妨碍你的不是性格,而是你利用性格的能力

常常听到有人这么说:这个我做不来,因为我性格太内向/外向。

恋爱的情侣也常有人这么说:我们分手了,因为性格不合。

但是,性格真的能决定一个人吗?它真的是无法跨越的障碍吗?我们有没有可能通过后天的努力,改变性格对自己的不利影响呢?

有一位德国的企业培训师,从事了多年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独特的工作经历让她对性格这一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2003年起,她开始专为性格内向的人做咨询,后来研究领域拓展到了所有性格。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总结,她发现:一个人无论成功与失败,不仅与性格有关,更与如何利用性格特质的能力有关。

这位研究者名叫西尔维亚·洛肯,她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特意写了一本书,叫《性格拼图》。在这本书中,西尔维亚讲述了性格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了不同性格的优缺点;更重要的是,她还提出了一个让人振奋的观点:人人都可以通过拓展自己的舒适圈,打破性格上的局限,做你想做的事,去你想去的远方。

你喜欢自己的性格吗?它到底好在哪儿、不好在哪儿呢?

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困扰:为什么自己明明很外向(内向),可孩子却如此内向(外向)呢?

作者告诉我们,人的性格除了受遗传因素影响外,还有两个不可忽视的因素:社会环境以及个人意识。

当一个人经历重大创伤,性格由外向转为内向时,通常是社会环境起了重要作用。

当一个人为了表达自己的态度或者情感,突然改变惯有的行事方式时,就是个人意识在起主要作用了。比如一个温和的内向者突然在公开场合用攻击性的语言警告他的同事注意分寸,或者一个外向者突然有几天沉默寡言。

很显然,遗传和社会环境的因素人们不好控制,但个人意识却是决定权在自己的,因此作者指出:性格并非完全与生俱来,而且它只能影响我们,却无法决定我们。

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利用好自己的性格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不同的性格特点——

内向VS外向,哪种性格更好呢?

我们常常听到外向者指责内向者过于谨慎、胆小,同时也听到内向者指责外向者冲动、鲁莽。但是每一种性格都有它的优势与劣势,如果你能合理利用,它就是优势,一旦你过分发展,它就极有可能变成劣势。正如法国思想家西蒙娜·韦伊所说:“人们的优点往往正是他的缺点。”

上面两张概览表通过对比的方式,展示了两种性格的部分优势与障碍,借此我们可以对不同性格的两面性有一个客观的认识。你也不妨对照着更深地了解一下自己的性格特征。(也许你还不确定自己到底属于哪种性格?那欢迎联系我,索要测试表格。)

了解了自己性格的特点之后,我们就可以考虑如何对它加以利用了。总的来说,性格对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个是个人发展,一个是人际关系。

如何利用你的性格优势助力个人发展?

很多人在职业道路选择时或多或少会考虑到性格因素的局限。但实际上,即便是相同的行业,无论是内向者还是外向者,都有成功人士。比如:

特雷莎修女、罗斯福、马丁·路德金、苏格拉底,他们都是伟人。但前两位是内向者,而后两位却是外向者;

同样是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属于内向者,而李斯特则是外向者;

作为国家政要,奥巴马是内向者,而撒切尔夫人是外向者;

作为商业巨擘,乔治·索罗斯是内向性格,而史蒂夫·乔布斯则属于外向型性格;

同为著名画家,梵高和达芬奇都是内向者,而弗里达、毕加索却是外向者。

由此看来,无论我们选择的工作是否与自己的性格相匹配,只要做到擅用性格优势,就能跨越性格在个人职业发展上的障碍,做出骄人的成绩。

那么如何通过有效利用自己的性格特质,达成目标呢?简单来说,注意以下两点:

