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机构想做大,必须推“名校”而不是推“名师”

导读:很多培训机构,在创业前期没有雄厚的资金,请不起牛逼的老师,都是自己兼顾老师的工作。学而思新东方刚开始创建的时候启动资金基本上为0,但是依旧做大了,所以刚开始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苦点累点没关系,这就是教育培训行业的魅力。

一个人的精力,时间有限,当你成功把“自己”打响后,学生来了,家长信任了,且点名指姓只要你授课,你该怎么办?

本期与大家分享:想把机构做大,你必须打响“机构”的名声,而不是只有“老师”的名声。

有一位做K12的朋友,和几个同学合伙开教育机构,其中有一个合伙人是华师大毕业,985,211,一本院校,他们都戏称叫他“华师太”(粤语的意思是:华东师范大学的妻子)

多牛逼的头衔,所以他们前期的分工是这样的:

“华师太”负责授课,搞市场做销售的专门做市场销售,把“华师太”当做名师来推广,也是他们机构的核心竞争力。

学生人数在0-200人的时候,是生存期的关键,你和其他教育机构的区别可能就是“老师”“教学质量”“孩子成绩提升多少”前1-3个老师是与其他学校PK 的关键,赢了就是100,输了就是0。

学校怎么活下来?不在乎第一批招到多少老师,在于招到第一批学生,可以顺利续班转介绍,这样就可以活下来。

学而思的张邦鑫校长在刚创业的时候教的第一个孩子,连续三次教了100分,后来这个家长给他介绍了九个家长,他自己又招了10个,后来这20个孩子一种再学下去。所以老师们即使第一批学生只招了10个,但是保证了80、90%的续班,加上转介绍,就可以存活下去。

“华师太”的团队很给力,合作的比较好,学生数量还不错,虽然苦了点,累了点,有一种“痛并快乐着”的感觉。

“华师太”从一个180斤的理工胖子,瘦成了一个150斤,身高180cm的帅哥,这下不得了了,女学生都慕名而来,点名指姓要“华师太”授课。“华师太”他们赢了,该考虑如何活下来的问题了。

后来发现了一个问题,大部分来上课的学生、家长基本上冲着“华师太”来,而不是充着机构本身而来。

当时他们为了分担“华师太”的压力,还有另外一位老师,但是因为“华师太”的魅力太大,教学质量好,没有多少人愿意翻另外一个老师的牌子。

这个问题也是目前很多中小型机构所面临的问题,点名指姓我要某某老师,但是这个老师学生已经排满了,要么将班级人数扩充,要么不继续收学生(显然不可能)。

我们来看一个场景:

A家长:路转角那家卖猪肉旁边有一个“华师太”老师,给我儿子补习物理,教的很好啊!

B家长:这样啊,那我也去找那个“华师太”老师。

如果一家机构想做大,家长应该是这样说的:

A家长:路转角那家卖猪肉旁边有一个淼繁教育,老师教的特别好,我儿子在那里补物理,挺不错的!

B家长:这样啊,那我去淼繁教育看看。

你是上面哪一种情况?

当然,在创业前期,校长或者股东必须有一个人懂教学,教的特别好的,否则,学校成败命运寄托在几个不相干的老师身上。这个投资的风险是非常不可控的。

培训学校要名校,不要仅推一个名师。

一个机构能否活下来,是看前1-3个老师。能否做大,是看二次培训老师的能力。

如果没有二次培训教师的能力(或者不愿意培养),那么你的命运就只能寄托在原有的老师上,这样就会出现机构始终做不大的问题,因为老师的精力有限,时间有限,你再优秀,你也只能教这么多学生。

当一个名师(校长或者股东)带了200人以上时,无法继续承担更多的教学工作,但是家长又点名指姓要你,你该怎么办?

还是说回“华师太”的案例,前面说到“华师太”魅力太大,另外一个老师没办法施展拳脚,怎么办?

他们把另外一位老师进行了包装,打造成淼繁教育“花重金聘请来的老师”,传单,海报上,都是这位老师的信息,给家长一种:哇,这个老师也挺厉害啊!

“华师太”在每节课上都会“假装不经意间”提起这位老师,让这位老师给别人的感觉是“幽默风趣”“上课风格很特别”“某某大学的学霸”“当年如何奋发图强考上某某大学”“分享生活中的糗事”。

有的时候会制造一些小意外,比如“华师太”老师这几天一直身体不适,这几天一直坚持给同学们上课,但是今天还是倒下了,又不能耽误孩子们的课程,所以特邀请XX老师上课(这个环节是给其他老师表现的机会,很难得,一定一定要做好,做不好就糟糕了。)

一来让家长、学生印象深刻,二来方便分散续班学生到另外一位老师身上。

这些都需要建立在你是否愿意去培养“另外一位老师”或“另外N个老师”是否愿意将你的“镇山之宝”分享出来的基础上。

每个机构的授课模式都不相同,比如新东方的七步教学法,或者自己研究出一套相当好的教学方法、课程体系等等。

我们都知道,教育培训机构做的是服务+价值,如何让用户觉得有价值,你的课程有效果,那归根结底就是师资力量。师资力量是教育培训行业重要的核心竞争力。

换句话说,在教育培训机构,一个优秀的老师可以撑起半边天,一个有名气的老师完全不用担心学生生源的问题,自己的名字就是招生利器。

所以,一旦老师可以靠“自己的名字”招生的时候,他可能会这么想:

如果从招生到授课我自己都可以完成,那么我凭什么要受你机构剥削,把学费的大部分上交到机构里去呢?我不可以自己去办学吗?

所以,一个教师刚被机构培养起来,就可能,很快把老东家给炒了,自己去创业了,老师就出现了流失。

那这时候校长可能会问了:难道真的这么悲观吗?那就任由老师流走吗?

当然不是,老师流失的问题虽然不能彻底解决,但是我们却可以降低老师流失问题带给机构的伤害。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育机构想做大,必须推“名校”而不是推“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