基础上配合动觉;由于学习者对动作极不熟悉,需要大量运用视觉,因此,动作和视觉是不协调的,常常相互干扰,出现多余的、不合规范的行为,学习者往往会精神高度紧张,肌肉僵硬,常常会感到疲劳。
例如,在学习骑自行车的动作模仿阶段,学习者需要将大量的精力用在观察示范者的行为(如何掌握车龙头、脚如何蹬、身体做何种姿势等)上;同时,在对示范动作进行模仿的时候,由于动作不熟练,需要付出大量的注意。因此,学习者常常会觉得很累,动作出错率较高。
(二)分解练习+反馈纠正
动作整合是指学习者将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融合起来,使动作定型和一体化。在模仿阶段,学习者会将动作分解为许多小的动作,并一一加以模仿、练习。
(三)整合应用(完整试做)+反馈纠正
在整合阶段,学习者就需要将所有的细节动作整合起来,一体化进行训练,才能真正掌握动作技能。
在这一阶段,学习者的动作训练达到了一定的熟练程度,整体动作连贯,多余的、错误的动作减少,动作的精确性、灵活性有所提高。和动作模仿阶段有所不同的是,这一阶段学习者不再主要借助视觉反馈,而是借助于动觉控制,个体通过肌肉运动感觉来控制、调节动作。由于动作过程比较熟练、出错较少,因此,学习者的疲劳感也会降低。
例如,在学习骑自行车的动作整合阶段,学习者不需要再分别训练骑车的小动作(蹬踏板、掌车龙头等),而是在小动作训练较熟练的基础上,一气呵成地训练骑车技能,虽然还是不熟练,可能会失败,但是相较上一阶段,动作已经整合较好。
(四)动作熟练(无意识自动化)
动作熟练是指学习者对学习的动作技能高度熟悉,动作的执行能够高度的自动化和完善化。在动作定向、模仿、整合的基础上,学习者对动作的组成结构、操作技巧都已经非常熟悉,经过不断练习,已经可以自动化地完成动作,进入动作熟练的阶段。
在动作熟练阶段,学习者的动作能够不需要太多注意控制而自动化开展,同时,还能够将注意力分散到其他的活动中。这一阶段的显著特点是,学习者的动作品质很高——灵活、稳定、准确;基本没有错误动作或极少出现错误动作,动作流畅;基本不需要视觉控制的参与,完全依靠动觉控制;在动作的执行过程中,学习者的疲劳感降低,高效率地完成动作,会有愉悦感。
例如,已经学会骑自行车并练习了一段时间之后,就会进入动作熟练阶段。这时,骑车人已经不需要思考该怎么骑、该做什么,而是将骑车技能完全内化。在骑车的同时,还能够分心做其他事情,如聊天、接电话等。
为什么动作技能一旦掌握,就不会轻易遗忘?
