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不是慌,是空。但“空”是空,却“空”得没有缝隙。——这是2016年在李佩甫《生命册》一书上看到的,当时心境有那么一丝切合,但仅仅是空并没有更多的感触。而如今我的大一生活即将结束,回想起来这一年我五分之四的时间都在“荒”与“空”中度过,仿佛一个人置身荒原,周围一片空旷,根本望不到边界。而更让我觉得恐怖的是这片荒原是平的,而且只能是平的,所以我不能像在地球上一样绕一个圈回到原点再次出发。我只身一人在荒原中,四周吹着咸湿的风,那里的天永远是黄昏,连光影都不会发生变化,而幸好的是,我不会觉得饿,也不必靠食物提供能量,在这片荒原中我是永生的。就是这样一个环境下,我平庸地活着。

  这一年,我参加过一些社团,但因为种种原因最终都没有选择留下,于是成为了一条名副其实的咸鱼。作为咸鱼本来应该拥有很多自己的时间,但事实并不是这样,我手头上还是有做不完的事情,依旧觉得忙忙碌碌却也一无所获,唯一能深刻感受到的就是时间的流去。但尽管是这样,我还是无动于衷,那是一种被迷茫和困惑还有空虚包围的感觉。也是一种被安逸环境圈养的感觉。我似乎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虽然以前觉得这句话特别地矫情,可的确我活成了我讨厌的样子,意识到这里也许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强烈的自尊心和优越感竟还是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一直待在一个自我认识并不实际的圈里,不愿意也不敢跳出来,就连自己曾经那么喜欢的写作都停了下来。又还一直以为自己还在写,还在对自己写作的习惯引以为豪,今天才恍然发现,其实自己上一篇文章还是二月的时候写的,整整四个月没有记录。

  而我说的“空”又是哪一种?我想大概是那么一种感觉——我一直在吃饭,但没有味道,嘴还觉得累;我一直在看一本书,但翻来翻去,还是觉得这是第一次看这本书;我一直在电脑前坐着,以为在输入,却一直没有能够输出些东西。每天的状态都像熬过夜一样,头脑很昏沉却又睡不着,觉得身体很累的时候躺在床上拿出手机却又能刷好几个小时。整个生命就好像只有眼睛和大脑在吊着,眼睛负责看,大脑负责提供信号让眼睛工作,对于看的东西只是一闪而过,大脑在追求着一种简单快速的刺激,然后又快速遗忘。头脑是一种很浑沌的感觉,像是一汪浑浊的水,有时候还真的感觉就是一团浆糊在里面,最朴实简陋的句子在这一刻我觉得它形容得再好不过。

  还有就是一种“荒”与“慌”结合的感觉。“荒”是荒芜,荒废,荒唐。荒芜了年华,荒废了青春,还过着荒唐的日子。本该是一生中最好的年华,有着用不完的精力,身体素质也是最硬朗的阶段,我却没有折腾,甚至连尝试都没有过。硬是把一片播种希望的土地荒芜,没有一丝雨露。青春本是活力的,激情的,充满斗志的,而我如今的青春却不是如此。我曾经看到过那些清华大学的学生,他们充满着那种真正的青春的气息,那是一种风华正茂,指点江山的姿态。我分明看到他们那澄净的眼里有光,一种冷静而深邃的光,仿佛那一眼就能把我吞噬,我所有的骄傲都在那种自信的眼神中破碎,我被打回原形甚至是自卑的,但我对他们又是羡慕的钦佩的敬仰的追随的,我想那才是我所向往的。我荒废着如今的青春,过着荒唐的生活。有课的时候每天七点五十分才起床,八点十分上课。没课的时候中午才起床,可以在宿舍宅一天,饿了就点外卖,在大学里挥霍着时间,挥霍着家里给的钱。几年前看到过一幅很讽刺的社会现象漫画,一个大学生带着耳机,手里拿着一杯啤酒,四肢在欢呼跳跃,左手却还输着点滴,点滴瓶里面的是钞票和辛苦操劳的父母。而现在的我,与漫画中的人有几分相似。

  有很多的文章分析过现代大学生群体中纯在的问题,例如迷茫,堕落,颓废,游戏,缺乏梦想和对未来的规划。因此有些人也将大学University音译为“由他玩四年”。的确,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前几年流行着这么一个说法——大学毕业就等于失业。生活中有太多的大学生在大学里不学无术,拿着家里给的钱过着小资生活,课程学习勉勉强强拿个及格,专业技能不过关,还不能吃苦耐劳。毕业后很多父母并不能通过走关系来给他铺路,同时也没有那么多的钱送出去当敲门砖,本以为自己的孩子毕业就是整个家庭改写命运的开始,最终等来的却并不是这样。就如今我国应届毕业生的数量来说,从2001年的114万到2017年的960万近十倍的增长,到2018年几乎没有悬念我国应届毕业生数量会达到1000万。大学生毕业后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没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较强的综合能力根本就无法在社会中立足。

  写着写着貌似写偏了,这也确实是我的一大特色,想的很多,道理似乎都很明白,却还是不愿拿出行动,生活过得一塌糊涂。逃离舒适圈,往抵抗力大的方向走,一个人才可能进步和成长,从现在开始,我不想再过空与慌的生活。

你可能感兴趣的:(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