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学生所需 深入文本之美

                                  熊熹烨

        踏着明媚的冬阳,我们跟岗宋运来特级教师研修团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小学南校区参加“湖北省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班”研讨活动。在活动中,我们跟岗研修团有两位小伙伴上台进行课例展示:曹海鹰老师展示课例《四季之美》、叶民乐老师展示童漫作文课例《偷梁换柱》。最有趣的是,还有一位来自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小学南校区的王静老师也展示了相同的课例《四季之美》。同台竞技、同课异构、同文异解,直观地为我们展示了文本解读多元化的特点。

        两位老师的同课异构,给予了我很大的思考。两位老师的文本解读角度有很大的不同。王老师抓住描写四季的时间顺序来切入课文,再引导学生寻找与体会作者描写四季所用到的景物,最后设置情景让学生一边朗读一边想象画面;曹老师先在导入环节展示南京秋天的美景,再巧妙地切入课文描写秋天的自然段,学生通过学习总分的写作手法、抓住典型景物,感受景物动态之美来掌握分析四季之美的方法。同一篇课文,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解读。不同的解读,有不同的教学内容。

      那如何选择最佳的文本切入角度呢?我认为这个“最佳”应该改为“最合适”。因为最符合学生需要的,才是最佳的。宋导师在微讲座《阅读教学是什么》指出:“阅读教学,要教学生不会的。如果学生已经会的,老师再教就会显得毫无意义。”的确,对于大部分的课文,学生在预习时只有阅读个一两遍,基本都能了解其大概内容。那学生不会的是什么?我想,在小学阶段,学生认为最难的知识莫过于语言的积累与表达。所以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有深度地走进课文,形成新的语言习惯,教师应该在每一节课都设计一个语言表达的运用训练点。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掌握有深度的语言。

        宋运来导师为阅读教学提炼出两个重点词语:“吸收”“表达”。有深度的阅读教学应该是“吸收”与“”表达”相平衡。所以教师要做到:从学情出发,教学生不会的;从课标出发,突出年段特点;从编者出发,以课本为本;遵循阅读教学的基本原则,立足学生的需要,为每节课设置有一个说话训练和写作训练点。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立足学生所需 深入文本之美)