知识遗忘遵循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在学习初期遗忘速度最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速度会逐渐变慢;动作技能的遗忘则相对缓慢,一旦掌握之后,就很少会发生遗忘,只是会表现出动作生疏、不熟练的情况。一般来说,只要加以短时间训练,就会较快速地回复到动作熟练的程度。原因有3:
1.动作技能是经过大量练习才掌握的
动作技能的掌握必须通过实践练习才能完成。在形成动作定向之后,学习者需要将动作技能进行分解,并分步练习,再整合练习。对一个动作从不熟悉到熟悉,直到熟练操作,需要经过学习者大量的过度练习。经过过度学习的任务一般都不会轻易遗忘。
2.动作技能一般都是连续型动作技能
在现实生活中,单一的动作技能是很少的,我们实践操作的动作技能一般都是由许多小的动作步骤组成的连续型动作技能,不同的动作环节之间是相互依存的,上一步的动作技能为下一步的动作技能提供动作开展的线索。在动作技能的完成过程中,不同动作环节之间相互提示,因此,动作技能是不容易遗忘的。
3.动作技能的保持需要高度依赖人的小脑和脑低级中枢
人的小脑和脑低级中枢比大脑的其他部位具有更大的保持运动痕迹的能量,因此,运动技能相较于知识信息等更不容易遗忘。
技能学习的高原期现象。
当学习者在掌握某种比较复杂的动作技能时,常常会出现以下情况:在学习初期,经过大量的练习,动作技能得到极大提高,动作的准确性、熟练性不断增加;在此水平上,学习者继续加强练习,则会发现好像“练习”没有用了,动作技能的水平似乎停顿了,没有得到预期的提升。这种现象就是“高原期”现象。导致高原期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学习者产生生理或心理上的疲劳。由于前期长时间的练习,可能会造成学习者肌肉疲劳,也可能使学习者对练习产生倦态心理,在这样的状态下,即使学习者继续进行练习,也无法取得好的练习效果。
第二,学习者的练习方法不当。如果学习者没有根据动作技能掌握的进程适时调整练习方法,采用不正确的方法继续加强练习,也可能会造成练习效果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的情况出现。
第三,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不强,意志品质差。如果学习者对掌握动作技能没有足够强的动机,则很难坚持长时间、枯燥的练习;同时,意志不坚定,易受外界因素干扰的学习者在练习过程中则容易分心,也会导致练习效果较差而达不到理想的练习目标。
提高技能的方法:
(1)使学习者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教师在动作技能练习开始前,一定要清晰地讲解练习对学习者的意义以及通过练习希望学习者达到的目标,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提高其练习的积极性。在练习目标的设置上,教师要注意结合学习者的现有水平,帮助不同的学习者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尽量使学习目标是学习者经过努力就可以达到的,对学习者具有持续激励的效果。
(2)指导学习者进行适当的“过度练习”。心理学研究发现,在技能的学习过程中,过度练习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教师要组织学习者对动作技能进行过度练习。但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合理的“过度”,避免过度疲劳导致学生出现厌倦、失去练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指导学习者合理分配练习时间。教师指导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生物钟”、“学校效率时间分布”等情况,制订适合自己的练习计划。一般来说,按照练习时间来分配,可以将练习分为集中练习和分散练习。集中练习是指长时间持续练习,直到掌握某种动作技能为止;分散练习是指将练习分为若干小阶段,在阶段间隙适当休息再继续练习。一般来说,简单的动作技能可以采用集中练习的方式学习,但是大部分动作技能采用分散练习的效果可能更好一些,教师要根据学习者的能力、兴趣、动作难度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帮助学生合理地安排练习时间。
(4)动作技能的练习方法从练习的整体性上分主要有整体练习、部分练习;从练习的途径上分有模拟练习、心理练习和实际练习。
整体练习是指将完整的动作反复加以训练的练习形式;
部分练习是指将完整的动作分解为小动作分别加以训练的练习形式;
模拟练习是指通过操作模型或是通过电脑等进行虚拟练习的形式;
心理练习是指运用心象在头脑中进行想象练习的形式;
实际练习是指在实际情境中开展练习的形式。
(5)刻意练习
针对某一部分,制定略高一点的目标,进行刻意练习。恰到好处地走出舒适区
技能学习必须及时反馈
反馈是指学习者对自己练习结果的了解。在动作技能的掌握过程中,学习者及时了解自己的练习结果、动作的准确性,就能及时巩固正确的动作、纠正错误的动作,提高练习的效果。所以,反馈对动作技能的获得是非常重要的。
反馈来自两个途径:
1、内部反馈,是学习者自身的感觉系统提供的反馈。例如,动作是否熟练、运用了哪些感觉来调节动作过程。
2、外部反馈,由学习者之外的人或物提供的反馈。例如,教师的点评、动作操作的结果等。不管是哪种形式的反馈,都必须及时、准确,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及时发现错误并加以矫正,同时,不断巩固正确的行为。
这一节就分享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启发。纸上谈兵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