1、 利用自身性格;2、从事陌生工作。

不同的行业根据所适应的性格可以大致分为两类:像科学、工程学、写作等属于内向领域,而政治、教学和销售等就属于外向领域。

当一个人所选择的领域和自己的性格相匹配时,他只需要利用自身性格就好了,这是我们人人都擅长的,所以不必多说。

我们着重来说说“从事陌生工作”。

很多人自己所心仪的事业往往与性格相悖,此时怎么办?难道放弃吗?当然不是!这时候我们需要拓展舒适区,进入陌生领域。作者把这称为“从事陌生工作”。

理查德·费曼

20世纪著名的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是一位典型的外向型跨学科天才。除了是位科学家以外,他也是个天生的教师和演讲者,他的爱好还包括非洲手鼓和裸体素描。另外,他的急躁和幽默也一样出名。

1988年费曼死于癌症,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竟然是:“太好了,人只需要死一次——死亡真的是太无聊了。”

科学研究属于内向领域,更适合于内向者,那么外向者应该怎样利用性格优势呢?

作者指出:从事研究需要多寻求外部刺激,才能激发灵感,多与同事交流,审视自己的想法,才能避免冲动。把研究看成是一场游戏,对于外向者来说是一种不错的态度,而理查德·费曼就是因为一直保持这样的心态,才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此外经常出差、与他人合作也会让外向者从中受益。虽然户外科研工作非常苦,但研究最前端的知识对于他们来说却是非常刺激有趣的。科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也是外向型科学家,他就是通过环游世界来完成对不同领域的挖掘和探索的。怀着对于所有新事物的好奇,他在天差地别的不同领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比如天文、物理、化学、植物、人口统计等。

他们的经历表明,即便性格与领域不匹配,只要懂得拓展舒适圈,完全不妨碍我们去追求自己的心中所爱。

(亚历山大·冯·洪堡)

请注意作者此处的用词,她不是说“突破”舒适圈,而是说“拓展”舒适圈。因为进入陌生领域是需要耗费能量的。

著名心理学家荣格就曾指出:持续远离舒适区域的生活会令人筋疲力尽,甚至引发疾病。这一点,在洪堡身上显现的尤为明显:如果在一个感到无聊的环境中待久了,他就会生病。

因此,相同的事情对于不同性格的人来讲,所需要花费的精力和时间是不同的。比如同样是冒险,外向者趋之若鹜,而内向者却避之唯恐不及。因此冒险对于内向者来说就是一件很耗费能量的事情。但是经过不断地练习,人们同样能增加对抗风险的能力。革命家圣雄·甘地就是一个内向者,但他却能经常策划数千人的冒险活动,这与他不断重复做这件事有关。

总之,当你想要在陌生领域取得成就时,与其改变个性,不如顺应自己的性格特点采取一些能让自己舒服的方式,这样就能减少内耗,为自己扫清前进中的障碍,取得更大的成就。

如何利用你的性格优势搞好人际关系?

☆ ★ ☆人们对于性格的4大误解

婚姻到底是互补型好,还是相似型好的争论一直就没有停止过。

相似型夫妻像梁朝伟和刘嘉玲、邓超和孙俪一直很幸福,而互补型夫妻像张杰和谢娜、陈小春和应采儿也一直是夫唱妇随。由此可见,相处是否融洽关键不在于性格互补还是相似,而在于个人认知以及相处之道,所以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人们对于性格的四大误解。

误解1、外向者比内向者更加平易近人。

内向的人就一定恐惧社交,外向的人就一定喜爱结交吗?这只是一种偏见而已。

外向者在社交场合更愿意成为焦点,而内向者则更加愿意培养稳固的情谊。

善结交并不代表就一定能拥有深厚的人际关系。那些人脉很广的人,不一定拥有很多知心朋友。慢热的人随着时间的推进,反而能够得到深厚可靠的友谊,甚至会成为一生的朋友。

误解2、内向者的贯彻力不如外向者。

这种说法更是不堪一击。

沃伦·巴菲特,西蒙娃·波伏娃,马克·扎克伯格都是有魄力的、成功的内向者,这些活生生的反例不胜枚举。

虽然外向者,像乔布斯和比尔·克林顿这样的人非常善于激励他人,并能借此建立和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但像安格拉·默克尔和奥巴马这样的内向者同样具有权利意识,只不过他们采取的是另一种方式,比如清晰的战略、坚强的意志,以及对目标的专注力。

