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若想帮助孩子学习得更为精熟,或许可以多加利用“教导别人”这项学习策略。今天我们就来分享一下,在家里,除了辅导孩子作业之外,家长还可以怎么帮助孩子。
我曾经有段时间经常去学校里带假日的工作坊,各种主题都有。课间休息时间,常见到一些学生把教科书拿出来研读与复习。有一回,我看见一个孩子的周遭围着几个同学,后头还排了几位同学拿著书本在等待。
原来,那孩子的成绩优异,同学们正把握时间向他请益。我过去凑热闹,同学们指着他说:“他是学霸呀!”我很好奇,找了机会私下问他,成绩优异的秘诀是什么?
他说:“你不是看到了吗?”
我不解。他笑着说:“就是教会同学嘛!”
我们不难理解“教学相长”这个道理,但要能够达到教会同学的境界,显然自己也需要花费心思在课业上。而他是如何做到的?
“我其实也没把握,但教同学时,如果我没办法讲得很清楚,我就会再回去钻研。所以,是教同学功课,帮助我学得更好的。”“而且,对同学每讲一次,就会加深印象,特别是那些复杂的概念。所以,我不太需要额外花太多时间复习。”
真有这样的学生存在,他可以去B站做up主了!
试着从命题者角度去思考
回想小学的时候,这样的场景也曾出现在我身上。当时,我的课业成绩还算不错,也曾有同学拜托我教他功课。出于热心,我利用下课时间帮同学复习功课,也会出考题给同学作答,再帮同学批改。
为了出考题,我开始认真研究测验卷上的题目是怎么出的,试着从命题者的角度去思考如何评量学生。这过程收获最大的,当然是我自己——难怪后来会从事教育。
因此,如果你问我,最好的学习策略是什么?我会说:“去把别人教会!”。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把自己学到的知识或概念,讲解一次给别人听。这么做有几个好处:
(一)当你讲过后,连带着自己也复习了一次,印象更深刻了。
(二)当你用语言呈现脑袋里的知识学问时,需要经过再次整理与转化等高层次的认知历程;而当你能清楚且完整地讲述,表示你对欲传达的概念有足够掌握。因此,教导本身就有助于对知识理解得更清晰。
(三)藉由对方的反馈,你会知道自己还有哪些概念是模糊清晰的,哪些地方仍存在着盲点;于是,你有机会回头去复习与探究,补强不足之处。
大人若想帮助孩子学习得更为精熟,或许可以多加利用“教导别人”这项学习策略。在现今的学校里,早有不少教师透过分组教学,运用同侪间的互助合作,帮助彼此学习更好。那么,在家里,家长可以怎么做呢?
一直以来,我并不赞成家长对孩子的读书学习有过多的干涉,例如:帮孩子安排读书进度、帮孩子检查作业、考前逐题地帮孩子复习等。我认为,应该让孩子自己学会如何做时间安排、自我测验与考前准备,遇到疑难时,孩子也需要主动寻求协助,而不是由家长直接告知答案。如此,孩子才学得会自己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不过,有一件事,你倒可以尝试看看。
考试前,在孩子复习完某一部分后,邀请孩子讲述一遍给你听——由孩子扮演教学者,父母则是学习者,孩子分享学到的知识给父母听。当这么做时,请家长务必把握几个原则:
(一)表现好奇与尊重:孩子是知识的分享者,家长则是学习者。家长必须带着好奇与尊重,放下身段,聆听孩子分享知识。请不要让孩子觉得这是在考试,切勿站在一个评审的角度,打量孩子是否讲得好,也不需要把这过程搞得像演讲比赛,让孩子充满压力。
(二)勿任意中断孩子的讲述过程:请允许孩子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呈现他的教学,同时,务必全程听完孩子的讲述后,再做回应。即使孩子某些概念传达得含糊不清,或者有错误扭曲之处,都先不要打断孩子。待孩子讲完,告一个段落时,再回头提出疑问,或给予反馈。
(三)透过“提问”帮助孩子理清观念:当发现孩子某些概念不清楚或有误,不用急着指出做纠正,而是透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自己发现问题,或把模糊的观念理清;如果孩子一时回答不出来,卡住了,则鼓励孩子回到书本里去找答案,或者主动寻求协助资源。
分享本身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分享知识则会让人充满成就感。为了分享知识,孩子会更努力把不清楚的搞懂,把没学好的学好,并且思考如何表达。当然,额外的收获就是更受同侪欢迎。
现在,我不再需要为了考试而读书。然而,因为在实际工作上需要回应家长、读者及求助者的各种问题,迫使我必须不间断地阅读与学习;为了向大众清楚传达某些重要但复杂的概念,我得不断理清与整理相关概念之间的关联,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与体悟。
逐渐地,我对某些议题的掌握能力也提升了——我正在快速成长中!
是的,“教会别人”,真的是帮助自己快速精进的最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