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距离感”,才是婆媳关系和谐的关键

虽说“自古婆媳难相处”,但也有相处融洽的。所有的融洽都是建立在彼此尊重、相处有度的基础上的。说白了,这个度就是适当的“距离感”。关系再好也要各自留白,明确不可逾越的界线,一旦跨过就会凭添烦恼。 朋友小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自和老公结婚后,就和婆婆生活在一起。小云性格内敛,比较安静;婆婆性格开朗,比较热情。两人在一起不但没有隔阂,反而比较互补,婆婆的热情、关爱解除了小云的最初顾虑,很快便和这个家庭融在了一起。婆媳两人经常是一起谈心,一起逛街,任谁看了都以为是母女两个。

时间一长,小云和婆婆之间便无话不谈。婆婆爱说,叔侄妯娌、家长里短,或骂或怨,都不避讳。小云先是安静细听,不便评论,之后偶尔插上几句,稍加评论。然而评论后,婆婆的反驳倒是引起了小云的注意。

有一次,婆婆又和小云“倒”起了自己老伴的不是,“你爸就是老实到头了,当初你三叔家里困难,你爸帮衬了他几万块钱,到现在都过去6年了,他房也买了,车也买了,眼看日子比咱们还红火,就是不提还钱的事。我催你爸要钱,谁知你爸张不开口,还和我大吵了一架,真是个’傻大憨’。”说完,仍旧不解气似的,不停地絮叨。

小云怕婆婆气坏了,赶忙附和着说:“我爸虽说念及兄弟情深,但也是过于老实,本就是自己的钱,该要就要,有什么不好张口的。‘亲兄弟还明算帐’呢不是?!”本是力挺婆婆的话,谁知,婆婆却斜睨着她说:“这怎么能怨你爸,你爸才没问题呢。”一时,小云愣在了那里,看着婆婆的言行,竟不知说些什么。

一段时间以来,小云以为婆婆态度的变化,是误会自己妄自评论老人,不尊重公公的缘故,所以之后,小云谨言慎行。

但,婆婆却跟没事人一样,还是照旧关怀有加,和小云“贴心”交谈。慢慢的,小云也放下了心里的包袱,再次和婆婆变得“亲密无间”。

这天,小云正坐在餐桌旁吃饭,婆婆唉声叹气地坐在她的旁边。原来婆婆在为婆家的侄子闹心。

婆婆的大叔子离异多年,自己一个人把儿子放养大。说是放养一点儿不过。大叔子好吃懒做,凡事先想到自己,儿子随便长,虽说如此,孩子长得还比较正直,能够自给自足,只是有时候说话办事没个分寸。由于这个侄子婆婆是看着长大的,心里有些牵挂,所以电话联系时会连带询问侄子近况。这不,得知这个侄子又办了一件缺筋少脑的事后,电话里恨铁不成钢地吵了侄子一番后还不解气……

小云笑着安慰她,“这孩子真是傻,怎么这么办事啊!别气了,回头再说说他。”

“谁说俺傻,俺咋傻啦?”谁知婆婆立马拉长了脸,把气转嫁到了小云身上。

立时,小云惊得张大了嘴。

小云终于了悟:婆媳关系再好,也有不可逾越的边界,内心都有不愿外人触及的地方,保持安全的“距离”,避开“敏感”的区域,才是和平相处的关系所在。

之后的日子,婆婆依旧如常、“我言我行”。照旧会和小云说些家长里短、抱怨一番,只是小云每每都做耐心倾听状,一笑应之。偶尔会劝解婆婆:“注意身体”“慢慢来”“好好说说”……

看似敷衍的言语,不曾想,竟是最舒适、体贴的应对。自此,婆媳之间竟再没出现过上面的不和谐局面。

其实,不光婆媳之间如此,人际交往中也是如此。所谓的善于倾听,会听,讲的都是如此道理。

大家都有过交友的经历。平时关系很好的朋友,会很容易因为某件事或某句话,导致对方不快,滋生不满,最终演变成“熟悉的陌生人”,严重的甚至“断交”。而反观那些交往有礼有节的,反而很少面红耳赤,心生怨恨,相处的反而和谐而舒适。

究其根源,就是关系边界的模糊,“距离感”的缺失,直接导致平时好的跟一个人似的两人,容易降低甚至忽略对对方感受的“感知能力”,从而变得随心所欲,随性而为,于是,不经意的伤害就容易产生。

所以,生活中,保持“距离感”,才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关键所在。

你可能感兴趣的:(保持“距离感”,才是婆媳关系和谐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