误解3、内向者和外向者无法和谐相处。

这一点无论是在家庭关系还是在合作关系中都有大量可以反驳的实例。前面已经提到过幸福的互补夫妻了,这里我们再提一对成功的互补型合作伙伴——乔布斯与斯蒂夫·沃兹尼亚克。俩人堪称是组合的最佳范例:外向者鼓励内向者勇敢的行动,争取自己的目标,而内向者提醒外向者随时保持冷静,不要轻率冒险。

误解4、内向还是外向,会根据不同情况变化。

有时一个内向者也会成为一场聚会的主角,而一个外向者同样能够因徜徉书海而忘了时间。虽然人们都有可能做出与自己一贯特征完全相反的举动,但是这并不能表示我们的固定性格就真的改变了。

在作者看来,人际关系中我们与他人的交往就仿佛是在完成一张拼图。我们每个人都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只有彼此包容、互补才能使这张拼图完整,使关系和谐融洽。

☆ ★ ☆如何在沟通当中躲开性格带给你的劣势?

就算抛却前面提到的四大误解,性格不同者还是会有可能发生冲突。

书中作者讲了一个情景,相信大家或者亲身经历过、或者听人讲述过。

对于部门内部新产生的空缺职位,内向者小静和外向者小动都在努力争取表现的机会。

一次会议上,小静指出她通过研究数据,发现了竞争对手的短板,并建议针对这一点进行出击。

可是话没说完,小动就插嘴说:“我觉得只要能搞清楚这三件事儿,我们马上就可以采取行动。第一……”

主管说:“好哇,那你来负责这件事儿吧。”

小动说:“我马上就去做。”

小静目瞪口呆,而主管却已宣布进入下一个议题。

小静感到很沮丧,却只是坐在位子上不停地转着手中的笔,翻白眼儿。

这个场景特别典型。当两个具有竞争关系的人为了把握同一个机会采取行动时,往往外向者更容易占据主动,因为他们勇敢、灵活、关于应对冲突……而内向者仿佛确实会处于劣势,因为他们安静,被动,害怕冲突。在表达愤怒上,内向者的隐忍常常多于爆发。

但是不同的性格只要意识到这些特点,经过一些练习,同样可以做到恰当地为自己争取机会。

就拿刚才这件事来说,小静被插话之后,除了沉默,还有三种选择:

第1种是争取机会并且保持关系的和谐。她可以说:等等小动,让我把话说完。

第2种是情绪有些激动,这往往会牺牲亲和力,比如小静说:我正在讲话,还没说完呢,谢谢!

第3种是完全失控,非常情绪化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比如小静说:嘿!居然有人直接打断我的话,真是不可思议,刚才我说到哪儿了?!

通常内向者的处理方式,往往是“要么在沉默中死去,要么在沉默中爆发”,而一旦爆发,往往会因为长期压抑导致失态,使场面陷入尴尬。

那么如何能够做到既为自己争取了机会又保持亲和力呢?

作者指出,最重要的就是要在压力之下保持真诚这里的真诚是指与自己的动机和性格保持一致的行为。

当遭受到阻碍时,我们通常会产生不满情绪。如果跟着情绪走,我们就会失去理性,这样不但无法得到机会,还会使他人对我们产生负面的评价。

回到刚才的事件当中,小静最佳的选择应该是:明白自己的目的是要把握住这个表现的机会,同时也让自己的言辞保持温和,与自己一贯的非攻击性的内向性格保持一致,所以选择1是最恰当的。

这样不但保护了自己的利益,也做到尊重对方,并且确保场面没有失控。这一点对于外向性格的人同样适用。

总之,《性格拼图》告诉我们:

无需再纠结于自己性格中的障碍,而是要好好利用那些优势,并适当拓展舒适圈,使自己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同时对于不同性格存在的那些差异,接纳好过指责,同时保持真诚能让我们在形形色色的协作关系中如鱼得水。

—— 完 ——

你可能感兴趣的:(妨碍你的不是性格,而是你利用性格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