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一起做OD 资深组织发展顾问 江舸(Kathy)
原创内容,版权所有,原文发布在【一起做OD】公众号;如需转载,请私信联系。
江舸,一起做OD创始人,资深组织发展顾问,中国第一代BP,国际教练联盟PCC级认证的专业教练;16年HR经验,曾任多家知名外企中国区、亚洲区HR负责人,10年管理顾问,其中陪伴腾讯某核心业务部门6年成长
对于OD实践者而言,诊断是其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因为它践行了“没有研究,就没有行动!” 的OD格言。
诊断是就业务(客户)最想解决的议题去发现组织正在发生的“是什么”或者“可能是什么”的过程。可见,诊断不是获得解决方案的过程,“诊”的是寻找真相的过程,而“断”是明了“真相”是什么或者可能是什么。这个“真相”遍布在组织的各个角落,需要依靠身处其中所有人的帮助。 我们相信“真相”深深地埋藏在身处其中的人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急和难、喜和愁、苦和悲里。对于这些时刻的理解和感知,仅靠硬性数据层面是无法抵达的;而通过访谈获得对客户系统正在发生的事情的理解,也是我们“一起做”收集数据的偏好。好的访谈过程能够引发对方好的分享,再加上访谈者带着好奇心的探寻和互动,被访谈者也会在访谈中重新审视自己模式和思考。当所有参与者发现和拥有了数据,就会给组织带来向前的动力,这样的访谈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也是在“介入”组织,这就是共同看见的力量。
有一个特别重要的提醒是:我们需要的“真相”是关于正在发生的事实而不是关于事实的观点。这些事实包括:TA完成任务的过程,TA与其他人互动的体验,TA的选择和依据,TA所处的业务、岗位、任务、信息、空间环境等对TA 的影响。当我们能放下个人价值判断,带着好奇,潜入TA提供的场景,感知TA的喜怒哀乐,经由一个个坐在我们对面的鲜活的“人” 与我们的分享,我们理解了组织。
如何能让坐在我们对面的人分享他们的真实故事?我们如何确保收到的信息是“是什么“而不是关于事实的观点?访谈问题的精心设计和打磨将是访谈品质的前提保障,今天的料理机就来分享一下我们在这里的实践心得:
第一:结合对组织背景的理解,就合约的议题延伸思考,从而架构问题设计的维度。
这意味着在既定的议题下,结合组织的大背景,问题设计者需要给出自己的判断:围绕这个既定的议题,需要从哪些不同的维度去设计问题?哪些维度对议题会产生影响?哪些是直接的影响?哪些是间接的影响?对于维度的理解和选择是来自于与组织相关的理论的支撑,是访谈问题设计的基础原材料。限于篇幅,与组织相关的知识点显然无法在今天的文章中全面罗列,但它确实是OD学习中重要的一环。理论知识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不断累积,不能指望学完了再做、完全理解了再做,或者有个标准化的方法论能一蹴而就,这是完全不可能的。我们倡导大家在实践中学习,遇到知识盲点去补充相关的基础知识,再回到实践里验证;这能让理论学习和实践借由组织的议题形成呼应(之前“一起做”推荐的OD书单就是为了帮助大家构建基础经典的OD理论和知识)。
第二:将问题设计的维度转化成面向现实的访谈问题,让被访谈者能更舒服地把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分享出来。
访谈不是无边无际的聊天,访谈者也不是信息的挖掘者,而是和被访谈者一起共同回忆及感受过往的经历和体验;注重访谈者的回答问题的体验也是访谈顺利的重要条件。
问题是有场景感、从感受出发的,能让被访谈者把经历的过程描绘出来。
例如:在XXX项目的完成过程中,你经历了那些艰难时刻?那个时刻发生了什么?
问题的背后假设是中立的,不带有预判。
例如: ……这样的决策导致了什么问题?& ……这样的决策产生了什么影响?
“问题”比”影响“多了一份判断和预设。影响更关注作用和联系,探寻的指向可能是对组织的影响、对团队的影响、对员工的影响、对业务结果的影响、对客户的影响等等,这都给予了探寻更大的空间。
尽量少用“为什么” ,多用“是什么” 的句式
“为什么”容易引发对过去的思考,落入寻找原因和解决方案的陷阱;而“是什么”可以帮助我们看向此刻正在发生的事和人们对此的理解和影响。
问出一个反向的问题时通常也需要再问一个正向的问题,这样能确保视角不缺失。
例如:
1) 在这个项目组工作, 什么是让你担忧的?
2) 在这个项目组工作, 什么是让你欣喜的?
尽量减少是与否的问题, 给予对方“空间”回答;这能够给予访谈者探寻的可能,让谈话流动起来。
例如:你是否知道XXX 战略?& 你所理解的XXX战略对你的组织意味着什么?
封闭式的问题关闭了探讨的可能性,而开放式的问题可以给出更大的探寻空间。
一套访谈问题尽量适合所有人的,哪怕这些人是不同的职位层级和不同的职能;这样便于定焦靶心,获得组织系统内不同的视角。
第三:将所设计的问题全面罗列,再次回看合约、组织的背景,议题、访谈的时间资源(通常我们建议1.5小时/人),运用以下的检验原则,打磨文字,选择适量的问题。
01
写完适合访谈的问题后,可以大声朗读几遍,看看这些文字带给你的感受是怎样的,然后就着你的感受去微调文字。我通常会问自己的问题是:文字是否偏硬、缺少人情味?对事情层面的关注是否过多?对人的感受层面的关注是否被忽略了? 我是在问“事实的观点”还是在问“事实”?
02
问题尽量贴合人们的思考习惯,谨防跳跃式的东拉西扯的提问,让问题与问题之间的空间能流动起来。
03
给予自己和被访谈者现场互动的空间,把那些有待追问的问题作为子维度,成为背景放入心中;而在访谈的当下,允许自己和被访谈者共舞,用心跟随着被访谈者的节奏,但又不失访谈者心中的访谈目标和自我觉知。
最后,请在设计好所有问题的基础上,准备一份访谈的开场白,这份开场白不仅是访谈意图的清晰表达,也是一份真挚的邀请,更是对访谈关系的承诺。
实践告诉我,越是新手上路,这个准备越要充分。因为这份开场白是访谈者很好地进入访谈场域的自我状态的准备。这份准备能让被访谈者真切地感知:我是被真挚地邀请还是无奈被迫完成的?这个访谈对我到底意味着什么?我在你面前是否是安全的?我能否真的相信你?你是否真正关心我的苦和乐?被访谈者将通过访谈者的所有状态获得这些微妙的感知;这将影响被访谈者能否与访谈者建立真实的信任的关系。敞开心扉不应是我们对被访谈者提出的希望,而是访谈者通过准备好自己的状态,将被访谈者放在心里后自然而然产生的结果。当这些准备工作完成了,你就可以带着好奇心,好好地享受访谈了。访谈结束后,建议写下你的感受和反思,帮助自己不断迭代。好了, 我的实践写得就分享到这里,也期待你留言,和我们分享对此的真知灼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